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14)
卷五·雜證匯參 (14)
1. 燥
經義
西方生燥,燥生金。○清氣太來,燥之勝也。○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燥勝則乾。(《素問》)
哲言
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枯,不榮生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皴揭,皮膚啟裂也。乾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同故也。(《原病式》)
燥者金之氣,有冷燥,有熱燥。冷燥者,晴空凜冽而枯槁;熱燥者,晴空焦熯而乾枯。(《黃帝逸典》)
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瘦人血虛生熱,熱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濕,瘦人多熱燥。○燥是陽明之化,雖因於風熱所成,然究其原,皆本於血虛、津液不足所致者為多。何也?蓋陰血虛則不能榮運百體,津液衰則無以滋養三焦,由是邪熱怫鬱,而燥變多端。燥於外,則皮膚皴揭;燥於內,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乾焦;燥於下,則便溺閉結。
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內以培養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潤之,務使水液自生,而燥熱不容不退矣。(朱丹溪)
風燥,由肝血不能榮筋,故筋急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頭多白屑、發脫須落;虛燥,由腎陰虛涸,故小便數、咽乾喉腫。此皆燥之因也。(《證治匯補》)
凡物近火則潤,離火則燥,猶金之投入烈火而化為液。故燥證多有反似痿弱之證者,熱傷陰血也。(張路玉)
燥之與濕,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氣也,濕者地之氣也。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春月地氣動而濕勝,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故春分以後之濕,秋分以後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為濕,是必指夏月之熱為寒然後可,奈何《內經》病機一十九條,獨遺燥氣,他凡秋傷於燥,皆謂秋傷於濕,歷代諸賢,隨文作解,弗察其訛,昌特正之。大意謂春傷於風,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傷於燥,冬傷於寒。
覺六氣配四時之旨,與五運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決也。○《病機》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燥金雖為秋令,雖屬陰經,然異於寒濕,同於火熱。火熱勝則金衰,火熱勝則風熾,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轉令陽實陰虛,故風、火、熱之氣,勝於水土而為燥也。○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非屬於肺之濕也。
苟肺氣不燥,則諸氣稟清肅之令而周身四達,亦胡致膹郁耶?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上亦指肺不指心也。若統上焦心肺並言,則心病不主痿喘及嘔也。惟肺燥甚,則肺葉痿而不用,肺氣逆而喘鳴,食難過膈而嘔出。三者皆燥證之極者也。○肺為嬌臟,寒冷所傷者十之二、三,火熱所傷者十之七、八。
白話文:
燥
基本概念
西方屬性為燥,燥會產生金。清爽的氣過於強盛,就會變成燥的狀態。凡是乾澀、枯萎、乾涸、乾燥、緊繃、皮膚龜裂等現象,都屬於燥的表現。燥的狀態過於強盛,就會導致乾燥。
哲理闡述
乾澀,是因為物體濕潤時會滑順光澤,乾燥時則會乾澀阻滯,這是因為燥與濕是相反的狀態。枯萎,代表缺乏生機。乾涸,代表沒有水分。乾燥,代表缺乏滋潤。緊繃,代表不柔和。春天與秋天是相反的季節,燥與濕也是不同的狀態。皮膚龜裂,是指皮膚出現裂痕。乾屬於天,性質為燥金;坤屬於地,性質為濕土。天地是相反的,燥與濕也是不同的。
燥是金的屬性,有冷燥和熱燥之分。冷燥就像晴朗天空下凜冽的寒冷使萬物枯槁;熱燥就像晴朗天空下焦熱使萬物乾枯。
肥胖的人因為氣虛而生寒,寒又生濕,濕又生痰;瘦弱的人因為血虛而生熱,熱又生火,火又生燥。所以肥胖的人多有寒濕,瘦弱的人多有熱燥。燥的產生是陽明經氣化的表現,雖然起因於風熱,但追究其根本原因,多半是血虛和津液不足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陰血虛弱,就無法滋養身體各個部位,津液衰竭就無法滋潤三焦,由此導致邪熱鬱積,產生各種不同的燥。燥在體外,就會出現皮膚龜裂;燥在體內,就會出現精血枯竭;燥在上方,就會出現咽喉和鼻子乾燥;燥在下方,就會出現大小便不通暢。
治療燥的原則是,體外用滋潤的方法,體內用培養的方法,上方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下方用通潤的方法。要致力於使身體產生水分,這樣燥熱自然就會消退。
風燥是因為肝血無法滋養筋,導致筋脈緊張、指甲開裂;火燥是因為脾胃積熱,導致嘴唇乾裂、便秘;血燥是因為心血散失,導致頭皮屑多、脫髮掉眉毛;虛燥是因為腎陰虛竭,導致小便頻繁、咽喉乾燥腫痛。這些都是燥的原因。
萬物靠近火就會變得濕潤,遠離火就會變得乾燥,就像金屬投入烈火會融化成液體一樣。所以燥的症狀常常會與虛弱的症狀相似,這是因為熱損傷了陰血。
燥與濕的差異非常大。燥是天的屬性,濕是地的屬性。水往濕處流,火往乾燥處走,各自遵循其本性。春天,地氣開始活動,濕氣較盛;秋天,天氣肅殺,燥氣較盛。所以春分之後濕氣盛行,秋分之後燥氣盛行,各自掌管其時令。如果把秋天的燥說成是濕,那就像是把夏天的熱說成是寒一樣荒謬。《內經》講述的疾病成因有十九種,卻唯獨遺漏了燥氣。其他人凡是說秋天感受燥邪,都說是感受了濕邪,歷代學者都跟著這樣解釋,沒有察覺其中的錯誤。我特別要來糾正這個錯誤。大致意思是說,春天感受風邪,夏天感受暑邪,長夏感受濕邪,秋天感受燥邪,冬天感受寒邪。
了解六氣與四季相配的道理,以及與五運的關係,這樣就能解釋千古以來的疑惑。經書上說:「凡是乾澀、枯萎、乾涸、乾燥、緊繃、皮膚龜裂等現象,都屬於燥。」燥金雖然是秋天的氣候,雖然屬於陰經,但與寒濕不同,與火熱相似。火熱過盛就會導致金衰,火熱過盛就會導致風熾盛,風能勝濕,熱能耗損津液,反而導致陽氣過盛、陰液虧虛,所以風、火、熱之氣勝過了水土,就形成了燥。凡是氣機鬱結的現象,如果屬於肺,那就是肺的燥,而不是肺的濕。
如果肺氣不燥,那麼各種氣就能順應清肅的時令而暢通全身,又怎麼會產生鬱結呢?凡是痿軟、氣喘、嘔吐等發生在身體上部的疾病,這個「上」指的是肺而不是心。如果把上焦的心肺一起說,那麼心病不會引起痿軟、氣喘和嘔吐。只有肺燥嚴重時,才會導致肺葉萎縮而失去作用,肺氣逆亂而產生喘鳴,食物難以下嚥而嘔吐出來。這三者都是燥證的極端表現。肺是嬌弱的臟器,受到寒冷損傷的佔十分之二三,受到火熱損傷的佔十分之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