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六·方藥備考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方藥備考 (12)

1. 傷寒方論

桂枝湯

桂枝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總方也。凡中風、傷寒、雜證,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鹹得而主之。先輩言無汗不得用桂枝者,正以湯中有芍藥能止汗也。芍藥之功在於止煩,煩止,汗亦止。故反煩、更煩與心悸而煩者,咸賴之。若倍加芍藥,即建中之劑,非復發汗之劑矣。

是方也,用桂枝發汗,即用芍藥止汗!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里。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陽表陰里,並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氣血者,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矣。而精義又在啜稀熱粥,以助藥力,蓋穀氣內充,則邪不復入,而啜粥以繼藥之後,則餘邪不復留,複方之妙用又如此。要知此方專治表虛,能解肌以發營中之汗,而不能開皮毛之竅以出衛分之邪。

故汗不出者是麻黃證,脈浮緊者是麻黃脈,即不得與桂枝湯矣。○桂枝不足以勝風,先刺風池、風府,復與桂枝以祛風。燒針不足以散寒,先灸其核,與桂枝加桂以散寒。皆內外夾攻法。又先治其外,後治其內之理也。桂枝加芍藥治陽邪下陷,桂枝更加桂治陰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兩,不於本方外求他味,不即不離之妙如此。○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而大煩渴,是陽陷於裡,急當滋陰,故用白虎加參以和之。

用麻黃湯後,汗漏不止,是陽亡於外,急當扶陽,故用桂枝加附以固之。要知發汗之劑,用桂枝太過,則陽陷於裡;用麻黃太過,則陽亡於外。因桂枝湯有芍藥而無麻黃,故雖大汗出而元府仍能自閉,但能使陽盛,不致亡陽也。○凡寒中人,不在營衛,即入腠理。仲景制桂枝湯調和營衛,制柴胡湯調和腠理,觀六經證外,仲景獨出桂枝證、柴胡證之稱,見二方任重,不可拘於經也。惟太陽統諸陽之氣,六經表證,咸屬於太陽,故柴胡得與桂枝對待於太陽之部。

桂枝本為太陽風寒設,凡六經初感之邪,未離營衛者悉宜之。柴胡本為少陽半表設,凡三陽半表之邪,逗留腠理者悉宜之。仲景最重二方,所以自為桂枝證註釋之,為柴胡證註釋之。桂枝有疑似證,柴胡亦有疑似證。桂枝有壞病,柴胡亦有壞病。桂枝證罷,桂枝不中與,而隨證治法,仍不離桂枝方加減。

柴胡證罷,柴胡不中與,而設法救逆,仍不出柴胡方加減。(柯韻伯)

麻黃湯

麻黃一方,與桂枝各半,則小發汗;加石膏、薑、棗,即於發表中清火而除煩躁;去桂枝之辛熱,加石膏之辛寒,則於發表中清火而定喘;君以文蛤,即於發表中祛內外之濕熱;加連翹等之苦寒,即於發表中清火而治黃;加附子、細辛之大辛熱,加附子、甘草之辛甘,亦因少陰表裡之微甚,並非為嚴寒之時拘。

白話文:

[傷寒方論]

桂枝湯

桂枝湯是張仲景眾多方劑之首,是滋養陰氣、調和陽氣、解除肌肉的表證、發汗、調和營衛的總方。凡是中風、傷寒、其他雜病,出現脈象浮弱、自然出汗、但表證沒有解除的,都適合用這個方子。前輩說沒有汗的情況不能用桂枝湯,正是因為方中有芍藥可以止汗。芍藥的功效在於解除煩躁,煩躁解除,汗也就止住了。所以反覆煩躁、更加煩躁和心悸而煩躁的,都依賴芍藥來解決。如果加倍芍藥的劑量,就成了建中湯的方子,不再是發汗的方子了。

