《醫述》~ 卷十六·方藥備考 (13)
卷十六·方藥備考 (13)
1. 傷寒方論
醫咸謂麻黃不可輕用,安知仲景之神化哉?○先輩言麻黃湯主治傷寒,不治中風,似非確論。蓋麻黃湯、大青龍湯,治中風之重劑;桂枝湯、葛根湯,治中風之輕劑。傷寒可通用之,非主治傷寒之劑也。○麻黃湯證,發熱骨節疼,即是風寒兩傷,營衛俱病。
先輩何故以大青龍治營衛兩傷,麻黃湯治寒傷營而不傷衛,桂枝散治風傷衛而不傷營,曷不以桂枝證之惡寒,麻黃證之惡風,一反勘耶?要之,冬月風寒本同一體,故中風、傷寒皆惡風、惡寒,營病衛必病。中風之重者,便是傷寒;傷寒之淺者,便是中風。不必在風寒上細分,須當在有汗、無汗上著眼耳。
(柯韻伯)
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嘗繹思之,似有一得。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
然風寒之邪,皆由於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證兼面赤怫鬱咳嗽,以及痰喘胸滿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膹郁。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
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李時珍)
葛根湯
葛根為陽明經藥,惟表實裡虛者宜之,而胃家實,非所宜也。故仲景於陽明經中,反不用葛根。若謂其能亡津液而不用,則與本草生津之義背矣。若謂其能大開肌肉,何反加於汗出惡風之合病乎?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俱得以葛根主之。是葛根與桂枝,同為解肌和中之劑,與麻黃之專於發表者不同。
○仲景於陽明經中不用葛根,東垣定為陽明經藥,易老云: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老未讀仲景書乎?(柯韻伯)
大青龍湯
大青龍證之不明於世者,許叔微始之作俑也。其言曰:桂枝治中風,麻黃治傷寒,大青龍治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三者如鼎立,此三大綱所由來也。愚謂先以脈論:夫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是仲景互文見意處。言中風脈多緩,然亦有脈緊者;傷寒脈當緊,然亦有脈緩者。
蓋中風、傷寒,各有淺深,或因人之強弱而異,或因地之高下、時之乖和而殊。證固不可拘,脈亦不可執。如陽明中風而脈浮緊,太陽傷寒而脈浮緩,不可謂脈緊必傷寒,脈緩必中風也。按:《內經》脈滑曰風,則風脈原無定象;又盛而緊曰脹,則緊脈不專屬傷寒;又緩而滑曰熱中,則緩脈又不專指中風矣。
且陽明中風有脈浮緊者,又有脈浮大者,必欲以脈浮緩為中風,則二條將屬何證耶?今人但以太陽之脈緩自汗,脈緊無汗,以分風寒別營衛,並不知他經皆有中風,即陽明之中風,無人談及矣。請以太陽言之,太陽篇言中風之脈證有二:一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一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大家都說麻黃這種藥不能隨便用,哪裡知道張仲景用藥的神奇之處啊?有前輩說麻黃湯主要治療傷寒,不治療中風,這似乎不是確切的說法。其實,麻黃湯和大青龍湯是治療中風的重劑,而桂枝湯和葛根湯則是治療中風的輕劑。這些藥其實傷寒和中風都可以用,不是說專門治療傷寒的藥。麻黃湯證的症狀是發熱、骨節疼痛,這就是風寒同時侵犯身體,導致營氣和衛氣都生病了。
