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十一·雜證匯參 (9)
卷十一·雜證匯參 (9)
1. 頭痛
(附雷頭風、頭響、頭搖、頭重)
經義
故春氣者病在頭。○頭痛數歲不已,當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名曰厥逆。○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素問》)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靈樞》)
哲言
頭痛有正頭痛、偏頭痛、風寒頭痛、濕熱頭痛、厥逆頭痛、痰厥頭痛、熱厥頭痛、濕厥頭痛、氣厥頭痛、真頭痛、醉後頭痛,又有腦風、首風,炭氣燻人,亦作頭痛。(《東醫寶鑑》)
白話文:
春季容易引發頭部疾病,頭痛持續多年不癒,可能是寒邪入侵,深入骨髓。骨髓以腦為中心,腦部逆亂導致頭痛,還會伴隨牙痛,稱為厥逆。頭痛且頭頂疼痛,是下虛上實,影響足少陰經和巨陽經。心煩伴隨頭痛,是膈中病變,影響手巨陽經和少陰經。頭痛耳鳴,九竅不通,是腸胃功能失調所致。頭痛劇烈,腦部疼痛難忍,手腳冰冷至關節,屬於難治之症。頭痛分為正頭痛、偏頭痛、風寒頭痛、濕熱頭痛、厥逆頭痛、痰厥頭痛、熱厥頭痛、濕厥頭痛、氣厥頭痛、真頭痛、醉後頭痛等。另外,腦風、首風、炭氣燻人也會引發頭痛。
外感頭痛,如破如裂,無有休歇;內傷頭痛,其勢稍緩,時作時止。(《見聞錄》)
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痛在巔頂、兩頭角。少陽頭痛:往來寒熱,脈弦細,痛連耳根。陽明頭痛:發熱自汗,脈長大,痛連目眥、頰、齒。太陰頭痛:有痰,體重,脈沉緩。少陰頭痛:足寒氣逆,脈沉細。厥陰頭痛:吐痰沫,厥冷,脈浮緩,痛引目系。此六經頭痛,兼挾外邪也。(《東垣十書》)
因風而痛,抽掣惡風;因暑而痛,煩心惡熱;因寒而痛,細急、惡寒、戰慄;因濕而痛,頭重,天陰尤甚;因痰而痛,昏憒欲吐;氣虛痛,遇勞則甚,其脈大;血虛痛,痛連魚尾,善驚惕,其脈芤。若諸藥不效,此督脈為病。(羅謙甫)
白話文:
外感引起的頭痛,感覺像是頭要裂開一樣,痛得沒有片刻休息;內傷引起的頭痛,疼痛的程度會稍微緩和一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
太陽經頭痛:怕風寒,脈象浮緊,疼痛位於頭頂和兩側的太陽穴。少陽經頭痛:反覆出現寒熱交替,脈象弦細,疼痛會連到耳根。陽明經頭痛:發熱並且伴隨出汗,脈象長大,疼痛會連到眼角、面頰和牙齒。太陰經頭痛:有痰,身體沉重,脈象沉緩。少陰經頭痛:腳部冰冷,氣逆,脈象沉細。厥陰經頭痛:吐出泡沫狀痰液,身體發冷,脈象浮緩,疼痛會牽引到眼眶。這六種經脈的頭痛,都是由於外邪入侵引起的。
頭痛是因為風引起的,會抽搐並且怕風;頭痛是因為暑引起的,會心煩並且怕熱;頭痛是因為寒引起的,會感到身體寒冷、脈象細緊、身體顫抖;頭痛是因為濕引起的,會感到頭部沉重,陰雨天尤其嚴重;頭痛是因為痰引起的,會感到昏沉並且想要嘔吐;氣虛引起的頭痛,勞累時會加重,脈象大;血虛引起的頭痛,疼痛會連到後腦勺,容易驚慌失措,脈象虛弱。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效,可能是督脈出了問題。
《內經》云: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眴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按:下虛者,腎虛也,腎虛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肝虛則頭暈。眴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冥、耳聾,皆暈之狀也。肝虛頭暈,腎厥巔痛,不同如此。(婁全善)
頭痛一證,病家視其疾微而輕忽之,醫家盡認傷寒而妄治之,此辨之不可不早也。夫經言外感有頭痛,內傷亦有頭痛,豈容混治而無所區別?第外感頭痛,有陽經、有陰經。如太陽、陽明、少陽頭痛,屬陽經;厥陰頭痛屬陰經。然其初發,身必寒熱,背必痠痛,項必強痛,或目珠額痛,或耳聾脅痛,其脈必緊數。
