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1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匯參 (18)

1. 腳氣

經義

蹠跛,風寒濕之病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素問》)

脾有邪,其氣流於兩股;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靈樞》)

哲言

腳氣自外感得者,山嵐雨水或履蹈濕熱之地;自內傷得者,生冷茶酒及油麵濕熱之毒。濕性下流,故注於足。濕熱交爭,濕勝則憎寒,熱勝則壯熱。有兼頭痛諸證,狀類傷寒,但脛腫掣痛為異耳。此病忌用補劑及淋洗,以濕熱得補增劇也。若腳氣衝心,喘息不止,嘔吐不休者,死。(《醫方集解》)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痛作矣。古無腳氣之說,《內經》名厥,兩漢間名緩風,宋齊後始謂之腳氣。有從外感而得者,有從內傷而致者,其為濕熱之患則一。北方高燥,多飲𨣒酪及醇酒,濕熱之物下流足脛所致。

南方卑下,濕氣彌滿山澤,血氣虛弱之人,或遇房勞,及負重遠行,沖冒雨雪,寒濕乘虛而襲,遂成此證。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病在外;中於諸陰病在內。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寒則溫之,熱則寒之,在表則散之,在裡則下之。

若大虛氣乏,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勿執不得服補藥之說。(《赤水玄珠》)

腳氣之說,古所無也,自晉蘇敬始有此名。然其腫痛麻頑,即《經》之所謂痹也。其縱緩不收,即《經》之所謂痿也。其甚而上衝,即《經》之所謂厥逆也。○腳氣之證,其初甚微,飲食動作如故,或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病後而漸得之。

及其病也,則自膝至足,或見麻痹冷痛,或見痿弱攣急,或腫或不腫,或日漸枯細,或發熱惡寒,或如冰冷,或如火熱,或能食,或不能食,或有物如指,發自踹腓,而氣上衝心,是皆腳氣之正病也。其有為頭痛寒熱,或腹痛嘔吐,或不欲見明,或錯語昏憒,是皆腳氣之兼證也。

大抵證有緩急,緩者其來漸,急者其來速。治之若緩,氣上衝心,亦能殺人。○觀《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淋洗者,皆所禁也。此亦一偏之說耳。蓋補有宜禁者,以邪壅氣實者也;淋洗有宜禁者,以水濕湯氣之宜避者也。

如果下部虛寒,或以病後,或以克伐太過,而腳氣不愈者,豈尚堪禁補乎?又若寒邪、濕熱壅結不散,而為腫、為痛者,最宜辛香疏散之藥,煎湯蒸洗,則退邪極速,豈禁洗乎?惟是濕熱氣逆而上衝心腹者,不可驟洗,恐助升也。此必先降其氣,俟其毒止在腳,再行熏洗,自無不利。

蓋補以補其弱,洗以逐其滯,夫何禁之有?(張景岳)

問曰:濕毒中人,何偏著於足?答曰:人之五臟,心、肺二臟經絡起於手十指;肝、腎、脾三臟經絡起於足十趾。濕毒之氣,皆起於地,足常履之,所以中人必先中足。微時不覺,痼滯方知,○凡腳氣,不得一概以腫為候。有腫者,有不腫者。其有少腹頑痹不仁,腳多不腫,三、五日後令人嘔吐,名腳氣衝心。

白話文:

腳氣

病理概念

腳部跛行,是由於風、寒、濕邪侵襲所致。濕邪侵襲虛弱的身體,病症就會從下半身開始。脾臟有邪氣,會影響到大腿;腎臟有邪氣,會影響到膝蓋後方。

病因分析

腳氣從外感染的,可能是因為身處山嵐濕氣、雨水多的地方,或腳踩在潮濕悶熱的地面;從內在損傷引起的,則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茶酒,以及油膩麵食等濕熱的食物所導致。濕氣的特性是往下流動,所以容易侵襲到腳部。濕熱之氣相互交戰,濕氣盛就會怕冷,熱氣盛就會發高燒。有時候還會伴隨頭痛等類似傷寒的症狀,但小腿腫脹抽痛是腳氣的特徵。患上這種病不宜服用補藥,也不宜用藥水洗腳,因為這樣會使濕熱加重。如果腳氣攻心,導致呼吸困難、嘔吐不止,就會有生命危險。

