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五·雜證匯參 (16)

1.

金以蒸溽不到,而加火淫,遂成燥金。津液之源已竭於上,周身百骸,誰為之灌溉者?是則一燥無不燥矣。降令多,升令少,而濕熱之邪,遂盛於下部而成痿軟。蓋濕熱為物,升則化,不升則不化,欲救全體之燥,須從木令之升,但使五臟各有升令之奉,則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制火。雖其間有補有瀉,皆可以此一字為循環法,所謂少陽為樞者此也。

曰清燥者,謂能致津液故也。(程郊倩)

燥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內因者,血液之枯也。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風勁,氣偏陽亢而燥生。從皮毛而入者,則肺受之,肺受燥氣,咳嗽咽痛之證見矣;從口而入者,則胃受之,胃受燥氣,結胸便秘之證見矣。喻嘉言謂:秋傷於燥,冬生咳嗽。

議論發前人之未發,而清燥一方,可為治燥之靈丹。至於結胸、便秘,世俗多以傷寒混治,不知燥則生火,津液耗而腸胃干矣。若內傷之燥,本於腎水之虧,精血之弱,真陰之涸。在肺則清肅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則將軍之性不斂,脅痛暴怒,筋急拘攣;在脾則生血之原不運,蓄瘀便結,皮膚不澤矣。欲治其燥,先貴乎潤;欲救其脾,先滋乎腎。

誠以腎主水而藏臟腑之精,養百骸而為性命之本。若腎陰充足,則四臟可以灌溉,燥無自而生也。第水日虧而火日熾,決非清涼之味可療,須用六味歸芍湯合生脈散為主治,肺燥則加沙參、天冬、梨汁之屬;肝燥則加丹參、棗仁、乳汁之屬;脾燥則加柏子仁、甘蔗汁之屬。此燥病之正治也。

倘久病而氣因精虛,參、耆、河車及八味等湯,亦宜急投。蓋陽生則陰長,氣化則血潤,此燥病之反治也。雖然草木之枯,得雨滋榮,人身之燥,非血不澤,參乳湯救燥病之根,活命飲治燥病之原,又何必紛紛而他求耶?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

其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驗。即如隔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產後之痙,血之燥也;而敢謂治燥為易哉?(《會心錄》)

燥為乾澀不通之疾,內傷外感宜分。外感者,由於天時風熱過勝,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傷人上焦氣分,治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喻氏清燥救肺湯及玉竹、門冬、桑葉、薄荷、梨皮、甘草之類。內傷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病從下焦陰分先起,治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宜,大補地黃丸、六味丸之類。要知是證大忌者苦澀,最喜者甘柔。

若氣分失治,則延及於血;下病失治,則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隔,根萌總由此致。津液結者,必佐辛通之氣味;精血竭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風藥而成功;在腑以緩通為要務。古之滋燥養營湯、潤腸丸、五仁湯、瓊玉膏、一炁丹、牛羊乳汁等法,各有專司也。

白話文:

[燥]

當金屬之氣無法得到水氣的潤澤,反而受到過多火氣的侵擾,就會形成燥金。此時,體內津液的源頭已經在上部枯竭,全身各處的組織器官,還有誰能為它們提供滋潤呢?這樣一來,整個身體都會變得乾燥。身體的下降功能過於活躍,而上升功能卻不足,導致濕熱邪氣積聚在下部,形成痿軟無力的情況。因為濕熱這種東西,如果能順利上升,就能夠化解,無法上升就會累積。想要解決全身的乾燥問題,必須從提升肝氣的功能入手,只要確保五臟都能正常運行上升的功能,土就能滋養金,金又能生水,水就能制約火。雖然治療過程中會有補益和瀉除,但都以這個道理為核心循環進行,這就是所謂的少陽是樞紐的道理。

所謂「清燥」,指的是能夠產生津液的意思。(程郊倩)

