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雜證匯參 (46)

回本書目錄

卷十·雜證匯參 (46)

1. 眩暈

(張景岳)

補編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澤瀉湯主之。(《金匱》)

眩暈一證,人皆稱為上盛下虛,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蓋所謂虛者,血與氣也;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升,或汗多亡陽所致,當升補陽氣;有血虛者,乃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證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導痰開鬱,重則吐下;有因風火搖動者,宜清上降火。

此皆有餘之證也。世有謂氣不歸元,而用丹藥鎮墜,沉香降氣,蓋香竄散氣,丹藥助火,其不歸之氣豈能因此而復耶?《經》謂治病求本,氣之不歸,求本用藥則善矣。(劉宗厚)

丹溪論眩暈曰:無痰不作眩,雖有風者,亦必有痰挾氣,虛者亦宜治痰為主。若據此論,則凡眩暈無非痰證也。何軒岐之言,絕不及痰,故在丹溪則曰無痰不作眩,當以治痰為主。余則曰:無虛不作眩,當以治虛為主。(張景岳)

眩暈一證,有虛暈、火暈、痰暈之不同,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曷言乎虛暈也?如縱欲脫血,癰潰產後,老年精衰諸傷陰者,其證面赤口乾,煩躁不寐,便秘溺赤,其脈弦細而數,或弦大而數,無非精血受虧,陰虛為病。蓋蒂固則真水閉藏,根搖則上虛眩僕,此陰虛之暈也。

如勞倦費神,吐瀉汗多,悲哀痛楚諸傷陽者,其證面青神倦,畏寒厥冷,身面浮氣,其脈沉細而遲,或浮大而空,無非元陽被耗,氣虛為病。蓋稟厚則真火歸藏,臟虧則氣逆上奔,此陽虛之暈也。治陰虛者,用歸芍六味湯加人參之類,壯水之主,以生精血;治陽虛者,用八味養血湯加人參之類,益火之原,以生元氣,所謂滋苗者必灌其根也。曷言乎火暈也?如房勞則火起於腎,暴怒則火起於肝,思慮則火起於脾。

其證耳鳴目黑,上重下輕,眩僕卒倒,脈象細弱,無非動作煩擾,虛陽不藏。蓋火藏則清明內持,動擾則掉搖散亂,此虛火之暈也。若實火眩暈者,人必強健,證必暴發,渴必引飲,脈必洪數,嘔吐酸苦暈稍定,飲食寒涼暈稍緩,便解燥結暈稍止,無非風火相搏,實火為害。蓋有餘則上盛而火炎,壅塞則火熾而旋轉,此實火之暈也。

治虛火者,用六味、逍遙之屬,滋陰以制火,舒肝以養脾;治實火者,宜三黃、竹葉、石膏之屬,清降以抑火,辛涼以瀉熱,所謂虛火可補,實火可瀉也。曷言乎痰暈也?如水沸水泛,則痰起於腎;風火生涎,則痰起於肝;濕飲不行,則痰起於脾。其證頭重眼花,腦轉眩冒,倦怠嗜臥,食飲不甘,脈象緩滑,無非疲勞過度,虛痰為虐。

蓋清升則濁陰下走,氣滯則津液不行,此虛痰之暈也。若實痰眩暈者,脈證必實,積熱在陽明,阻塞在經絡,郁遏在腸間,無非風火結聚,積痰生災。蓋液凝則濁陰泛上,飲停則火逆上升,此實痰之暈也。治虛痰者,宜六味、八味、歸脾之屬,補腎之原以治痰之本;治實痰者,宜二陳、芩、連、滾痰丸之屬,冷腸胃之熱以治痰之標。大抵虛暈者十之六、七,兼痰火者十之二、三。

白話文:

眩暈

(張景岳)

補編

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眼睛昏花,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心下有支飲,病人會感到頭暈目眩,用澤瀉湯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

對於眩暈這個病症,大家都說是上盛下虛,但沒有明確說明原因。所謂的「虛」,指的是血和氣的不足;所謂的「實」,指的是痰、涎、風、火等邪氣。引起眩暈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氣虛,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或是因為出汗過多而損耗陽氣,這種情況應該用藥補益陽氣;有的是因為血虛,導致失血過多,陽氣沒有依附而導致,這種情況應該滋養陰血。這些都是不足的病症。有的是因為痰涎鬱積阻滯,應該用藥來化痰開鬱,嚴重的話可以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有的是因為風火擾動,應該用藥清熱降火。這些都是多餘的病症。世上有人認為是氣不歸元,而用丹藥來鎮墜,用沉香來降氣。要知道沉香的氣味竄散,丹藥容易助長火氣,氣不歸元怎麼能因此而恢復呢?《黃帝內經》說治病要找根本,氣不歸元,用藥來尋求根本才是正確的。(劉宗厚)