白話文:
《內經》中說:頭痛且頂部疼痛,是下虛上實,病氣經過足少陰、巨陽經脈,嚴重的話會入腎。頭昏眼花,眼前模糊,耳鳴耳聾,則是下實上虛,病氣經過足少陽、厥陰經脈,嚴重的話會入肝。
下虛指的是腎虛,腎虛就會頭痛;上虛指的是肝虛,肝虛就會頭暈。頭昏眼花,眼前模糊,像是被東西蒙住頭一樣,搖搖晃晃不定,耳鳴耳聾,都是頭暈的表現。肝虛頭暈,腎虛頂部疼痛,這兩種情況完全不同。
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病症,患者常常輕視病情,而醫生也往往誤以為是傷寒而胡亂治療,因此必須及早辨明病因。經文中說,外感可以導致頭痛,內傷也可以導致頭痛,不能混為一談。外感頭痛,分為陽經和陰經頭痛,如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頭痛屬於陽經頭痛,厥陰經頭痛屬於陰經頭痛。初期發病時,患者身體必定會出現寒熱交替、背部酸痛、頸項僵硬疼痛等症狀,或者眼睛酸痛、耳朵發聾、肋骨疼痛等,脈象必定是緊而數。
其厥陰頭痛,無熱,嘔而吐沫。若素無頭痛之患,而忽然暴發,痛兼表證,及按摩縛束而痛不定者,乃外感之頭痛。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汗在表而散在巔;清在陽而溫在陰也。內傷頭痛,有陰虛,有陽虛。如火升巔頂作痛者,必煩躁內熱,面赤口渴,大便秘結,其脈大數而空,或細數而弦,屬陰虛。
如寒沖髓海作痛者,必羞明畏寒,手足厥冷,面多青慘,大便溏泄,其脈細遲而微,或虛大無力,屬陽虛。然其初發,身無寒熱,神必倦怠,食必不甘。若素有頭痛之患,而忽然暴發,痛無表證,及按摩縛束而痛稍緩者,乃內傷之頭痛。治在水火二臟,調其營衛,補真陰而益元陽,病在上而治在下也。
白話文:
頭疼,沒有發燒,嘔吐白沫,可能是厥陰頭痛。如果從來沒有頭痛,突然發作,而且伴隨表證,按壓和束縛後疼痛不定,就是外感頭痛。治療要針灸風池、風府穴位,調節陰陽。汗出體表,散於頭頂;清氣在上,溫氣在下。內傷頭痛,有陰虛和陽虛兩種。如果頭頂發熱疼痛,伴隨煩躁、內熱、面紅口渴、便秘,脈象大而數且空,或細而數且弦,屬於陰虛。如果寒氣上衝腦部疼痛,伴隨畏光、怕冷、手足冰冷、面色青白、大便溏瀉,脈象細而遲且微,或虛大無力,屬於陽虛。如果一開始沒有寒熱症狀,但精神倦怠,食慾不振,如果原本就有頭痛,突然發作,沒有表證,按壓和束縛後疼痛稍微緩解,就是內傷頭痛。治療要針對腎和心臟,調節營衛,補益真陰,滋補元陽,病在上而治在下。
夫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頭,為至清至高之處,故謂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也。苟外因風寒霧露之觸,內因痰火濕熱之熏,及偏正頭風之證,其痛不見殺人於數日之間。而殺人於數日之間者,則為內傷之真頭痛也。蓋腦為神臟,謂之泥丸宮,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氣實於下,則髓海滿於上。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無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致腎陰不足,而陰火沖逆;腎陽不壯,而寒氣犯腦。醫者不達其故,復溫之、散之。夫既虧在陰矣,我又從而溫之,不益虧其真陰乎?既虧在陽矣,我又從而散之,不愈虧其真陽乎?無怪乎變證蜂起,痛極而厥,神為之昏,目為之定,牙為之噤,舌為之黑,面為之戴陽,手足為之抽掣,語言為之詀妄。
白話文:
人體的六腑清陽之氣和五臟的精華之血,都會匯聚到頭部,這是人體最清淨、最高貴的地方,所以稱之為元首,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如果受到外界的風寒霧露侵襲,或是體內痰火濕熱的薰蒸,以及偏正頭風的影響,就會引起頭痛,嚴重者甚至會在幾天內致人於死地。而能在一兩天內致人於死地者,則是內傷引起的真正頭痛。因為腦部是神經中樞,又稱泥丸宮,精髓都藏在裡面。人體精氣充足,則頭部的精髓也充盈。
