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雜證匯參 (44)
卷十·雜證匯參 (44)
1. 肝風
經義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東方生風,風生木。(《素問》)
哲言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主風,風主動。脾主四肢,四肢者,諸陽之本,木氣鼓之,故動,所謂風淫末疾也。此證在壯年,屬熱極生風;若病後、老年,屬血液衰少,不能營養故也。(《張氏醫通》)
肝為風木之臟,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和柔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倘津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僕,甚則瘛瘲痙厥矣。
治當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如虎潛丸、地黃飲子、復脈等方,是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實下之法。若思慮煩勞,身心過動,風陽內擾,則營熱心悸,驚怖不寐,脅中動躍。治以酸棗仁湯、補心丹、枕中丹,清營中之熱,佐以斂攝神志。若因動怒鬱勃,痰火風交熾,則有二陳、龍薈。
風木過動,必犯中宮,則嘔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補陽明。他如辛甘化風、甘酸化陰、清金平木,種種治法,未能備敘。然肝風一證,患者甚多,從古無此病名,醫每忽略,特為拈出,以便後學考覈云。○肝為風木之臟,將軍之官,性急而動,故肝臟之病,較之他臟為多,而於婦女尤甚。
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勝也。本臟見證,仲景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又《內經》所載肝病,難以盡述。大概其脈必弦,脅或脹或痛,偏寒偏熱,或先厥後熱。若一犯胃,則乾嘔吐酸,脘痞不食;克脾則腹脹肢麻,便或溏或不爽。
治法有陰陽虛實之殊。若肝陰胃汁未虧,肝陽亢逆犯胃,用藥則遠柔用剛,泄肝如吳萸、椒、桂,通胃如半夏、薑、附,加益智、枳、樸等,則兼運脾陽。中虛必用人參,如大半夏湯、附子粳米湯、進退黃連;瀉心、治中,溫膽等湯是也。若肝陰胃汁已虛,木火熾盛,風陽擾胃,用藥忌剛用柔。
養肝則阿膠、生地、白芍、麻仁、木瓜,養胃則人參、麥冬、粳米。至於平治之法,則剛柔寒熱兼用,烏梅丸、安胃丸、逍遙散。若四君、六君、異功、戊己,則必加泄肝之品。用桑葉、丹皮者,桑葉輕清,清泄少陽之氣熱,丹皮苦辛,清泄肝膽之血熱。用金鈴子散者,川楝苦寒,直泄肝陽,延胡專理氣滯血澀之痛。
如嘔吐不食,脅脹脘痞,醫者但認為脾胃之病,不知實由肝邪所致。且世人但知風、勞、鼓、膈為四大證,不知土敗木賊,延至不救者多矣。(《臨證指南》)
白話文:
[肝風]
根據經典義理:
各種風病導致的搖晃眩暈,都與肝臟有關。東方象徵風,風又與木相關。(《素問》)
哲學理論:
古籍《經》指出,各類風病引起的搖晃及眩暈,都歸咎於肝。肝主宰風,風則引發動作。脾臟負責四肢活動,四肢可視為所有陽氣的根本,受到木氣的鼓舞,所以產生動態,這就是所謂的風邪影響末梢的病症。這種症狀在壯年期,常因體內熱度極高導致風邪;若是在病後或是老年人,則由於血液量減少,無法充分滋養身體所致。(《張氏醫通》)
肝臟是風木的臟腑,內藏相火,本質為陰而作用為陽,性情剛烈,主動向上。其功能完整仰賴腎水滋潤,血液滋養,肺金的清肅下降能力調節,以及中宮土氣的培育,這樣剛硬的特性才能轉化為柔和的狀態,順應其生長茂盛的天性,何來疾病!然而,一旦津液損失,肝陰不足,血液乾燥而生熱,熱度升高會導致風邪上升,造成孔穴絡脈堵塞,頭腦不清,出現眩暈、跌倒,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抽搐痙攣。
治療方法應緩解肝臟緊繃,以控制風邪,滋養腎臟液體來驅除熱度,如虎潛丸、地黃飲子、復脈等方,利用介質潛入,酸味收斂,濃厚的滋補,或採用清上實下的方法。若是因為思慮煩惱,身心過度活動,導致風陽內擾,就會出現營養熱度、心悸、驚恐失眠,肋骨跳躍。可用酸棗仁湯、補心丹、枕中丹,清除營養中的熱度,輔以收斂精神。若是因生氣鬱悶,痰火風三者相互熾烈,則可使用二陳、龍薈。
風木過度活躍,必然會侵犯中宮,導致嘔吐、食慾不振,治法為抑制肝臟,安撫胃部,或補充陽明。其他如辛甘轉化風,甘酸轉化陰,清金平木等種種治療方式,無法一一詳述。然而,肝風這種症狀,患者眾多,自古以來並無此病名,醫生往往忽視,特別提出,供後世學者研究。肝臟是風木的臟腑,如同軍事領袖,性情急躁且活動頻繁,因此肝臟疾病相比其他臟器更多,尤其女性更為顯著。
肝臟疾病必定會影響到脾臟,這是對脾臟的壓制。對於肝臟的病症,張仲景指出:厥陰病的症狀包括口渴,氣上衝心,心痛且熱,雖餓卻不想吃,吃了就吐蟲。另外,《內經》記載的肝臟疾病,難以一一說明。大體而言,其脈搏通常呈弦狀,脅部可能脹或痛,偏寒或偏熱,或先是厥冷後再發熱。一旦影響到胃部,就會乾嘔吐酸,胸脘脹滿,食慾不振;影響脾臟則會腹脹、肢體麻木,排便可能稀軟或不舒適。
治療方法需考慮陰陽虛實的不同。如果肝陰和胃液尚未損耗,肝陽亢奮侵襲胃部,用藥應遠離柔軟,選擇堅韌,如吳茱萸、胡椒、肉桂等以抑制肝臟,如半夏、薑、附子等以疏通胃部,再加入益智、枳實、厚樸等以調節脾臟陽氣。中虛情況必須使用人參,如大半夏湯、附子粳米湯、進退黃連湯、瀉心湯、治中湯、溫膽湯等。如果肝陰和胃液已經虛弱,木火旺盛,風陽幹擾胃部,用藥要避免堅韌,選擇柔軟。
滋養肝臟可用阿膠、生地、白芍、麻仁、木瓜;滋養胃部可用人參、麥冬、粳米。至於平衡治療,則需同時運用堅韌、柔軟、寒涼、溫熱,如烏梅丸、安胃丸、逍遙散。若使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湯、戊己湯,則必須添加抑制肝臟的成分。使用桑葉、牡丹皮,桑葉輕盈清新,能清泄少陽的氣熱,牡丹皮苦辛,能清泄肝膽的血熱。使用金鈴子散,川楝子苦寒,直接抑制肝陽,延胡索專門處理氣滯血瘀的疼痛。
如嘔吐、食慾不振、脅脹、胸脘脹滿,醫生只認為是脾胃問題,卻不知實際是由肝臟異常所致。而且,人們只知道風、勞、鼓、膈是四大病症,卻不知道土壞木賊,導致病情無法挽回的情況很多。(《臨證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