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雜證匯參 (45)
卷十·雜證匯參 (45)
1. 眩暈
經義
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木鬱之發,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素問》)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靈樞》)
哲言
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若甚而良久方醒者,又名鬱冒,謂如以物冒其首也。(《證治匯補》)
眩暈之證,《內經》雖云皆屬於肝風上攻,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沉吐逆。及其七情所傷,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若疲勞過度,吐衄便利,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當隨其因治之。
(嚴用和)
眩暈之病,悉屬肝膽風火。風火屬陽,陽主動,故目眩而頭暈也。譬如火焰得風,則旋轉不已。○有腎陰不足,三陽之焰震耀於當前,故陰虛之人常若眩暈。目中忽見火如星炮,胸隔必多痰,暈時眼不能開,開則所見之物非斜即倒。○有中土虛衰,下逆之光上浮巔頂,發則眩僕嘔吐,而五心煩熱。(《己任編》)
肥白人濕痰滯於上,陰火起於下,痰挾虛火,上衝頭目,邪正相煽,故忽然眼黑生花,所謂無痰不作眩也。○黑瘦人腎水虛少,肝枯木動,復挾相火上踞高巔而作眩暈,所謂風勝則地動,火得風而焰旋也。(朱丹溪)
頭痛之病,上實證也;頭眩之病,上虛證也。《內經》分別甚明,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又曰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此以邪氣在上,所以為痛,故曰上實也。至若眩暈之病,則曰上氣不足,又曰上虛則眩,未聞言上之實也。而後世諸家,有曰結而為飲,隨氣上逆者;有曰疲勞過度,下虛上實者;有曰腎不納氣,使諸氣逆奔而上者。即如丹溪亦曰痰在上,火在下。
凡此皆言上實也。何與《內經》相反若此?噫!此後人之不明耳。夫眩暈之證,或為頭重眼黑,或為腦髓旋轉,不可以動。求其言實之由,不過謂頭重者為上實。不知頭本不重於往日,而惟不勝其重者,乃甚於往日耳。上力不勝,陽之虛也,豈上實乎?又何氣不歸元及諸氣逆奔之有?蓋上實者宜降宜抑,上虛者最不宜再伐生氣。此上實上虛之旨,不可不辨。
○頭眩有大小之異,察之可得虛實之情。如今人之氣稟薄弱者,無論少壯,或於勞倦酒色之後,每有耳鳴如磬,或頭眩眼黑,倏頃而止者,乃常有之事。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僕卒倒等證,亦常有之事。
但忽暈忽止者,人皆謂之頭暈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謂之中風中痰,不知忽止者,以其氣血未敗,故旋見而旋止,即小中風也;卒倒而甚者,以其根本既虧,故遽病而難復,即大眩暈也。且必見於中年之外,而較之少壯益又可知。於此察之,則是風非風,是痰非痰,而虛實從可悟矣。
白話文:
眩暈
大致意思:
眩暈這種狀況,是指看到東西會變黑,暈則是看到東西會旋轉。如果兩者都有,就稱為眩暈。如果暈得厲害,而且要過很久才會清醒,又稱為「鬱冒」,就像頭被東西罩住一樣。
《黃帝內經》認為,眩暈多半是肝風往上衝引起的。但其實體質虛弱的人,受到外面的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或是因為內在的情緒波動,都可能導致眩暈。要仔細辨別病因:如果是風引起的,脈象會浮,而且會流汗,脖子會僵硬;如果是寒引起的,脈象會緊,不會流汗,肌肉會抽筋疼痛;如果是暑引起的,脈象會虛弱,而且會煩躁;如果是濕引起的,脈象會沉,而且會想吐。如果因為情緒問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順,產生痰液或水飲,隨著氣往上衝,也會引起眩暈,而且會眉骨疼痛,眼睛睜不開,寸脈通常會比較沉。這些情況比較特殊。另外,過度疲勞、吐血、流鼻血、腹瀉、婦女產後失血過多等,也都會導致眩暈,應該根據不同原因來治療。
眩暈這種病,大多跟肝膽的風火有關。風火屬陽,陽主動,所以眼睛會昏花,頭也會暈。就像火焰遇到風,就會不斷旋轉。另外,腎陰不足,導致身體虛火旺盛,也會產生眩暈。患者眼睛有時會看到像星星一樣的火花,胸口通常會有很多痰,暈的時候眼睛睜不開,睜開看到的東西不是歪斜就是倒的。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虛弱,導致虛火上浮到頭頂,發作時會暈倒、嘔吐,而且手心腳心會發熱。
肥胖的人,濕氣和痰液容易堆積在上方,而身體下方的陰火卻又旺盛,痰液挾帶虛火往上衝到頭部和眼睛,邪氣和正氣互相影響,所以會突然眼前發黑,出現幻影。這就是所謂「無痰不作眩」的意思。瘦弱的人,腎水不足,肝木容易枯槁而躁動,再加上虛火往上竄,也會導致眩暈。這就是所謂「風勝則地動,火得風而焰旋」。
頭痛是屬於頭部有實邪的症狀,而頭暈是屬於頭部氣血虛弱的症狀。《黃帝內經》說得很清楚,頭痛、頭頂痛,是屬於「下虛上實」,也就是下面虛弱而上面有邪氣。而眩暈則是「上氣不足」或「上虛」,從來沒有說過上面有實邪。但是後世有些醫家卻認為,眩暈是因為痰飲阻滯,隨著氣往上衝;或是因為過度疲勞,導致下面虛弱而上面有實邪;或是因為腎氣不足,導致其他氣往上衝。像是朱丹溪也說,痰在上,火在下。
這些說法其實都認為上面有實邪,這跟《黃帝內經》的說法剛好相反。這都是後人不明白的地方。眩暈的症狀,有時會覺得頭很重,眼睛發黑,有時會覺得腦袋在旋轉,不敢亂動。說頭重是上面有實邪,這是不對的。頭其實並沒有比以前重,只是變得無法承受它的重量,這是因為頭部的力量變虛弱了,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怎麼會是上面有實邪呢?怎麼會有氣不歸元或是氣亂竄的情況呢?上面有實邪的話,應該用降氣的方法來治療;上面虛弱的話,最忌諱用瀉的方法來損耗元氣。所以,一定要辨明上面是虛還是實,才能正確治療。
頭暈有輕微和嚴重之分,仔細觀察可以判斷虛實。現在有些人體質比較差,無論年輕年老,在勞累、飲酒或性行為之後,常常會出現耳鳴、頭暈、眼睛發黑,但很快就會恢復,這是常見的現象。至於中年以上的人,常常會出現暈倒、昏厥等症狀,這也是常見的現象。
短暫暈一下又恢復的,一般人會說這是頭暈眼花;暈倒不醒的,一般人會說是中風或中痰。但其實短暫暈一下又恢復的,是因為氣血沒有完全衰敗,所以很快就會恢復,這就是輕微的中風;暈倒而且很久才恢復的,是因為身體根本已經虛弱,所以發病會比較嚴重而且難以恢復,這就是嚴重的眩暈。而且,這些症狀大多會發生在中年之後,相較於年輕人會更加明顯。從這些現象來觀察,就可以知道這不是真正的風邪,也不是痰,而是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