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二·雜證匯參 (19)
卷十二·雜證匯參 (19)
1. 腳氣
死在旦夕,腎水克心火故也。○凡腳氣,其人瘦者易治,肥者難治。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疾深,故難治。○凡腳氣之疾,多由氣實而死,鮮由氣虛而殂,不可大補,不可大瀉。亦不得畏虛,止湯不服也。(《千金方》)
腳氣之疾,自古皆尚疏利,為壅疾故也。然不可太過,太過則損傷脾胃;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壅滯不消。(李東垣)
濕腳氣者,筋脈弛而浮腫,或但腫而不上升,此屬濕勝,宜利濕疏風。乾腳氣者,筋脈蜷縮,枯細不腫,因他病而發,有時上衝,此屬熱勝,宜涼血清火。(《證治匯補》)
凡濕熱之氣,升則化,不升則壅。故上實下虛者有腳氣,濕從寒受也;上虛下實者尤有腳氣,熱自濕上也。所以然者,濕為濁邪,中下更遭土淫,陷入郁住三焦之火,交蒸成壅也。法當堅土清火,降處行升,使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分清之法,莫善於此。(程郊清)
腳氣多由傷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而後作也,名為壅疾。治當宣通,如羌活導滯湯、當歸拈痛湯之類。而證之虛、實、寒、熱、表、里、輕、重,又當分別。黃柏、蒼朮乃濕熱必用之藥;防己能治腰下濕熱腫盛;木瓜能治腳氣濕痹,入肝舒筋;苦參除濕兼去風熱;黃芩涼血兼去濕熱;白朮、赤茯、豬苓、澤瀉、肉桂、茵陳、木通俱滲利濕熱。濕兼風者,則用防風、羌、獨、白芷、細辛;濕兼寒者,則用烏、附、肉桂。
考之是疾,多是氣不流行,有所滯而作,須用木香、檳榔、枳殼、香附、烏藥順行氣道。氣虛兼用參、耆、白朮以益其氣;血虛兼用歸、芍、川芎、熟地以養其血;血凝用桃仁、紅花;消腫用腹皮、桑皮、乳香、沒藥;壯筋骨用牛膝、杜仲、萆薢、虎脛。是知腳氣之治,惟散風清熱,調血行氣,利關節,消腫滿為要也。
(《醫宗粹言》)
足少陰腳氣入腹疼痛,上氣喘促欲死,惟八味丸最佳。陽衰腎虛有寒之人,多患此證,乃腎乘心、水剋火也。(《醫學六要》)
脈候
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於濕,洪數起於熱,遲澀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澀滯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腳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者,濕溫也。(《張氏醫通》)
選案
有人病足不履地者十年,醫莫能治。遇一遊僧曰:此疾一藥可愈。因為入山求得,威靈仙也。使服數日即能步履。(《赤水玄珠》)
一婦患腿痛不能伸屈,遇風寒痛益甚,諸藥不應。以活絡丹一丸服之頓減,再服而瘳。次年復病,仍服一丸即減大半,更服獨活寄生湯而愈。○一男子素有腳氣,又患附骨疽作痛,服活絡丹一丸,二證並瘥。○上舍俞魯用素有疝疾。因患腿痛,服活絡丹一丸,不惟腿患有效,而疝疾亦愈。
白話文:
腳氣