如果能夠保持精神內守,疾病從何而來呢?然而有些人卻以酒為漿,縱情妄為,沉溺於慾望,消耗精氣,損耗真氣,導致腎陰不足,陰火上逆;腎陽虛弱,寒氣入侵大腦。醫生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就盲目地溫補、散寒,結果只會更加損傷真陰、真陽,加重病情。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頭痛劇烈,昏厥無知,神志不清,眼睛呆滯,牙關緊閉,舌頭發黑,面部發紅,手腳抽搐,言語胡言亂語。
斯時真知其虧在陰也,則用六味歸芍湯,加人參、童便,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真知其虧在陽也,則用八味養血湯,加人參、鹿茸,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此證尤惟婦人血海空虛者,多有此患,安可不以補元為汲汲耶?奈何庸碌之輩,不明肝腎為髓海之原,精氣為神藏之根?一見頭痛,概以傷寒目之,及至病勢危篤,尚引傷寒書,需待用藥,不知病者竟以痛劇而頃刻亡矣!夫痛在經者,輕而易治;痛在臟者,重而難療。若頭風害目者,肝陰虧則內風動搖,邪害空竅,痛在經也。
白話文:
此時若能確切地知道是陰虛所致,就應使用六味地黃湯,並加入人參和童便,以滋補腎水,鎮壓陽氣過盛。若是陽虛所致,則應使用八味養血湯,再加入人參和鹿茸,補充陽氣之源,消除陰寒。
這種病症,尤其常見於婦女血虛者,她們的“血海”空虛,更容易患此病。難道不應該以補益元氣為首要嗎?然而,一些庸醫不明肝腎為髓海之源、精氣為神藏之根,一看到頭痛就草率地認為是傷寒,直到病情危重,才翻閱傷寒書,尋找藥方,等到想要用藥時,病人卻因疼痛劇烈而迅速離世。
其實,經脈疼痛輕微容易治療,臟腑疼痛則嚴重難治。如果頭風導致目疾,是因為肝陰不足導致內風擾動,邪氣侵犯空竅,疼痛位於經脈,這就比較容易治。
頭痛昏憒者,腦臟傷則神志失守,心火不平,痛在臟也。頭痛而痰厥者,陽虛則氣寒飲聚,陰虛則火熾液凝,經脈不行,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也。頭痛而積熱在陽明,實火、實痰為虐,脈洪數而有力者,則又利於清涼攻下也。頭痛而紅腫、壯熱、口渴,脈浮數而有力者,此大頭天行時熱之邪,宜從疫法治也。
頭痛而手足寒,且青至節,脈懸懸欲絕者,此危脫之證。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藥亦不能治也。(《會心錄》)
頭痛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痛者必兼元氣。以暫痛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痛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陽勝者,微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陽虛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所以暫痛者當重邪氣,久痛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大綱也。
白話文:
頭疼昏沉,代表腦部受損導致神志不清,心火不平,疼痛源自內臟。頭疼伴隨痰厥,陽虛則氣寒痰積,陰虛則火旺液凝,經脈不通,陰陽之氣無法順暢流通。頭疼伴隨積熱在陽明經,實火、實痰作祟,脈搏洪數有力,需要清涼攻下治療。頭疼伴隨紅腫、發熱、口渴,脈搏浮數有力,這是瘟疫時熱邪入侵,需用疫病方法治療。
頭疼伴隨手腳冰冷,且青色蔓延至關節,脈搏微弱,這是危急衰竭的徵兆。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上死亡,藥物也無法救治。
