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六·方藥備考 (15)
卷十六·方藥備考 (15)
1. 傷寒方論
小青龍湯
小青龍,小柴胡,俱是兩解表裡之劑。小青龍重在裡證;小柴胡重在表證。故青龍加減,麻黃可去;柴胡加減,柴胡獨存。蓋小青龍重在半里之水,小柴胡重在半表之熱也。○小青龍與小柴胡,俱為樞機之劑,故皆設或然證,因各立加減法。蓋表證既去其半,則病機偏於向里。
故二方之證多屬裡,仲景多用里藥,少用表藥。未離於表,故為解表之小方。然小青龍主太陽之半表裡,尚用麻黃、桂枝,還重視其表;小柴胡主少陽之半表裡,只用柴胡、生薑,但微解其表而已。此緣太、少之陽氣不同,故用表藥之輕重亦異。○小青龍設或然五證,加減法內即備五方。
小柴胡設或然七證,即具加減七方。此仲景法中之法,方外之方。○小青龍與五苓,同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在。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發其汗,是為水鬱折之也;小青龍治水之動而不居,故備舉辛溫以散水,並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柯韻伯)
十棗湯
同是心下有水氣,乾嘔咳喘,一用小青龍湯主之,一用十棗湯主之。何也?蓋小青龍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內經》所謂開鬼門法也;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淨府、去陳莝法也。○昔杜任問孫兆曰:十棗湯究竟治甚病?孫曰: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也。
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孫曰:頭痛,心下痞滿,脅下痛,乾嘔,汗出,此知里未和也。杜曰:公但言病證,而所以里未和之故,要緊處總未言也。孫曰:某嘗於此未決,願聽開諭。杜曰:里未和者,蓋痰與水氣壅於中焦,故頭痛,乾嘔,短氣,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棗不治。
但此湯不宜輕用,恐損人於倏忽,用者慎之!(喻嘉言)
五苓散
傷寒之用五苓,允為太陽寒邪犯本,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陽也。雜證之用五苓,特以膀胱之虛,寒水為壅,故用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虛寒之氣,始得運行宣泄。二證之用稍異,不可不辨。(羅東逸)
欲用五苓發表,則熱飲走表,桂枝得令也;欲利小便,則冷飲達下,澤瀉得令也。欲吐則溫服,復飲熱湯探之,豬苓得令也。一方之中,無窮妙用如此。(《慎齋三書》)
五苓原是治水,不是治渴。用以散所飲之水,而非治煩渴、消渴之水也。且五苓重在內煩外熱,用桂枝是逐水以除煩,不是熱因熱用。是少發汗以解表,不是助四苓以利水。其用四苓,是行積水留垢,不是疏通水道。(柯韻伯)
五苓兼表治法,豬苓專里治法。欲邪透表,則五苓上消也,所謂開鬼門;欲邪下滲,則豬苓下消也,所謂潔淨府。(魏荔彤)
白話文: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和小柴胡湯,都是可以同時處理表裡兩種病症的藥方。小青龍湯的重點在於治療身體內部的病症,而小柴胡湯則偏重於處理體表的病症。所以小青龍湯在加減藥物時,可以去除麻黃;而小柴胡湯在加減藥物時,則必須保留柴胡。這是因為小青龍湯主要處理身體內半表半裡的寒水問題,而小柴胡湯則主要處理身體內半表半裡的熱症。小青龍湯和小柴胡湯都是治療樞機病症的藥方,所以都會設定「或許會出現」的症狀,並針對這些症狀制定加減藥物的方法。因為當表面的病症已經去除一半時,病邪就會偏向進入身體內部,所以這兩個藥方所處理的病症大多屬於裡症。張仲景(醫聖)在使用這兩個藥方時,會多用治療裡症的藥物,少用治療表症的藥物。雖然病邪還未完全離開體表,但這兩個藥方也算是處理表症的輕巧藥方。