這個方子,用桂枝來發汗,同時用芍藥來止汗!生薑的辛辣,輔助桂枝來解除肌肉的表證;大棗的甘甜,輔助芍藥來調和脾胃。桂枝和芍藥互相需要,生薑和大棗互相配合,陽氣在表,陰氣在裡,兩者並行不衝突,這是剛柔相濟以求和諧。甘草甘平,有安撫內在、抵禦外邪的能力,用來調和氣血,就是用來調和表裡,而且調和各種藥物。這個方子的精髓還在於喝稀熱的粥,來幫助藥力,因為腸胃得到穀物的充養,邪氣就不容易入侵,而且在服藥後喝粥,剩餘的邪氣也不會停留,這個複方的巧妙之處就在這裡。要知道這個方子專門治療表虛,能夠解除肌肉表層的症狀來發出營分中的汗,但不能打開皮膚毛孔來排出衛分中的邪氣。

所以不出汗的情況是麻黃湯證,脈象浮緊的情況是麻黃脈,就不能用桂枝湯了。桂枝的力量不足以勝過風邪,先針刺風池穴、風府穴,再用桂枝湯來祛風。艾灸的力量不足以驅散寒邪,先艾灸病灶,再用桂枝加桂湯來驅散寒邪。這些都是內外夾攻的方法,也是先治療體表,再治療內裡的道理。桂枝加芍藥治療陽邪下陷的情況,桂枝加桂治療陰邪上攻的情況,只是在一味藥中增加分量,不從本方之外尋求其他藥物,這種不即不離的奧妙就在這裡。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而且非常煩渴,這是陽氣陷於內裡,需要馬上滋養陰液,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調和。

服用麻黃湯後,汗水不止,這是陽氣外亡,需要馬上扶助陽氣,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湯來固住。要知道發汗的藥物,桂枝用得太多,陽氣就會陷於內裡;麻黃用得太多,陽氣就會外亡。因為桂枝湯有芍藥而沒有麻黃,所以即使大汗淋漓,身體的陽氣也能自行閉藏,只是使陽氣旺盛,不至於導致亡陽。凡是寒邪侵襲人體,不在營衛,就進入到皮膚紋理之間。張仲景制定桂枝湯來調和營衛,制定柴胡湯來調和皮膚紋理之間。從六經辨證之外,張仲景獨獨提出桂枝證、柴胡證的名稱,可見這兩個方子責任重大,不能拘泥於經絡。只有太陽經統領人體的陽氣,六經的表證,都屬於太陽經,所以柴胡湯才能與桂枝湯在太陽經的範圍內相互對應。

桂枝湯本來是為太陽經的風寒而設,凡是六經初感邪氣,沒有離開營衛的都適合用它。柴胡湯本來是為少陽經半表證而設,凡是三陽經半表證,邪氣停留在皮膚紋理之間的都適合用它。張仲景最重視這兩個方子,所以親自為桂枝證做註解,為柴胡證做註解。桂枝湯有相似的證候,柴胡湯也有相似的證候。桂枝湯有壞病,柴胡湯也有壞病。桂枝證結束,桂枝湯不適合再用,但根據病情來治療的方法,仍然離不開桂枝湯的加減。

柴胡證結束,柴胡湯不適合再用,但設法救治逆證,仍然離不開柴胡湯的加減。(柯韻伯)

麻黃湯

麻黃湯這個方子,如果與桂枝湯各用一半的量,就能夠稍微發汗;加入石膏、生薑、大棗,就能在發汗的同時清解火邪,去除煩躁;去掉桂枝的辛熱,加入石膏的辛寒,就能在發汗的同時清解火邪,平定喘息;用蛤蜊肉為主藥,就能在發汗的同時去除體內外的濕熱;加入連翹等苦寒的藥物,就能在發汗的同時清解火邪,治療黃疸;加入附子、細辛這種大辛大熱的藥物,加入附子、甘草這種辛甘的藥物,也是因為少陰經表裡證的輕重程度不同,並不是為寒冷時節所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