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六·方藥備考 (16)
卷十六·方藥備考 (16)
1. 傷寒方論
諸瀉心湯
《內經》曰:腰以上為陽。故三陽俱有心胸之病,仲景立瀉心湯以分治三陽。在太陽以生薑為君者,以未經誤下,而心下成痞,雖汗出表解,水氣猶未散,故微寓解肌之義也;在陽明用甘草為君者,以兩番妄下,胃中空虛,其痞益甚,故倍甘草以建中,而緩客邪之上逆,是亦從乎中治之法也;在少陽用半夏為君者,以誤下而成痞,邪已去半表,則柴胡湯不中與之,又未全入里,則黃芩湯亦不中與之矣。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用附子瀉心湯。此皆攻實之劑,與前三方名雖同,而法不同矣。○仲景瀉心無定法,正氣奪,則為虛痞,雜用甘補、辛散、苦泄、寒溫之品以和之;邪氣盛,則為實痞,用大寒、大熱、大苦、大辛之味以下之。和有輕重之分,下有寒熱之別。
同名瀉心,而命劑不同如此。然五方中,諸藥味數分兩,各有進退加減,獨黃連定而不移者,以其苦先入心,中空外連,能疏通諸藥之寒熱,故為瀉心之主劑也。(柯韻伯)
瀉心本名理中黃連人參湯,蓋瀉心療痞,正是理中處。當知仲景用理中有寒熱兩法:一以扶陽,一以益陰也。(林億)
中虛不能化氣,則陰逆於下,陽格於上,此亦邪居半表裡之間。變小柴胡湯為半夏瀉心湯,彼和解於表裡間,此和解於上下際。表裡間俱屬陽,上下際之下字,內兼有陰也。陰逆則陽郁,故去柴胡,加黃連以解陽邪,佐辛溫以破陰逆也。(《醫徑句測》)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妄汗後,水藥不得入口,是為水逆。妄吐、下後,食入口即吐,是為食格。此肺氣、胃氣受傷之別也。入口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上之象,故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苦寒倍於辛熱,用瀉心之半,而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之法耳。要知寒熱相結於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於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柯韻伯)
旋覆代赭石湯
此方,乃瀉心之變劑。以心虛不可復瀉,故去芩、連、乾薑輩苦寒辛熱之品。○旋覆、半夏作湯,調代赭末,治頑痰結於胸膈,或涎沫上湧者最佳。挾虛者加人參尤效。(柯韻伯)
旋覆代赭湯,予每借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神效。(周揚俊)
昌用此方治反胃多痰,氣逆並噦者,愈千人矣。(喻嘉言)
桂枝人參新加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前方理中加桂枝,而冠桂枝於人參之上;後方瀉心加葛根,而冠葛根於芩、連之首。不名理中、瀉心者,總為表未解故耳。補中亦能解表,涼中亦能散表;補中亦能散痞,涼中亦能止利。仲景制兩解方,神化如此!(柯韻伯)
大、小陷胸湯丸
大陷胸湯,太陽藥也;大陷胸丸,陽明藥也;小陷胸湯,少陽藥也。(王海藏)
白話文:
各種瀉心湯
《內經》說:「腰部以上屬於陽。」所以三陽經脈(太陽、陽明、少陽)都有可能出現心胸部位的疾病。張仲景設立瀉心湯來區分治療三陽的病症。在太陽經,使用生薑作為主要藥材,是因為病邪還沒被誤用藥物攻下,導致心下形成痞塊。即使發汗使表證解除,水氣仍然沒有散去,所以有輕微疏解肌肉的作用;在陽明經,使用甘草作為主要藥材,是因為多次誤用藥物攻下,導致胃部空虛,痞塊更加嚴重。因此加倍使用甘草來健脾和中,緩和病邪向上逆行的趨勢,這也是從中焦治療的方法;在少陽經,使用半夏作為主要藥材,是因為誤用藥物攻下而形成痞塊,病邪已經離開一半的表層,這時使用柴胡湯並不適合,又沒有完全進入裡層,所以使用黃芩湯也不合適。
治療心下痞塊,按壓時柔軟,而且脈象在關部浮盛的,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塊,同時又怕冷、出汗的,使用附子瀉心湯。這些都是攻邪的藥劑,雖然與前三種湯劑名稱相同,但是治療方法不同。總之,張仲景使用瀉心湯沒有固定的法則,正氣虛弱,就會形成虛性的痞塊,這時會混合使用甘溫補益、辛味發散、苦味瀉泄、寒涼溫熱的藥物來調和;邪氣強盛,就會形成實性的痞塊,這時會使用大寒、大熱、大苦、大辛的藥味來攻下。調和有輕重之分,攻下有寒熱之別。
同樣稱為瀉心湯,但方劑的組成卻如此不同。然而在這五個方劑中,各種藥物的數量和劑量都有增減變化,只有黃連的用量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的苦味首先進入心經,心經內部空虛卻又與外相連,能夠疏通各種藥物的寒熱之性,所以是瀉心湯的主要藥材。(柯韻伯)
瀉心湯本來叫做理中黃連人參湯,說明瀉心湯治療痞塊,實際上就是理中湯的功效。要知道張仲景使用理中湯有寒熱兩種方法:一種是扶助陽氣,另一種是滋養陰液。(林億)
中焦虛弱不能運化水氣,就會導致陰氣向下逆行,陽氣向上格拒,這也是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的表現。將小柴胡湯變化為半夏瀉心湯,前者是調和表裡之間的病邪,後者是調和上下之間的病邪。表裡都屬於陽,而上下之下的「下」字,實際上包含了陰。陰氣逆行就會導致陽氣鬱結,所以去除柴胡,加入黃連來解除陽邪,並輔佐辛溫的藥物來破除陰逆。(《醫徑句測》)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大汗之後,水藥無法進入口中,這稱為水逆;妄吐、妄下之後,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這稱為食格。這是因為肺氣和胃氣受傷的緣故。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沒有辦法稍微停留,這是火氣向上炎的表現。所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苦寒藥物的用量多於辛熱藥物,用的是瀉心湯的一半劑量,而沒有稱為瀉心湯,是因為瀉心湯專門用於治療痞硬的病症。要知道寒熱在心下交結,就會形成痞硬;寒熱阻滯在心下,就會形成格逆。他們的根源相同,但表現不同。(柯韻伯)
旋覆代赭石湯
這個方劑是瀉心湯的變方。因為心虛不能再次瀉下,所以去除了黃芩、黃連、乾薑等苦寒辛熱的藥物。用旋覆花、半夏煮湯,調入代赭石粉末,治療頑固的痰結在胸膈、或有涎沫向上湧出的情況,效果最好。如果患者有虛弱的症狀,加入人參效果更佳。(柯韻伯)
旋覆代赭湯,我經常借用它來治療反胃、噎食、氣逆不降的病症,效果非常神奇。(周揚俊)
曾經有人用這個方子治療反胃多痰、氣逆、呃逆的患者,治好上千人。(喻嘉言)
桂枝人參新加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前者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桂枝,並且把桂枝放在人參之前;後者是在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入葛根,並且把葛根放在黃芩、黃連之前。沒有稱為理中湯、瀉心湯的原因,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補中也能夠解除表證,清涼中焦也能夠發散表邪;補中也能夠散解痞塊,清涼中焦也能夠止住腹瀉。張仲景創製這種雙解的方子,其神妙之處就在這裡!(柯韻伯)
大、小陷胸湯丸
大陷胸湯,是太陽經的藥方;大陷胸丸,是陽明經的藥方;小陷胸湯,是少陽經的藥方。(王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