治療頭疼,首先要判斷病程長短,其次要辨別表裡。暫時性頭疼,大多是邪氣入侵,長期頭疼則往往伴隨元氣虧損。以暫時性頭疼來說,有表邪者,是風寒外侵經脈,治療要疏散,忌諱清降;有裡邪者,是三陽之火熾盛於內,治療要清降,忌諱升散。這是治療邪氣的方法。長期頭疼,則或發或愈,可能是表虛,稍感風寒就會發作;可能是陽盛,稍微發熱就會發作;可能是水虧於下,虛火上炎導致發作;可能是陽虛於上,陰寒侵襲導致發作。因此,暫時性頭疼要重視邪氣,長期頭疼要重視元氣,這是治療頭痛的基本原則。
然亦有暫痛而虛者,久痛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張景岳)
頭為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於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逆,惟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故頭痛一證,皆由清陽不升,火風乘虛上入所致。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郁者,用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等,輕清辛散。
陰虛陽越者,用復脈湯、甘麥大棗法,加膠、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陽熄風。厥陰風木上濁者,用首烏、柏子仁、穭豆、甘菊、白芍、枸杞輩,熄肝風、滋腎液。○頭風一證,有偏正之分。偏者主乎少陽,而風淫火鬱為多。前人立法,以柴胡為要藥,無如與之陰虛火浮、氣升吸短者,則厥脫由是而來矣。
白話文:
不過,也有些病患是暫時疼痛但體虛,或長期疼痛但實證,就要根據脈象、病症仔細辨別。頭部是所有陽氣匯集之處,與肝經的厥陰之脈在頭頂交會。陰寒邪氣無法逆流而上,只有陽氣阻塞,濁邪才能趁虛而入,厥陰風火才會逆流而上引起疼痛。所以頭痛這種病症,都是由於清陽之氣不能上升,火風趁虛而入造成的。如果陽氣虛弱,濁邪阻塞,氣血瘀滯,就要用蟲蟻類藥物疏通血脈,宣通陽氣。如果是火風變動,或暑熱風邪上郁,就要用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等藥物,輕清辛散。如果是陰虛陽亢,就要用復脈湯、甘麥大棗法,再加膠、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陽熄風。如果是厥陰風木上逆,就要用首烏、柏子仁、穭豆、甘菊、白芍、枸杞等藥物,熄滅肝風、滋養腎液。頭風還分偏頭痛和正頭痛。偏頭痛主要是少陽經受風邪,多為風邪入侵、火鬱積聚。前人用柴胡作為主藥,但如果患者陰虛火浮、氣升吸短,就會導致厥脫。
先生則以桑葉、丹、梔、荷葉輕清涼泄。久則傷及肝陰,參入咸涼柔鎮。所云正者,有氣虛、血虛、痰厥、腎厥、陰傷陽浮、火亢邪風之不同。至於肝陰久耗,內風日旋,厥陽無一息之安,痛掣之勢已極,惟與復脈之純甘壯水,膠、黃之柔婉,以熄風和陽。(《臨證指南》)
醫書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同一病也,但有新、久、淺、深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證治準繩》)
白話文:
先生認為桑葉、丹皮、梔子、荷葉性寒涼,可以清熱瀉火。但長期使用會傷及肝陰,因此加入人參等性涼柔潤的藥物來滋補。所謂的「正」是指氣虛、血虛、痰厥、腎厥、陰傷陽浮、火亢邪風等不同的病症。對於肝陰久耗、內風日旋、厥陽不安、疼痛劇烈的患者,則需要用純甘滋補的藥物,例如麥冬,以及膠、黃等柔婉的藥物來熄風和陽。
醫書將頭痛和頭風分為兩類,但其實是同一种疾病,只是病情的輕重、新舊、表裡不同。淺表性的頭痛,發作突然,容易治癒。深層性的頭風,則疼痛反复,容易復發,需要根据邪氣入侵的部位和原因來治療。
