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十·雜證匯參 (47)

回本書目錄

卷十·雜證匯參 (47)

1. 眩暈

且今人氣稟薄弱,酒色不謹,肝腎虧而內傷劇,以致眩暈大作。望其容則精神昏倦也,聞其聲則語言低微也,察其證則自汗喘促也,切其脈則懸懸如絲也。當此之時,須執定見,毋惑多岐,參、耆、歸、術,重劑多進,庶可轉危為安。倘病家畏補而生疑,醫家見補而妄駁,旁人因補而物議,以虛證為實火,以參、耆為砒毒,卒中之變至,危脫之象見,雖有智者,無如何矣!(《會心錄》)

戴復庵云:有眩暈之甚,抬頭則屋轉,眼生黑花,常見有物飛動,或見一物為兩,宜《秘旨》正元散,加鹿茸,兼進養正丹。不效,一味鹿茸,每服半兩,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緣鹿茸生於頭,頭暈而主以鹿茸,從其類也。此為虛寒也。丹溪云:眩暈不可當者,大黃酒炒為末,茶調下,每服一、二錢。此為實熱也。(張路玉)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頭為六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僕之虞。其證有夾痰夾火、中虛下虛、治膽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元參、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薑汁、菖蒲、二陳湯之類。

中虛則兼用人參、《外臺》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至於天麻、鉤藤、菊花之屬,皆系熄風之品,可隨證加入。此證原本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臨證指南》)

脈候

浮而散者為眩僕。○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素問》)

肝脈溢大主眩。若風浮寒緊,濕細暑虛,痰弦而滑,瘀芤而澀,數大火邪,濡大虛極。(《證治匯補》)

選案

劉允功,形體魁偉,不慎酒色,偶因勞怒,頭暈仆地,痰涎上湧,手足麻痹,口乾引飲,六脈洪數而虛。余以為腎經虧損,不能納氣歸原而為暈,不能攝水歸原而為痰,陽氣內虛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丸治愈。(薛立齋)

吳添官母,時多暴怒,經行復止,氣逆上厥,如畏舟船,動則暈去,久臥於床,時若天翻地覆,大熱引飲,腦如刀劈,食少瀉多。余以怒甚則血菀於上,而氣不返於下者,名曰厥巔疾。厥者,逆也。巔者,高也。氣與血俱逆於高巔,故動輒眩暈也。又以上盛下虛者,過在少陽,少陽者,膽也,膽之穴絡於腦,鬱怒之火,上攻於腦,得補而熾,其痛如劈。同為厥巔之疾,風火相煽,故振搖而熱蒸;木土相凌,故艱食而多瀉。

於是會《內經》鐵落鎮墜之意,以代赭、龍膽、蘆薈、黃連降其上逆之氣,以蜀漆、丹皮、赤芍行其上菀之血,以牡蠣、龍骨、五味斂其浮游之神。最要在每劑藥中生入豬膽汁二枚,蓋以少陽熱熾,膽汁必干,亟以同類之物濟之,資其持危扶顛之用。連進十數劑,服豬膽二十餘枚,熱退身涼,食加瀉止,始能行步。

白話文:

現在的人因為體質虛弱,加上不注意酒色,導致肝腎虧損,內傷嚴重,常常引起嚴重的眩暈。觀察患者的樣子,會覺得他們精神不振,疲倦想睡;聽他們說話,聲音很小很微弱;觀察他們的症狀,會發現他們容易自汗、呼吸急促;摸他們的脈搏,會感覺脈象虛弱無力,像懸掛著的絲線。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堅定自己的判斷,不要被其他意見迷惑,要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材,大劑量地進補,或許可以轉危為安。如果病患因為害怕進補而產生懷疑,醫生看到要進補而隨意反駁,旁人因為進補而議論紛紛,把虛證當作實火來治療,把人參、黃耆當作毒藥,最終導致病情惡化,出現危急的狀況,就算有再聰明的人也沒辦法了。