朱丹溪談論眩暈說:「沒有痰就不會產生眩暈。」即使有風邪,也一定是痰和氣夾雜導致的,虛證也應該以治療痰為主。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麼所有眩暈都是痰證了。但軒岐(黃帝)的說法,卻完全沒提到痰。所以朱丹溪認為沒有痰就不會眩暈,應以治痰為主;我(張景岳)則認為沒有虛就不會眩暈,應以治虛為主。(張景岳)

眩暈這個病症,有虛暈、火暈、痰暈的不同,如果治療沒有抓住重點,很容易誤診。什麼是虛暈呢?像是縱慾過度、失血、癰疽潰破後、產後、老年精氣衰退等損傷陰液的情況,症狀是臉色發紅、口乾舌燥、煩躁失眠、便秘尿黃,脈象弦細而數,或弦大而數,都是因為精血虧損,陰虛所導致。就像樹木的根基穩固,真水就能閉藏;根基搖晃,就會導致上虛眩暈,這是陰虛引起的眩暈。像是勞累過度、精神耗損、嘔吐腹瀉、出汗過多、過度悲傷痛苦等損傷陽氣的情況,症狀是臉色青白、精神疲憊、畏寒怕冷、四肢冰涼、身體和臉部浮腫,脈象沉細而遲,或浮大而空,都是因為元陽耗損,氣虛所導致。就像樹木的根莖強壯,真火就能歸藏;臟腑虛虧,就會導致氣逆上衝,這是陽虛引起的眩暈。治療陰虛的眩暈,用歸芍六味湯加人參之類藥物,來強盛水的力量,從而產生精血;治療陽虛的眩暈,用八味養血湯加人參之類藥物,來補益火的源頭,從而產生元氣,這就是所謂的「滋養幼苗必須灌溉根部」。什麼是火暈呢?像是房事過度則火起於腎,暴怒則火起於肝,思慮過度則火起於脾。症狀是耳鳴、眼睛發黑、頭重腳輕、眩暈突然倒地,脈象細弱,都是因為動作煩擾,導致虛陽無法潛藏。就像火氣藏於體內,清明之氣就能內斂;動盪不安,就會導致搖晃散亂,這是虛火引起的眩暈。如果是實火引起的眩暈,人一定強壯有力,症狀一定突然發作,口渴一定想喝水,脈象一定洪數,嘔吐酸苦後眩暈會稍微減輕,喝冷飲後眩暈會稍微緩解,大便通暢後眩暈會停止,都是因為風火相搏,實火作祟。就像體內有餘,就會導致火向上燃燒;壅塞不通,就會導致火氣熾盛而旋轉,這是實火引起的眩暈。治療虛火的眩暈,用六味地黃丸、逍遙散之類的藥物,滋養陰液來抑制火氣,舒緩肝氣來養護脾氣;治療實火的眩暈,用三黃瀉心湯、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物,清熱降火來抑制火氣,用辛涼的藥物來瀉熱,這就是所謂的「虛火可以補,實火可以瀉」。什麼是痰暈呢?就像水沸騰水氾濫,痰就會從腎產生;風火生痰,痰就會從肝產生;濕飲停留不散,痰就會從脾產生。症狀是頭重眼花、頭暈目眩、疲倦嗜睡、食慾不振,脈象緩滑,都是因為過度疲勞,虛痰作祟。就像清氣上升,濁陰就會下行;氣機阻滯,津液就不能運行,這是虛痰引起的眩暈。如果是實痰引起的眩暈,脈象和症狀一定呈現實證,熱積聚在陽明經,阻塞在經絡,鬱積在腸道,都是因為風火結聚,積痰生病。就像津液凝滯,就會導致濁陰上泛;水飲停滯,就會導致火氣逆行上升,這是實痰引起的眩暈。治療虛痰的眩暈,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歸脾湯之類的藥物,補養腎的根源來治療痰的根本;治療實痰的眩暈,用二陳湯、黃芩黃連湯、滾痰丸之類的藥物,來清瀉腸胃的熱氣來治療痰的標本。一般來說,虛暈占十分之六七,兼有痰火的占十分之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