頭痛久發,多主於痰。然有風毒上攻者,有血虛者,有氣虛者,有諸經氣滯者,有六氣外傷者,有勞役所傷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若夫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內挾痰涎,風火鬱遏,經絡氣血壅滯。甚則目昏緊小、二便秘澀,宜砭出其血,以開鬱解表。(薛立齋)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為肝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有年久頭風,便躁、目赤、眩暈者,肺金乘肝、氣鬱血壅而然也。治宜清上徹下之法。世人不知此理,專行苦寒,使火無發越,上攻於目;或專行辛散,使血耗火炎,上瘀於目。宜乎必害眼也。(《證治匯補》)
白話文:
頭痛經常發作,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痰濕。但也可能是風毒上攻、血虛、氣虛、經絡氣滯、六氣外傷、勞損所致。有些情況可以用吐法治療,有些情況可以用下法治療,應根據虛實、寒熱、兼證、變證分別用藥。若是偏頭痛久治不愈,多半是痰涎內積,風火鬱結,經絡氣血阻塞。嚴重時還會出現目昏眼小、便秘等症狀,需要用砭石放血來疏通經絡,解除表邪。
春風吹拂,容易引起肝病。眼睛是肝的竅竅,肝風動搖就會影響眼睛。有些人長期頭風,容易煩躁、眼睛發紅、頭暈目眩,這是因為肺金克制肝木,導致氣鬱血滯所致。治療應採用清熱解毒、通利上下之法。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只用苦寒藥物,導致體內火氣無法發散,上攻眼睛;有些人只用辛散藥物,導致血虛火旺,上瘀眼睛。這樣都會傷害眼睛。
頭痛有久痛感寒便發,外用重綿包裹者,此屬鬱熱。蓋本熱而標寒也。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開,風寒易入,束其內火,閉逆為痛。惟瀉火涼血,佐以辛涼散表。(王綸)
頭痛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頭痛用羌、防、川芎、升、柴、細辛、藁本之異者,分各經祛風也。用芩、連、知、柏、石膏、生地之異者,分各臟瀉火也。用苓、澤者,導濕也。用參、耆者,補氣也。用歸、地者,養血也。(汪訒庵)
白話文:
頭痛如果長期疼痛,感覺寒冷才發作,而且外用厚重棉布包裹會加重病情,這屬於鬱熱。因為原本體內有鬱熱,毛孔經常張開,容易受到風寒入侵,阻礙內火發散,導致閉塞不通而疼痛。治療方法是瀉火涼血,再配合辛涼散表的藥物。
頭痛治療時,要根據經絡的不同選擇藥物:太陽經用羌活;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茱萸。頭痛治療,用羌活、防風、川芎、升麻、柴胡、細辛、藁本等不同藥物,是為了針對不同的經絡驅散風寒。用黃芩、黃連、知母、側柏、石膏、生地等不同藥物,是為了針對不同的臟腑瀉火。用茯苓、澤瀉等藥物,是為了引導濕氣。用人參、黃芪等藥物,是為了補益氣血。用當歸、生地等藥物,是為了滋養血液。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青空膏,治風濕熱頭痛藥也;藁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李東垣)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頭旋眼黑,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解。平人頭痛,屬痰火居多。肥人多是濕痰,宜二陳蒼朮;瘦人多是血虛有火,宜酒炒芩、連、薄荷、芎、歸,巔頂痛加藁本。(《醫學六要》)
頭痛不可專泥風藥,愈虛其虛,使風入於腦,永不可拔。亦不可偏於逐火,使風火上乘空竅而從眼出,如腐之風火相扇而成衣焉。(《馮氏錦囊》)
白話文:
白朮、半夏、天麻湯,是用來治療痰厥頭痛的藥方;青空膏,是用來治療風濕熱頭痛的藥方;藁活附子湯,是用來治療厥陰頭痛的藥方。如果頭痛是濕氣引起的,可以用苦寒之藥來吐出濕氣,不可死板地按照方子治病。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可去除;頭昏眼花,虛風內生,非天麻不能緩解。一般人頭痛,多半是痰火造成的。肥胖的人多是濕痰,宜用二陳湯、蒼朮;瘦弱的人多是血虛有火,宜用酒炒黃芩、黃連、薄荷、川芎、當歸,頭頂痛者加藁本。
