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12)
卷五·雜證匯參 (12)
1. 濕
由是推之,濕上甚為熱之重者,非用下法難以更生,而下法必以溫藥下之,庶幾濕去而陽不隨之俱去耳。○濕家不可發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陽。濕溫之證,誤發其汗,名曰重暍,故為深戒。若久冒風涼,以水灌汗,抑鬱其陽者,不微汗之,病無從解。○陽氣素虛之人,至夏月必且益虛,陽氣不充於身,而陰濕得以據之,此而以治濕之常藥施之,其虛陽必隨濕而俱去,有死而已。故陽虛濕盛,舍助陽別無驅濕之法。
○在表之濕,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湯驅之外出;在裡之濕,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細辛、大黃驅之下出;在中之濕,用附子合白朮溫中燥脾。(喻嘉言)
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從外受者,皆由地氣之升騰;從內生者,皆由脾陽之不運。雖雲霧露雨濕上先受之,地中潮濕下先受之,然霧露雨濕,亦必由地氣上升而致。若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皆成燥證矣,何濕之有?其傷人也,或從上,或從下,或遍體皆受,此論外感之濕邪著於肌軀者也。此未入於臟腑,治法宜於表散,但不可大汗耳。
若兼風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言外受之濕也。然水流濕,火就燥,有同氣相感之理。如飲食不節,脾家有濕,則外感肌軀之濕亦漸次入於臟腑矣。亦有濕從內生者,必膏粱酒醴過度,或嗜飲茶湯,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膩之物。總宜辨其體質陰陽,斯可以知寒熱虛實之治。
若其人色蒼而瘦,肌肉堅結者,其體屬陽,外感濕邪,必易化熱;若內生之濕,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濕熱之證。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軟者,其體屬陰,外感濕邪,不易化熱;若內生之濕,多因茶湯生冷,必患寒濕之證。
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也;若脾陽不運,濕滯中焦者,用朮、樸、薑、半之屬溫運之,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泄之,亦猶低窪濕處,必得烈日曬之,或以燥土培之,或開溝渠以泄之耳。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或加風藥,甘、酸、膩、濁,在所不用。總之腎陽充旺,脾土健運,自無寒濕;肺金清肅之氣下降,膀胱之氣化通調,自無濕熱。
若失治變幻,則有腫脹、黃疸、泄瀉、淋閉、痰飲等證,俱於各門參之可也。(《臨證指南》)
治濕病之裡,以利小水為第一義;治濕病之表,以取微汗為第一義。(魏荔彤)
治濕之法,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主;風濕相搏,宜從表治。故曰:治濕不宜熱,不宜寒。風勝濕,燥勝濕,淡滲濕,三者盡之矣。○脾虛多中濕,脾本喜燥惡濕者也。惟脾土衰弱,失健運之堤防,濕氣停聚不化,使䐜脹四肢,漬透皮肉,喘滿上逆,昏不知人。故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白話文:
由此推論,濕邪如果嚴重到像熱一樣,不用往下導的方法很難讓身體恢復,而往下導的方法一定要用溫性的藥,這樣才能把濕邪去除,而陽氣不會跟著一起被去除。濕氣重的人不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因為身體本來就容易出汗,這樣容易造成陽氣虛脫。濕熱病如果誤用發汗,叫做「重暍」,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但如果長期受風寒,又用冷水沖洗汗液,使陽氣受到壓抑,就必須稍微發汗,疾病才有辦法解除。
