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五·雜證匯參 (15)

1.

寒冷所傷,不過裹束其外;火熱所傷,則更銷爍其中,所以為害倍烈也。然火熱傷肺,以致諸氣膹郁、諸痿喘嘔而成燥證,只因《內經》脫遺燥證,後之無識者競以燥治燥,恬於操刃,曾不顧陰氣之消亡耳。○《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肺燥之由來者遠矣,苟其人腎水足以上升而交於心,則心火下降而交於腎不傳於肺矣,心火不傳於肺,曾何傷燥之虞哉?即腎水或見不足,其腸胃津血足以協濟上供,肺亦不致過傷也。若夫中、下之澤盡竭,而高源之水猶得措於不傾,則必無之事矣。○《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此亦肺燥所由來而未經揭出者。

然其始但不利於隱曲之事耳,其繼則胃之燥傳入於脾,而為風消;大腸之燥傳入於肺,而為息賁。是則胃腸合心脾以共成肺金之燥,三臟二腑陰氣消亡殆盡,尚可救療乎?○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善伸數欠,經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若風熱燥並郁甚於里,則必為煩滿悶結。故燥有表、里、氣、血之分也。

○肝主筋,風氣自甚,燥熱加之,則液聚於胸膈,不榮於筋脈而筋燥,故勁強緊急而口噤,或瘛瘲、昏冒、僵仆也。○燥病必渴,而渴之所屬各不同,有心肺氣厥而渴,有肝痹而渴,有脾熱而渴,有腎熱而渴,有胃與大腸熱結而渴,有小腸癉熱而渴,有因病瘧而渴,有因素食肥甘而渴,有因醉飲入房而渴,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有因傷害胃干而渴,有因風而渴。五臟部分不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亡液則一也。

(喻嘉言)

補編

休治風兮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燥之為病,皆屬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繫辭》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而受燥氣,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灌溉周身,榮養百骸,色干而無潤澤皮膚者,有自來矣。或大病克犯太過,或吐利津液內亡,或誤餌金石補陽燥劑,皆能偏助陽火而損真陰。

陰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液衰耗,燥熱轉甚。法宜甘寒滋潤,甘能生血,寒能勝熱。陰得滋而火殺,液得潤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陰液宣通,內神藏而外色澤矣。(張子和)

肺金被火,固已乏氣,而營竭肝傷,血分更增其燥,以致虛陽失養,郁成枯火,火莫能降,只隨腥涎濁瘀紊而上攻。凡心肺所貯氣血之膈,無復潤澤而枯焦也。此際之火,既莫能攻,而虛又莫能補,故養營保肺,首在生津,甘涼濡潤,無非以補法為溉法。此《普濟》門中之甘露也。

○燥萬物者莫如金,金令降;滋萬物者莫如木,木令升。凡金令之不從其燥者,全賴木氣之升,能致五臟之蒸溽到肺而成津液也。故木氣升,則五臟之氣奉春令而俱升;木氣降,則五臟之氣奉秋令而俱降,降則五臟之氣不得上承,自然下蝕。凡土邪陷下而剋水,火淫寡畏而熯金,皆職於此。

白話文:

寒冷造成的傷害,只要在體外做好保暖就可以了;但如果是火熱造成的傷害,它會從身體內部開始損耗,所以危害會更加嚴重。火熱會傷害肺部,導致全身氣機鬱滯、各種痿軟、喘息、嘔吐等症狀,形成燥證。只因為《內經》遺漏了燥證的記載,後世那些不了解情況的人就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燥證,像拿著刀亂砍一樣,根本不考慮到陰氣的損耗。《內經》說:「心臟的熱邪傳到肺部,會形成消渴病。」

肺燥的形成由來已久,如果這個人的腎水充足,能夠向上升騰並與心火相交,那麼心火就會向下走,與腎水相交,而不會傳到肺部。心火不傳到肺,哪會有肺燥的憂慮呢?即使腎水稍有不足,只要腸胃的津液和血液能夠協助向上供給,肺部也不至於受到過度的傷害。如果身體中下部的津液都耗盡了,卻還希望高處的水源能夠保持不枯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陰陽別論》說:「兩陽之病,會從心臟和脾臟發作,隱秘之處會受到影響,男性精液會減少,女性會月經不來。如果病邪傳為風消病,或者傳為息賁病,就會死亡,無法治癒。」這也是肺燥的由來,但是並沒有明確揭示出來。