乾燥的病症,有外在因素引起的,屬於六種外邪之一;也有內在因素引起的,是血液虧耗導致的。外在因素造成的乾燥,不是因為缺乏雨露,就是秋天的陽光過於猛烈;不是因為南方土地貧瘠,就是北方風勢強勁,這些都導致陽氣過盛,產生燥熱。如果燥氣從皮膚毛孔進入,就會影響肺部,肺部受到燥氣侵襲,就會出現咳嗽、咽喉疼痛的症狀;如果燥氣從口進入,就會影響胃部,胃部受到燥氣侵襲,就會出現胸部脹悶、便秘的症狀。喻嘉言說:「秋天受到燥邪的傷害,冬天就會產生咳嗽。」

以上論述闡明了前人沒有提到的觀點,而清燥的藥方,可以說是治療乾燥病症的靈丹妙藥。至於胸部脹悶、便秘等症狀,世俗之人大多會把它們當成傷寒來治療,卻不知道乾燥會產生火氣,消耗津液,導致腸胃乾燥。如果是因為內傷引起的乾燥,根本原因是腎水不足、精血虛弱、真陰枯竭。如果乾燥發生在肺部,就會導致肺氣無法正常宣發,出現咳嗽、口渴、皮膚乾燥脫屑、毛髮脫落等症狀;如果乾燥發生在肝臟,就會導致肝氣失去柔和的本性,出現脅肋疼痛、容易發怒、筋脈攣縮等症狀;如果乾燥發生在脾臟,就會導致產生血液的功能失常,出現瘀血積聚、便秘、皮膚乾燥沒有光澤等症狀。要治療乾燥,首先要注重滋潤;要拯救脾臟,首先要滋養腎臟。

因為腎臟掌管水液,儲藏五臟的精華,滋養全身,是生命之本。如果腎陰充足,其他四臟就能得到滋養,乾燥自然不會產生。只是體內的水液日益虧耗,火氣卻日益旺盛,單靠清涼的藥物並不能治癒,必須以六味地黃丸配合生脈散為主來治療。如果肺部乾燥,可以加入沙參、天冬、梨汁等;如果肝臟乾燥,可以加入丹參、棗仁、牛奶等;如果脾臟乾燥,可以加入柏子仁、甘蔗汁等。這些都是治療乾燥病症的正當方法。

如果久病不癒,導致氣虛精虧,也可以適當使用人參、黃耆、河車及八味等藥方。因為陽氣生發,陰氣自然就會增長;氣機能正常運化,血液就會得到滋潤,這是治療乾燥病症的另一種方法。雖然草木枯萎,得到雨水就能恢復生機,人體乾燥,如果沒有血液的滋潤,也不會好轉。參乳湯可以治療乾燥病症的根本,活命飲可以治療乾燥病症的本源,又何必四處尋求其他方法呢?《黃帝內經》說:「各種乾澀枯竭、皮膚皸裂等症狀,都屬於乾燥。」又說:「乾燥過盛就會導致乾枯。」

這些都明確表明乾燥是血液虧耗引起的,而且有明顯的驗證。例如,噎膈病是因為胃部乾燥;消渴病是因為肺部乾燥;指甲焦黃是因為筋脈乾燥;產後痙攣是因為血液乾燥。由此可見,治療乾燥病症又怎麼能說是容易的呢?(《會心錄》)

乾燥是一種乾澀不通暢的疾病,需要區分內傷和外感。外感引起的,是由於天氣的風熱過盛,或者因為深秋的燥邪過於強烈,起初一定會損傷人體上部的氣分,治療應以辛涼甘潤的藥物來滋養肺和胃,可以用喻氏的清燥救肺湯,以及玉竹、麥冬、桑葉、薄荷、梨皮、甘草等。內傷引起的,是由於人體本身的精血虧損,或是因為長期服用燥熱的藥物導致的,病症從下部的陰分開始,治療應以純陰靜養的藥物來柔和地滋養肝腎,可以用大補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病症最忌諱苦澀的藥物,最喜歡甘柔的藥物。

如果氣分病變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蔓延到血分;如果下部病變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影響到上部。喘咳、痿軟、消渴、噎膈等病症,都源於此。如果體內津液凝結,必須配合辛散的藥物來疏通;如果體內精血耗竭,必須用血肉類的藥物來滋養。治療表證可以輔以祛風的藥物來幫助痊癒;治療腑證則應以緩慢疏通為要務。古代的滋燥養營湯、潤腸丸、五仁湯、瓊玉膏、一炁丹、牛羊乳汁等方法,都有各自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