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13)
卷五·雜證匯參 (13)
1. 濕
○濕勝化熱者,不可以熱治而用寒藥,使濕愈重;熱勝蒸濕者,不可以濕治而用燥藥,使熱愈甚。然則初受濕者,當以利水為要,使濕不致成熱也;久而濕化為熱者,當以清熱為要,使熱不致蒸濕也。(《證治匯補》)
又有濕熱而挾陰虛者,在膏粱輩每多患此。大抵體肥痰盛之人,則外盛中空;加以陰虛,則上實下虛,而治法與尋常濕熱迥殊。若用風藥勝濕,則虛火易於僭上;若用淡滲利水,則陰津易於脫亡;專於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於滋陰,反助痰濕上壅。務使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始克有賴,如清躁湯、虎潛丸等方,皆為合劑。(張路玉)
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固然矣。然濕熱之證,多宜清利,寒濕之證,不宜清利,何也?蓋凡濕兼寒者,未有不由陽氣之虛,而利多傷氣,則陽氣更虛,能無害乎?但微寒微虛者,即溫而利之,自無不可;若大寒大虛者,則必不宜利。此寒濕之證,有所當忌者也。
再有濕熱之證,亦有忌利者,以濕熱傷陰者也。陰氣既傷,而複利之,則邪熱未清,而精血已耗。如汗多而渴、熱燥而煩、小水乾赤、中氣不足、溲便如膏之類,切勿利之,以致重損津液,害必甚矣。故凡治陽虛者,只宜補陽,陽勝則燥,而陰濕自退;陰虛者,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邪濕自無所容矣。此陰陽二證,俱有不宜利者,不可不察。
(張景岳)
凡風藥可以勝濕,泄小便可以引濕,通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除之。(李時珍)
濕在上,宜防風,風能勝濕,猶濕衣懸透風處則易干也;濕在中,宜蒼朮,猶地上有濕,灰多則滲干也;濕在下,宜利小便,猶欲地干,必開水溝也;濕在周身,宜烏藥、羌活等;濕在兩臂,宜桑條、威靈仙等;濕在兩股,宜牛膝、防己、萆薢等。分其部位而治之,何患不效?(沈金鰲)
脾弱濕傷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濕盛濡泄者,五苓、六一之類主之;水腫發黃者,五皮、茵陳之類主之。若濕流關節,則非前藥所宜,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能到也。(吳鶴皋)
脈候
脈浮而緩、濡而小者,皆外濕;沉而緩、細而微者,皆內濕。又遲緩為寒濕,洪緩為濕熱,弦緩為風濕。(《證治匯補》)
白話文:
濕
如果濕氣旺盛導致身體發熱,不能用熱性藥物治療,反而要用寒涼藥,不然會使濕氣更加嚴重;如果是熱氣旺盛蒸發濕氣,也不能用燥濕的藥物治療,否則會使熱氣更加嚴重。因此,剛開始受濕邪侵襲時,應該以利水為主,使濕氣不至於轉化為熱;如果濕氣久了轉化為熱,就應該以清熱為主,使熱氣不至於蒸發濕氣。
另外,有些人濕熱體質又兼有陰虛,這種情況在吃很多精緻食物的人中很常見。通常身體肥胖且痰多的人,身體外表看起來強壯,但內部卻空虛;再加上陰虛,就會導致上部實熱而下部虛弱,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與一般的濕熱情況截然不同。如果用祛風藥來除濕,虛火容易向上竄;如果用淡滲利水的藥,陰液容易耗損;如果專用燥濕藥,一定會導致真陰耗竭;如果單純滋陰,反而會助長痰濕向上壅塞。必須使用潤燥兼顧、剛柔並濟的方法,才能有效治療,像是清躁湯、虎潛丸等方劑,都是適合這種情況的複方。
古人說,治療濕邪的方法,最好是調理脾胃、清除熱邪、利小便。所以說:「治療濕邪不利用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句話當然是對的。但是,濕熱的症狀多適合清利,寒濕的症狀就不適合清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凡是濕邪兼有寒邪的,多半是因為陽氣不足。利水會損傷陽氣,使陽氣更加虛弱,怎麼會沒有害處呢?但是,如果是輕微的寒邪和虛弱,可以用溫陽利水的方法,自然沒有問題;如果寒邪和虛弱都很嚴重,就不適合用利水的方法。這是寒濕的症狀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濕熱的症狀也有不適合利水的,那就是濕熱傷陰的情況。陰氣已經受損,如果又用利水的方法,會導致邪熱沒有清除,反而使精血更加耗損。例如:多汗且口渴、身體發熱且煩躁、小便量少顏色深紅、中氣不足、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等等,這些情況都不能用利水的方法,以免再次損傷津液,病情會更加嚴重。所以,凡是治療陽虛的,只適合補陽,陽氣旺盛則會乾燥,陰濕自然消退;治療陰虛的,只適合滋養陰液,真水充足,邪濕自然沒有容身之處。這兩種陰陽虛的症狀,都有不適合利水的情況,不可不仔細辨別。
祛風的藥物可以去除濕氣,利小便可以引導濕氣排出,通大便可以排泄濕氣,吐出痰液也可以去除濕氣。濕氣兼有熱邪,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燥濕;濕氣兼有寒邪,可以用辛熱的藥物來驅除。
濕氣在身體上部,適合用祛風藥,風可以勝濕,就像潮濕的衣服掛在通風處容易乾一樣;濕氣在身體中部,適合用蒼朮,就像地面潮濕,灑上灰土可以吸乾一樣;濕氣在身體下部,適合利小便,就像要使地面乾燥,一定要開排水溝一樣;濕氣在全身,適合用烏藥、羌活等藥;濕氣在兩手臂,適合用桑枝、威靈仙等藥;濕氣在兩腿,適合用牛膝、防己、萆薢等藥。根據濕氣所在的部位來治療,就不怕沒有效果。
脾胃虛弱導致濕氣入侵的人,適合用二陳湯、平胃散等方劑;濕氣旺盛導致腹瀉的人,適合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劑;濕氣引起水腫發黃的人,適合用五皮飲、茵陳蒿湯等方劑。如果濕氣流竄到關節,就不是前面這些藥適合的,濕氣無孔不入,只有風藥可以到達。所以,凡是關節的疾病,必須用風藥才能有效。
脈象
脈搏浮在表面而且緩慢、柔軟而細小的,多為外感濕邪;脈搏沉在深處而且緩慢、細微的,多為內生濕邪。另外,脈搏遲緩的,多為寒濕;脈搏洪大而緩慢的,多為濕熱;脈搏弦細而緩慢的,多為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