病症初期只會影響到隱秘之處,接著胃的燥熱會傳入脾臟,形成風消病;大腸的燥熱會傳入肺部,形成息賁病。這樣,胃和腸道聯合心臟和脾臟,共同導致肺金的燥熱,三個臟器和兩個腑的陰氣幾乎完全耗盡,還能救治嗎?風熱造成的燥邪很嚴重,鬱積在體表,而體內氣機是正常的,會表現為頻繁伸懶腰、打哈欠,經脈拘攣緊張,有時會怕冷,或者肌肉顫動抽搐,脈搏浮數而弦。如果風熱造成的燥邪在體內鬱積嚴重,就一定會出現煩躁、胸悶、結滯等症狀。所以燥證有表、裡、氣、血之分。

肝臟主導筋脈,風邪如果過盛,加上燥熱,就會使津液聚集在胸膈部位,無法滋養筋脈,導致筋脈乾燥,所以會出現筋脈強硬緊張、口噤,或者抽搐、昏厥、僵硬倒地等情況。患上燥病一定會口渴,但口渴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心肺氣機虛弱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肝臟痺阻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脾臟有熱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腎臟有熱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胃和大腸熱結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小腸熱盛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因為瘧疾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因為長期吃肥膩甘甜食物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因為醉酒後行房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因為長途跋涉勞累遇到酷熱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因為飲食傷胃而導致的口渴,有的是因為風邪而導致的口渴。五臟的部位不同,導致疾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們都屬於燥熱耗傷津液的情況。

(喻嘉言)

補編

不要只治療風邪,也不要只治療燥邪,當把火邪治好的時候,風邪和燥邪自然就會平息。燥邪的產生都屬於燥金的變化。但能夠讓金變得乾燥的原因是火。《繫辭》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金屬陰,是水的源頭,受到燥氣的影響,寒水的來源就會枯竭,無法灌溉全身,滋養百骸,導致皮膚乾燥沒有光澤。這種情況的出現,有的是因為大病過於侵犯身體,有的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導致津液耗損,有的是因為誤食金石等溫燥的藥物,這些都會偏向助長陽火而損害真陰。

體內潛伏著火邪,日漸煎熬,血液逐漸衰竭,燥熱越來越嚴重。治療方法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滋潤,甘味能夠生血,寒性能夠制熱。陰氣得到滋養火邪就會被抑制,津液得到滋潤燥邪就會被消除,源泉向下流動,精血向上滋養,陰液能夠宣通,內在精神就會藏匿,外在氣色就會有光澤。(張子和)

肺金受到火邪的傷害,本身就已經氣虛了,加上營血耗盡、肝臟受損,血分會更加乾燥,導致虛陽失去滋養,鬱積形成枯火,火無法下降,只能隨著腥臭的痰液向上湧。凡是心肺儲藏氣血的胸膈,都會失去潤澤而變得枯槁。這種情況下的火,既不能用攻邪的方法來治療,也不能用補虛的方法來治療,所以保養營血、保護肺氣,最重要的是要生津,用甘涼濡潤的藥物來治療,其實是用補法來達到灌溉的效果。這就像《普濟》中所說的甘露一樣。

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金更厲害的了,金屬下降;滋養萬物的,沒有比木更厲害的了,木屬上升。凡是金的功能不正常,出現乾燥的情況,完全要依靠木氣的升發,才能使五臟的蒸騰之氣到達肺部,形成津液。所以木氣上升,五臟之氣都會隨著春天的氣息而上升;木氣下降,五臟之氣都會隨著秋天的氣息而下降,下降的話五臟之氣無法向上承接,自然會向下侵蝕。凡是土邪下陷而剋制水,火邪過盛而焚燒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