古書說:「各種濕引起的腫脹都與脾有關。」又說:「受到濕邪侵襲,下半身會先受影響。」這是因為脾主掌四肢,腳位於下半身,容易受到濕邪侵襲。濕邪鬱積化熱,濕熱相搏,就會產生疼痛。古代沒有腳氣這個說法,《內經》稱之為「厥」,漢朝時稱為「緩風」,到了宋朝齊朝之後才稱為腳氣。腳氣有的由外感引起,有的由內傷導致,但都是濕熱之邪作祟。北方乾燥,人們多飲用奶酪及濃烈的酒,濕熱之氣便會往下流到腳部和小腿。南方地勢低窪,濕氣瀰漫,體質虛弱的人,如果過度勞累、性生活過度,或是冒著風雨寒雪行走,寒濕之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腳氣。一般來說,風、寒、暑、濕等邪氣侵入人體,侵襲陽經,病症就表現在外;侵襲陰經,病症就表現在內。自汗淋漓,是風邪勝;無汗疼痛拘攣,是寒邪勝;腫脹沉重,是濕邪勝;煩躁口渴發熱,是暑邪勝。寒邪要用溫熱藥物來治療,熱邪要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病在表,就用發散的方法;病在內,就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身體極度虛弱,可以適當服用補藥,但要根據病情的寒熱來選用,不要執著於不能用補藥的說法。

腳氣這種病,古代沒有這個名稱,從晉朝的蘇敬才開始有這個稱呼。它的腫痛麻木,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痹」;它的鬆弛無力,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痿」;病情嚴重向上衝,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厥逆」。腳氣的初期症狀很輕微,飲食和活動如常,有時沒有其他疾病就突然出現,有時是生病之後慢慢出現的。發病時,從膝蓋到腳部會出現麻木、冰冷疼痛,或軟弱無力、拘攣等症狀,有時會腫脹,有時不會腫脹,有的會日漸消瘦,有的會發熱怕冷,有的感覺像冰一樣冷,有的感覺像火一樣熱,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有的腳踝或小腿有像手指一樣的東西發出,向上衝到心臟,這些都是腳氣的典型症狀。另外,有些會伴有頭痛發熱、腹痛嘔吐、不喜歡見光、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症狀,這些都是腳氣的併發症。一般來說,腳氣的症狀有緩急之分,緩慢發作的病情發展較慢,快速發作的病情發展迅速。如果治療不夠及時,導致氣向上衝到心臟,也可能致命。

《活人書》說,患腳氣不宜服用補藥,也不宜用藥水洗腳,這是一種片面的說法。補藥有不適宜服用的情況,是因為邪氣壅盛、正氣未虛;不宜用藥水洗腳,是因為要避免水濕湯氣。如果下半身虛寒,或因病後體虛,或因過度使用藥物,導致腳氣久治不癒,難道還禁止服用補藥嗎?又如果寒邪、濕熱鬱結不散,導致腫脹疼痛,最適合用辛香發散的藥物煎湯蒸洗,這樣可以很快地驅散邪氣,怎麼能禁止用藥水洗腳呢?只有濕熱之氣逆而上衝心腹時,才不能馬上洗腳,以免助長邪氣上行。應該先降氣,等到邪氣停留在腳部時再進行熏洗,自然沒有壞處。補藥是用來補虛的,洗藥是用來驅邪的,為什麼要禁止呢?

有人問:濕毒侵入人體,為什麼偏偏侵襲腳部?回答說:人體的五臟中,心臟和肺臟的經絡起於手部十指;肝臟、腎臟和脾臟的經絡起於腳部十趾。濕毒之氣都來自地面,腳經常接觸地面,所以侵入人體會先從腳開始。剛開始可能感覺不到,等到病情嚴重才知道。患上腳氣,不能一概以腫脹來判斷,有腫脹的,也有不腫脹的。有些人小腹麻木不仁,腳多半不腫,三五天後會引起嘔吐,這叫做「腳氣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