如果陽氣本來就虛弱的人,到了夏天陽氣會更加虛弱,陽氣無法充滿全身,陰濕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種情況如果用一般治療濕邪的藥,虛弱的陽氣會跟著濕邪一起被去除,可能導致死亡。所以陽虛濕盛的情況,除了幫助陽氣,沒有其他去除濕邪的方法。
在體表的濕邪,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用附子搭配桂枝湯可以把濕邪從體表驅除;在體內的濕邪,可以用往下導的方式治療,用附子搭配細辛、大黃可以把濕邪從下方排出;在身體中間的濕邪,用附子搭配白朮可以溫暖脾胃,使脾胃乾燥。 (喻嘉言的觀點)
濕邪是一種沉重、黏膩、有形的邪氣。從外而來的濕邪,都是因為地面濕氣上升;從內而生的濕邪,都是因為脾陽的功能失常。雖然說雲霧露水等濕氣從上侵入人體,地面潮濕的濕氣從下侵入人體,但雲霧露水等濕氣,也是因為地面濕氣上升導致。如果地面濕氣沒有上升,那麼天空的濕氣也不會下降,就會變成乾燥的症狀,怎麼會有濕邪呢?濕邪侵犯人體,有時從上而來,有時從下而來,有時全身都受到侵犯,這說的是外感濕邪停留在肌肉皮膚的情況。這種情況還沒有侵入臟腑,治療方法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但不可以大量發汗。
如果同時有風邪,就用稍微發散的方法;同時有寒邪,就搭配溫性的藥;同時有熱邪,就搭配清熱的藥。這說的是外來的濕邪。另外,水會流向濕潤的地方,火會靠近乾燥的地方,這是同類相互吸引的道理。如果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有濕氣,那麼外感侵入肌肉皮膚的濕氣也會逐漸進入臟腑。也有濕邪是從體內產生的,通常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飲酒過度,或是喜歡喝茶湯,或是吃生冷的瓜果和甜膩的食物。總之,要辨別患者的體質是屬於陰性還是陽性,這樣才能知道要用寒性藥還是熱性藥,虛證還是實證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這個人臉色蒼白、瘦弱,肌肉結實,他的體質屬於陽性,外感濕邪容易化熱;如果是內生濕邪,多半是因為吃太多肥膩食物和飲酒,容易患上濕熱的病症。如果這個人臉色白皙、肥胖,肌肉鬆軟,他的體質屬於陰性,外感濕邪不容易化熱;如果是內生濕邪,多半是因為喝太多茶湯、吃生冷食物,容易患上寒濕的病症。
如果濕邪阻礙了上焦,就要用宣通肺氣的方法,搭配利水滲濕的藥,讓水從膀胱排出,這就像打開水閘、開支流,引導水向下流的道理;如果脾陽功能失常,濕邪停留在中焦,就要用白朮、厚朴、生薑、半夏等溫性的藥來運化,再搭配茯苓、澤瀉、腹皮、滑石等滲濕的藥來排除,這就像低窪潮濕的地方,一定要讓太陽曝曬,或是用乾燥的泥土填平,或是開溝渠來排水一樣。用苦味、辛味、寒性的藥來治療濕熱,用苦味、辛味、溫性的藥來治療寒濕,都要搭配淡滲的藥來輔助,有時可以加入祛風的藥。甘甜、酸味的藥、黏膩、渾濁的藥都不應該使用。總之,如果腎陽充足、脾土功能健全,自然不會有寒濕;如果肺氣清肅的功能正常,膀胱的氣化功能通暢,自然不會有濕熱。
如果治療不當,病情就會產生變化,可能會出現腫脹、黃疸、腹瀉、小便不暢、痰飲等症狀,這些在各個病症的章節中都有詳細的說明。(《臨證指南》的觀點)
治療體內濕邪,最重要的是利小便;治療體表濕邪,最重要的是讓身體微微出汗。(魏荔彤的觀點)
治療濕邪的方法,主要以調理脾胃、清除熱邪、利小便為主;風濕合併發作,應該從體表治療。所以說:治療濕邪不可以用熱性藥,也不可以用寒性藥。風邪可以勝過濕邪,乾燥可以勝過濕邪,淡滲的方法也可以排除濕邪,這三者是治療濕邪的主要方法。脾虛容易導致濕邪停留在體內,因為脾胃本來就喜歡乾燥、討厭潮濕。只有脾土虛弱,失去運化的功能,濕氣就會停留在體內無法被排除,導致腹部脹滿、四肢腫脹、滲透到皮膚肌肉,造成氣喘、呼吸困難、神志不清。所以治療濕邪,如果不懂得調理脾胃,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