一個人病危快要死了,是因為腎水過度抑制了心火的緣故。一般來說,患腳氣病的人,身體瘦弱的比較容易治療,肥胖的則比較難治。瘦的人肌肉結實,肥胖的人肌肉鬆軟。肌肉鬆軟的話,病情會深入體內,所以難以治療。患腳氣病的人,大多因為氣機鬱滯而死亡,很少是因為氣虛而死亡,所以不能過度進補,也不能過度瀉下。但也不能因為害怕身體虛弱,就完全停止服用湯藥。《千金方》認為,腳氣這種病,自古以來都提倡用疏通導滯的方法來治療,因為它是一種壅滯的疾病。但是,疏通導滯也不能過度,過度會損傷脾胃;也不能不及,不及會讓壅滯無法消除。李東垣認為,濕腳氣的症狀是筋脈鬆弛浮腫,或者只有腫脹而沒有向上蔓延,這屬於濕氣過盛,應該用利濕疏風的方法來治療。乾腳氣的症狀是筋脈蜷縮,枯槁細弱而不腫脹,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有時候會向上衝,這屬於熱邪過盛,應該用涼血清火的方法來治療。《證治匯補》提到,凡是濕熱之氣,向上升就能化解,不上升就會壅滯。所以,上部實證、下部虛證的人容易患腳氣病,這是因為濕氣從寒邪而來;上部虛證、下部實證的人也容易患腳氣病,這是因為熱邪由濕邪向上蔓延所致。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濕邪是污濁的邪氣,中下部位又受到土邪的影響,導致三焦之火鬱積,相互蒸騰形成壅滯。治療的法則應該是加強脾土的功能、清除火熱,使氣機下降、向上升發,讓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這是分清陰陽的最佳方法。程郊清認為,腳氣病大多是由於感受濕邪引起的,濕氣鬱積久了就會化熱,濕熱相互搏結,然後發病,這就叫做壅滯的疾病。治療時應該用宣通的方法,比如羌活導滯湯、當歸拈痛湯之類的藥方。但是,腳氣病的虛實、寒熱、表裡、輕重等情況又需要仔細辨別。黃柏、蒼朮是治療濕熱的常用藥;防己能治療腰部以下濕熱引起的腫脹;木瓜能治療腳氣引起的濕痺,入肝經可以舒筋活絡;苦參可以祛濕同時也能去除風熱;黃芩可以涼血同時也能去除濕熱;白朮、赤茯苓、豬苓、澤瀉、肉桂、茵陳、木通等藥物都能滲利濕熱。如果濕邪兼有風邪,則用防風、羌活、獨活、白芷、細辛;如果濕邪兼有寒邪,則用烏頭、附子、肉桂。《醫宗粹言》認為,研究腳氣這種病,大多是氣機不流通,有阻滯而導致的,必須用木香、檳榔、枳殼、香附、烏藥來順暢氣機的運行。如果氣虛,可以兼用人參、黃耆、白朮來補氣;如果血虛,可以兼用當歸、芍藥、川芎、熟地來養血;如果血瘀,可以用桃仁、紅花;如果需要消腫,可以用腹皮、桑皮、乳香、沒藥;如果需要強壯筋骨,可以用牛膝、杜仲、萆薢、虎脛。由此可見,治療腳氣的關鍵在於散風清熱、調和氣血、疏通關節、消除腫脹。足少陰經的腳氣進入腹部引起疼痛,伴有氣喘急促、瀕臨死亡的症狀,用八味丸是最佳的選擇。陽氣衰弱、腎虛有寒的人,多患此病,這是因為腎水壓制了心火。《醫學六要》提到,腳氣病的脈象表現為:脈浮而弦,是風邪引起的;脈濡而弱,是濕邪引起的;脈洪而數,是熱邪引起的;脈遲而澀,是寒邪引起的。脈沉而伏,說明病邪深入到了筋骨;指下感覺脈象澀滯不流暢,說明病邪在血分。夏天暑熱導致腳膝冷痛,脈象表現為陽脈濡弱、陰脈弱,這是濕溫所致。《張氏醫通》記載,有一個人患腳疾不能著地行走長達十年,醫生都無法醫治。遇到一位遊方僧人說:這種病一味藥就可以治好。於是上山求得威靈仙這種藥,服用幾天後就能夠行走。《赤水玄珠》記載,一位婦女患有腿痛不能伸屈,遇到風寒疼痛更加嚴重,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服用一丸活絡丹,疼痛立刻減輕,再服一丸就好了。第二年再次發病,仍服一丸就減輕了大半,又服用獨活寄生湯就好了。另一個男子,原本有腳氣病,又患上了附骨疽而疼痛,服用一丸活絡丹,兩種病都好了。還有一個學子俞魯,原本有疝氣,因為患了腿痛,服用一丸活絡丹,不僅腿痛好了,疝氣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