前輩們為什麼用大青龍湯來治療營氣和衛氣都受傷的情況,而用麻黃湯來治療寒邪傷了營氣但沒傷到衛氣,用桂枝散來治療風邪傷了衛氣但沒傷到營氣呢?為什麼不反過來思考,把桂枝證的怕冷當成是麻黃證的怕風呢?總而言之,冬天風寒本來就是同一類,所以中風和傷寒都會怕風、怕冷,營氣生病了,衛氣一定也會跟著生病。中風比較嚴重的,就是傷寒;傷寒比較輕微的,就是中風。不必在風寒的細節上區分,應該著重在有沒有流汗來判斷。
(柯韻伯的看法)
張仲景治療傷寒,沒有流汗就用麻黃,有流汗就用桂枝。歷代名醫都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奧妙。我仔細思考後,似乎有點心得。我認為津液就是汗,汗就是血。在營氣裡就叫做血,在衛氣裡就叫做汗。寒邪傷了營氣,營血會阻塞不通暢,無法傳輸到衛氣,衛氣也會閉塞固守,津液無法運行,所以會沒有汗、發熱、怕冷。風邪傷了衛氣,衛氣會向外洩散,無法保護營氣,營氣會虛弱,津液無法固守,所以會有流汗、發熱、怕風的症狀。
但是風邪和寒邪都是從皮膚毛孔進入身體的,而皮膚毛孔是肺所主管的。肺掌管衛氣,保護全身,就像天一樣。所以雖然這些病都屬於太陽經的問題,但肺實際上也受到邪氣侵犯,會出現臉色發紅、煩悶、咳嗽,以及痰多、喘氣、胸悶等症狀,這不是肺病嗎?因為皮膚毛孔閉塞,邪熱就會向內侵犯,導致肺氣鬱悶。所以用麻黃、甘草,同時加上桂枝來引導營氣中的邪氣,使之到達肌膚表面發散出去,再佐以杏仁來宣洩肺氣,使氣運行順暢。
因此,麻黃湯雖然是太陽經的發汗重劑,實際上也是發散肺經火鬱的藥物。(李時珍的看法)
葛根湯
葛根是陽明經的藥,只適合表實裡虛的人服用,對於腸胃功能強的人並不適合。所以張仲景在陽明經的病中,反而不用葛根。如果說是因為葛根會耗傷津液而不使用,那就和本草書上記載的葛根可以生津的說法相矛盾了。如果說葛根可以大開肌肉,那為什麼還要加在汗出又怕風的合病症狀呢?無論是有汗、無汗,下痢或沒有下痢,都可以用葛根來治療。這說明葛根和桂枝一樣,都是解肌和中的藥,和麻黃專門發散的藥不同。
柯韻伯的看法:張仲景在陽明經的病中不用葛根,但明代醫家李東垣卻認為葛根是陽明經的藥,清代醫家張易老也說,還沒侵入陽明經的病不應該隨便服用葛根。難道這兩位醫家沒有讀過張仲景的醫書嗎?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證的道理之所以不被世人了解,是許叔微開始造成的。他說:「桂枝湯治療中風,麻黃湯治療傷寒,大青龍湯治療中風出現寒脈或傷寒出現風脈。」這三種藥就像鼎足而立,這就是三大綱的由來。我認為應該先從脈象來探討:中風的脈象是浮而且緊,傷寒的脈象是浮而且緩,這是張仲景為了讓讀者相互對照理解而寫的。是說中風的脈象多半是緩的,但也有脈象緊的時候;傷寒的脈象應該是緊的,但也有脈象緩的時候。
中風和傷寒的病況有輕重之分,也會因為個人體質強弱而有所不同,或是因為地區高低、時令的變化而產生差異。病症不可以固執不變,脈象也不能過於執著。例如陽明經中風,脈象卻是浮而且緊;太陽經傷寒,脈象卻是浮而且緩。不能說脈象緊就一定是傷寒,脈象緩就一定是中風。《內經》說脈滑是風的象徵,可見風的脈象原本就沒有固定的樣子;又說脈盛而且緊是脹,可見緊的脈象不專屬於傷寒;又說脈緩而且滑是熱,可見緩的脈象也不專指中風。
況且陽明經中風,有脈浮而且緊的,也有脈浮而且大的,如果一定要以脈浮而且緩為中風,那這兩種情況又該歸類到哪種病呢?現在的人只以太陽經的脈象來區分:脈緩又流汗是中風,脈緊又沒有汗是傷寒,以此來分辨風寒和營衛,卻不知道其他經絡也會有中風,甚至陽明經中風也沒有人討論。就以太陽經來說,太陽經的病篇中提到中風的脈證有兩種:一種是太陽中風,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陽氣浮盛就會發熱,陰氣虛弱就會流汗,會輕微怕冷、怕風,身體發熱,鼻塞乾嘔,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另一種是太陽中風,脈象是浮而且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沒有流汗而且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