戴復庵說,有一種很嚴重的眩暈,抬起頭就會覺得房屋在旋轉,眼前出現黑影,常常感覺有東西在飛動,或是看到一個東西變成兩個,這時候適合使用《秘旨》裡的正元散,再加上鹿茸,同時服用養正丹。如果沒有效果,就單獨使用鹿茸,每次服用半兩,用酒煎煮後去除藥渣,加入少許麝香。因為鹿茸長在頭上,所以治療頭暈就使用鹿茸,這是取其同類相補的原理。這種情況屬於虛寒症。朱丹溪說,對於眩暈很嚴重的人,可以用大黃炒過後磨成粉末,用茶水調服,每次服用一到二錢。這種情況屬於實熱症。

《黃帝內經》說:「所有屬於風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頭是六條陽經匯聚的地方,耳朵、眼睛、嘴巴、鼻子,都是清竅,之所以會發生眩暈,不是因為外來的邪氣,而是因為肝膽的陽氣上衝所導致的,嚴重的話可能會昏倒跌倒。這種眩暈的症狀,有的是夾雜痰,有的是夾雜火,有的是因為中焦虛弱,有的是因為下焦虛弱,治療的時候有分治療膽、治療胃、治療肝的不同。如果火氣旺盛,要用羚羊角、山梔子、連翹、花粉、玄參、生地、丹皮、桑葉,來清除上焦竅絡的熱邪,這要先從治療膽入手。如果痰很多,一定要調理陽明經,用竹瀝、薑汁、菖蒲、二陳湯之類的藥物來化痰。

如果中焦虛弱,就要同時使用人參、《外臺》裡的茯苓飲。如果下焦虛弱,一定要從治療肝入手,補腎滋肝,滋養陰液,潛藏陽氣,鎮定安神。至於天麻、鉤藤、菊花之類的藥物,都是用來平息肝風的,可以根據症狀來加減使用。這種眩暈的根本原因是肝風,應該把肝風、中風、頭風的相關內容一起參考理解。

脈象方面,如果脈象浮散,代表患者可能要暈倒。春天脈象太過旺盛,會使人容易發怒,忽然感到眩暈,並且發生頭痛。

肝脈如果過於充盛,會導致眩暈。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的,脈象會浮而緊;如果是因為寒邪引起的,脈象會緊而細;如果是因為濕邪引起的,脈象會細而濡;如果是因為暑邪引起的,脈象會虛而散;如果是因為痰濕引起的,脈象會弦而滑;如果是因為瘀血引起的,脈象會空而澀;如果是因為火邪引起的,脈象會數而大;如果是因為虛損引起的,脈象會濡而大。

案例:

劉允功,體格魁梧,不注意酒色,偶爾因為過度勞累和發怒,導致頭暈摔倒在地,痰涎不斷湧出,手腳麻木,口乾想喝水,脈象洪大而虛。我認為這是因為腎精虧損,無法納氣歸元而導致眩暈,無法攝水歸元而產生痰,陽氣內虛而導致麻木,虛火上炎而導致口渴,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丸治療,才得以痊癒。

吳添官的母親,常常容易暴怒,月經來了又停,氣血上逆,感覺像坐船一樣,稍微動一下就會暈倒,長期臥床,時常覺得天旋地轉,身體發熱想喝水,頭痛如刀劈,食慾不佳,經常腹瀉。我認為這是因為憤怒太過,導致血氣鬱積在上方,氣血無法返回下方,這種情況稱為「厥巔疾」。厥,指的是氣血逆亂;巔,指的是頭頂。氣血都逆行到頭頂,所以稍微一動就會眩暈。這種上盛下虛的症狀,問題出在少陽經,少陽經指的是膽,膽的經脈與大腦相連,鬱怒之火上攻到腦部,越補越旺盛,所以頭痛如劈。同為厥巔之疾,風火互相煽動,所以身體會搖晃發熱;肝木克脾土,所以食慾不振,容易腹瀉。

因此,我借鑒《黃帝內經》中用鐵礦石鎮靜安神的思路,用代赭石、龍膽草、蘆薈、黃連來降下上逆的氣血,用蜀漆、丹皮、赤芍來疏通上鬱的血氣,用牡蠣、龍骨、五味子來收斂浮游的神氣。最關鍵的是,每劑藥中都要加入生豬膽汁二枚,因為少陽經熱氣旺盛,膽汁必然枯竭,所以要用同類的物質來補充,才能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連續服用十幾劑藥,吃了二十多枚豬膽,熱退了,身體也涼爽了,食慾也增加了,腹瀉也止住了,才能夠開始正常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