然而,小青龍湯主要處理太陽經半表半裡的病症,所以還會使用麻黃、桂枝等藥物,仍然重視表症的治療;而小柴胡湯主要處理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病症,只使用柴胡、生薑等藥物,只是稍微解一下表症而已。這是因為太陽和少陽的陽氣不同,所以使用的解表藥物的輕重也有所差異。小青龍湯設有五種可能出現的症狀,並且在加減藥物的法則中,準備了五種不同的藥方。小柴胡湯則設有七種可能出現的症狀,並準備了七種加減藥方。這些都是張仲景醫學中的精髓,也是常規藥方之外的獨特應用。小青龍湯和五苓散都是用來治療表症沒有解除,同時身體內部有水氣的病症。五苓散主要治療水液停留在體內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所以會大量地排出體內的水液,並稍微發汗,這是用來疏導被鬱積的水液。小青龍湯則主要治療水液在體內流動而不停滯的情況,所以會使用許多辛溫的藥物來散發水氣,並使用酸苦的藥物來安穩肺部,培養身體產生水液的源頭。(柯韻伯的見解)
十棗湯
同樣是身體內部有水氣,出現乾嘔、咳嗽、氣喘等症狀,有時會用小青龍湯治療,有時會用十棗湯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青龍湯是通過發散體表的邪氣,讓水氣從毛孔排出,這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開鬼門」的方法;而十棗湯則是驅逐身體內部的邪氣,讓水氣從大小便排出,這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潔淨府,去除陳舊穢物」的方法。以前杜任曾經問孫兆:「十棗湯究竟治療什麼病?」孫兆回答說:「治療太陽經中風,表面的病邪雖然解除,但身體內部的氣機還沒有和諧。」杜任問:「你怎麼知道身體內部不和諧?」孫兆回答說:「頭痛、心下痞滿、脅下疼痛、乾嘔、出汗,這些都是身體內部不和諧的表現。」杜任說:「你只是說了病症,但沒有說出為什麼會導致內部不和諧的原因,這才是最重要的。」孫兆說:「我對此也還不明白,希望你能指點一下。」杜任說:「所謂的內部不和諧,是因為痰和水氣壅塞在中焦,所以才會出現頭痛、乾嘔、氣短、出汗等症狀,這是痰阻隔造成的。不用十棗湯就無法治療。」但是這個藥方不應該輕易使用,恐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使用時必須謹慎。(喻嘉言的見解)
五苓散
傷寒使用五苓散,是因為太陽經的寒邪侵犯了身體的根本,導致熱邪鬱積在膀胱,所以用五苓散來利水、瀉熱。而使用桂枝的原因,是為了宣散邪氣,仍然是治療太陽經的病症。雜病使用五苓散,是因為膀胱虛弱,寒水壅塞,所以使用肉桂來作為主要藥物,目的是讓虛寒的氣機開始運行、宣洩。這兩種情況使用五苓散的目的是稍有不同的,必須區分清楚。(羅東逸的見解)
想要使用五苓散來發散表邪,就應該熱服,讓藥力走散到體表,桂枝就能發揮作用;想要利小便,就應該冷服,讓藥力直接到達下焦,澤瀉就能發揮作用;想要催吐,就應該溫服,然後再喝熱湯來刺激,豬苓就能發揮作用。一個藥方之中,有如此多的巧妙應用。(《慎齋三書》中的觀點)
五苓散原本是用來治療水液問題的,而不是用來治療口渴的。它是用來散發身體內喝進去的水,而不是治療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口渴或消渴症。而且五苓散主要治療的是身體內部煩躁、體表發熱的情況,使用桂枝是為了驅逐體內的水氣,從而解除煩躁,而不是用熱藥來治療熱症。它通過少量發汗來解除體表的病症,而不是幫助其他藥物來利水。使用四苓(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的作用,是為了去除體內積聚的水液和污垢,而不是單純地疏通水道。(柯韻伯的見解)
五苓散兼有治療表證和裡證的作用,而豬苓則專門治療裡證。想要讓邪氣從體表透發出去,就要用五苓散來向上消散,這就是所謂的「開鬼門」;想要讓邪氣從下滲透排出,就要用豬苓來向下消散,這就是所謂的「潔淨府」。(魏荔彤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