頭痛不可一味地用祛風藥,會越治越虛,使風邪侵入腦部,永難根除。也不可偏向於清熱,會使風火乘虛而入,從眼睛出來,就像腐爛的衣物一樣,風火互相吹拂而形成。
凡治頭痛多用辛溫氣藥者,由風木不得升,土寡於畏,是以壅塞而痛,故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疏散太過而痛反甚者,又宜酸收以降之。東垣云: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所以頭痛皆用風藥,總其大體而言。然患頭痛者,血必不足,風藥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養血,不可不審也。(王宇泰)
脈候
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推而下之,上而不下,頭項痛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素問》)
寸口緊盛,或短、或弦、或浮,皆主頭痛。又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濡為濕,滑大為痰,短澀為虛。(《醫鑑》)
白話文:
治療頭痛時,很多醫生會使用辛溫的藥物,這是因為風寒之氣無法上升,脾土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寒氣,導致氣血阻塞而疼痛,所以用辛溫藥物來幫助肝木升發,疏通阻塞。但如果疏散過度,疼痛反而加劇,就需要用酸味收敛的藥物來降低升發之勢。東垣說,頭頂之上,只有風寒可以到達。辛味藥性輕薄,屬陰中之陽,可以從地升至天,所以治療頭痛大多使用風寒藥物,這就是其基本原則。但頭痛患者往往血氣不足,風寒藥容易耗傷血氣,所以有些人治療後反而更嚴重,因此養血至關重要,不可忽视。
寸口脈中手短,表示頭痛。脈象推下去時,向上而不向下,表示頭頸疼痛。脈象來得快去得慢,上實下虛,則為厥巔疾。
寸口脈緊而盛,或是短、或是弦、或是浮,都主頭痛。其中,浮弦脈代表風寒,浮洪脈代表火热,細濡脈代表濕邪,滑大脈代表痰濕,短澀脈代表虛損。
選案
一婦患頭風,雖盛暑必以帕蒙首,稍見風寒,痛不可忍。蓋因腦受風寒,氣血兩虛,氣不能升,故藥不效。令病人口含冷水仰臥,以薑汁滴入鼻中,其痛立止。與變證,加細辛、川芎、蔓荊子、白芍,數服而愈。用薑汁滴入鼻中者,開其久郁之風寒也。若寒濕鬱痛,用蒜汁滴之。火鬱頭痛,以萊菔汁滴之。左患滴右,右患滴左。(程文彬)
一人病頭痛,醫用表散、祛痰、升陽、養陰藥,均不效。病年餘矣。偶見有傷食,以神麯、山楂、麥芽作湯,試飲一甌,頓覺神爽,其日即不痛劇。因頻飲之,愈飲愈快,沉疴如失。因知食積中州,阻塞清陽不升,亦能令人頭痛。(《醫參》)
白話文:
一位婦女患有頭風,即使在盛夏也要用帕子蒙住頭,稍微接觸到風寒,就會痛得無法忍受。這是因為腦部受到風寒,氣血兩虛,氣無法上升,所以藥物沒有效果。讓病人含著冷水仰臥,用薑汁滴入鼻中,疼痛立刻就止住了。如果病情變化,可以加上細辛、川芎、蔓荊子、白芍,服用幾次就痊癒了。用薑汁滴入鼻中,是為了打開長期鬱結的風寒。如果寒濕鬱結導致疼痛,就用蒜汁滴入。如果火氣鬱結導致頭痛,就用蘿蔔汁滴入。左側疼痛就滴入右側,右側疼痛就滴入左側。
有個人患有頭痛,醫生用疏散表邪、祛痰、升陽、滋陰的藥物治療,都無效。病了一年多了。偶然發現他吃東西積食,就用神麴、山楂、麥芽做湯,讓他喝了一碗,立刻感到精神爽快,當天頭痛就不嚴重了。於是經常喝這種湯,喝得越多越舒服,久病就像消失了一樣。因此得知,食積在中焦,阻礙清陽之氣上升,也會導致頭痛。
附雷頭風
雷頭風者,頭上赤腫,核如酸棗狀。先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後服愈風餅子。甚者用䤵針刺出血,則愈。(張子和)
雷頭風者,震卦主之。震仰盂,予製藥內加荷葉者,象震之形,其色青,乃比類象形。當煎局方升麻湯主之。治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保命集》)
按:二論以結核疙瘩而用風藥,指震為雷,為譬固美,然猶未盡善也。夫此病未有不因於痰火者,蓋痰生熱,熱生風,核塊疙瘩,有形可徵。痰火上升,壅於氣道,兼於風化,則有聲如雷之響,其發如雷之迅速。設如前論,盡作風熱治之,恐認標而忘其本也。予附一方於後,方用殭蠶、粉草、半夏、連翹、片芩、陳皮、桔梗、大黃、薄荷、白芷、天麻、礞石為末,水浸𩚫餅為丸,臥時茶吞二錢,以痰利為度,然後用藥調理。(孫一奎)
白話文:
雷頭風是一種頭上出現紅色腫塊,形狀像酸棗核的疾病。治療方法是先用茶調散來吐出毒素,再用神芎丸來通便,最後服用愈風餅子。病情嚴重者可以用針刺出血,即可痊癒。
雷頭風是由震卦掌管的。震卦代表雷,仰盂代表震卦的形狀,因此在藥方中加入荷葉,以象徵震卦的形狀和青色。應該服用升麻湯來治療,可以治頭面疙瘩、怕冷、肌肉拘緊、發熱,症狀類似傷寒。
以上兩種論點都認為雷頭風是結核疙瘩,並用風藥來治療,以震卦代表雷,比喻得很好。但這還不夠完善。雷頭風不可能不跟痰火有關,因為痰生熱,熱生風,腫塊疙瘩是有形的證據。痰火上升,阻塞氣道,又遇到風邪,就會發出像雷一樣的聲音,發作起來也像雷一樣快。如果只按照之前的論點,全部用風熱藥來治療,恐怕只治標而忘了根本。我這裡附上一個方子,裡面含有殭蠶、粉草、半夏、連翹、片芩、陳皮、桔梗、大黃、薄荷、白芷、天麻、礞石,研磨成粉末,用水浸泡做成餅子,睡前用茶送服二錢,以痰液暢通為度,然後再用藥調理。
附頭響
頭內如蟲蛀響者,名天白蟻。多屬於火,赤有因痰濕在上者。丹溪云:瘦人皆屬於火,宜用薄荷、梔子、茯苓、甘草、細辛、川芎、黃芩、石膏、芽茶之類。肥人皆屬濕痰,宜用半夏、茯苓、枳實、黃連、天麻、膽星、蒼朮、黃柏、芽茶之類。戴復庵云:頭中鳴響,有虛、有實。
實者用涼膈散、礞石丸下之;虛者非用獨參、保元、六味、八味、茸珠丹、鹿茸丸等藥調補不可。又方用茶子為末,吹鼻中,甚效。蓋響屬火,茶子輕清,行清道、散遏伏之火故也。凡治頭風,藥中必用茶引,即此可悟。(《張氏醫通》)
白話文:
附頭響
如果頭顱內部像蟲子啃食一樣發出響聲,稱為「天白蟻」。多數屬於火熱所致,但也有因痰濕停滯於上而引起的。
丹溪先生說:瘦人體質多屬火熱,應當使用薄荷、梔子、茯苓、甘草、細辛、川芎、黃芩、石膏、芽茶等藥物。肥胖的人體質多屬濕痰,應當使用半夏、茯苓、枳實、黃連、天麻、膽星、蒼朮、黃柏、芽茶等藥物。
戴復庵先生說:頭中鳴響,有虛實之分。
實證者,應當使用涼膈散、礞石丸等藥物瀉下;虛證者,則需用獨參湯、保元湯、六味地黃丸、八味丸、茸珠丹、鹿茸丸等藥物調補。
另外,可以用茶子研磨成粉末,吹入鼻腔,效果顯著。因為響聲屬於火熱,而茶子輕清,可以疏通經絡、散去遏伏的火熱之氣。
凡是治療頭風的藥方,都必須加入茶葉作為引子,這就是道理所在。(《張氏醫通》)
附頭搖
頭搖者,雖屬於風,實因於火。《經》謂諸風眩掉,皆屬肝木。木得風則搖動,然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故高年病後辛苦,人多犯之。蓋因氣血虛而火犯上鼓動也。有小兒病搖頭,三年不止,以河車入藥而愈。(《馮氏錦囊》)
附頭重
頭重者,因天之濕淫外著,人之濕痰上蒸,下之陰氣逆上也。夫頭象天,其氣輕清。地氣重濁,陰也,濕也。外著內蒸,壅蔽清道,致氣血不利,沉滯輕絡,故重。《經》曰:因於濕,首如裹。東垣云:頭重如山,濕氣在頭也。治用紅豆散,鼻內搐之,猶物在高巔,必射而取之也。(《證治準繩》)
白話文:
附頭搖
頭部搖晃,雖然歸屬於風,實則源於火氣。 古籍記載,各種風眩頭昏眼花,皆屬肝木所致。木受風則搖動,但實際上是肝經火氣旺盛而生虛風。因此,年老體衰,病後體虛,人們容易出現頭搖現象。這是因為氣血虛弱,火氣上衝導致的。有些小孩患病搖頭不止,持續三年,用河車入藥後痊癒。
附頭重
頭重感,是由於外界的濕邪侵襲,以及人體內濕痰上蒸,下焦陰氣逆上所致。 頭部象徵著天,其氣質輕靈清揚。地氣則重濁,屬陰,也屬濕。外邪侵襲,內濕上蒸,阻塞清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沉滯於經絡,因此感到頭重。古籍記載:「因於濕,首如裹。」東垣先生也說:「頭重如山,濕氣在頭也。」治療時可以使用紅豆散,通過鼻內搐取,就像將高處之物射取一樣,將濕邪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