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29)

回本書目錄

卷二·醫學溯源 (29)

1. 治法

○用補之法,貴乎先輕後重,務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須先緩後急,及病則已。○時醫治病,但知察標,不知察本。但見其所急在病,而全不知所急在命。此其孰可緩也?孰當急也?孰為今日之當急?孰為明日之更當急也。○溫中即所以散邪,強主即所以逐寇。○欲表散者,須遠酸寒;欲降下者,勿兼升散。

陽旺者當知忌溫,陽衰者沉寒毋犯,上實者忌升,下實者忌秘,上虛者忌降,下虛者忌泄,諸動者再動即散,諸靜者再靜即滅。甘勿施於中滿,苦勿施於假熱,辛勿施於熱躁,咸勿施於傷血,酸木最能剋土,脾氣虛者少設。○用藥處方,有反佐之道者,此軒岐之法旨,治病之微權。

後世醫家,每多假借以亂經常,不惟悖理於前,抑且遺害於後。觀《內經》之論治,曰: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此其義,蓋言病有微甚,亦有真假,先從正治,正治不愈,然後反佐取之,此不得不然而然也。又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此謂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其病者,謂之反治。如以熱治寒,而寒拒熱,則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熱,而熱拒寒,則反佐以熱而入之,是皆反佐之義,亦不得不然而然也。又曰:熱因寒用者,如大寒內結,當治以熱,然寒甚格熱,藥不得入,則以熱藥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

寒因熱用者,如大熱在中,以寒攻治則不入,以熱攻治則病增,乃以寒藥熱服,入腹之後,熱氣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協和,而病以滅,此皆反佐之義也。外如仲景治少陰之利,初用白通湯,正治也;繼因有煩,而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反佐也。其治霍亂吐利脈微欲絕者,初用四逆湯,正治也;繼因汗出小煩,而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反佐也。

若今之所謂反佐者則不然,觀丹溪之治,吞酸以黃連為君,而以吳萸佐之;治心腹痛倍加山梔,而以乾薑佐之。夫既謂其熱,寒之可也,何以復用乾薑、茱萸?既謂其寒,熱之可也,何以復用黃連、梔子?自相矛盾,能無誤乎?夫反佐之法,病治之權也。

經者日用之經常,權者制宜之權變,必於正經之外,方用權宜,豈隨病處方,即宜用乎?然則何者宜反,何者不宜反?蓋正治不效者宜反也,病能格藥者宜反也,火極似水者宜反也,寒極反熱者宜反也。真以應真,假以應假。設無格拒假證,自當正治,何以反為?不當權而權,則悖理反常;不當反而反,則攻邪失正。烏可混耶?(張景岳)

夫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宜灸者,宜針者,宜補者,宜按摩者,宜導引者,宜蒸熨者,宜暖洗者,宜悅愉者,宜和緩者,宜水者,宜火者,種種之法,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愈。庸下淺識亂,投湯丸,汗、下、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

白話文:

治法

運用補益的方法,貴在先輕後重,務求取得療效;運用攻邪的方法,必須先緩後急,等到病情顯現出來才行。

從事醫療的醫生,只知道觀察疾病的表面症狀,卻不知道觀察疾病的根本原因。只看到病情危急的方面,卻完全不知道性命危急的方面。哪個應該緩慢處理?哪個應該緊急處理?今天最緊急的是什麼?明天更緊急的是什麼?

溫補中焦就能散除邪氣,增強正氣就能驅逐病邪。

想要發汗解表,就必須遠離酸寒之品;想要瀉下通便,就不要同時使用升提散邪的藥物。

陽氣旺盛的人要知道忌諱溫熱,陽氣衰弱的人要避免寒邪的侵犯;上焦實證的人忌諱升提的藥物,下焦實證的人忌諱秘結的藥物;上焦虛弱的人忌諱下降的藥物,下焦虛弱的人忌諱瀉下的藥物;凡是病情活動的,再加刺激就會導致病情散亂;凡是病情靜止的,再加壓制就會導致病情惡化。甘味藥物不要用於中焦實滿,苦味藥物不要用於虛假發熱,辛味藥物不要用於熱躁,鹹味藥物不要用於傷血,酸味藥物最能克制脾土,脾胃虛弱的人要少用。

用藥處方,有相反相佐的方法,這是軒轅黃帝與岐伯的醫學精髓,是治療疾病的微妙技巧。

後世醫家,常常濫用此法,不僅違背了前人的醫理,而且遺害後世。觀察《內經》關於治療的論述,說:奇法不行就用偶法,偶法不行就用相反相佐的方法來治療。所謂寒熱溫涼,要根據病情反其道而行之。這個道理,大概是指病情有輕重緩急,也有真假虛實之分,先用正治的方法,正治無效,然後再用相反相佐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必然的。又說:病情輕微的,要逆著它治;病情嚴重的,要順著它治;逆著病情治的,叫做正治;順著病情治的,叫做反治。例如用熱治寒,而寒邪抵抗熱性藥物,那就用寒性的藥物來輔助,使其進入;用寒治熱,而熱邪抵抗寒性藥物,那就用熱性的藥物來輔助,使其進入,這些都是相反相佐的道理,也是必然的。又說:熱證是因為寒邪引起的,就要用熱性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寒邪很重而阻礙了熱藥的療效,藥物不能進入,就要用熱藥冷服,下咽之後,寒邪消除,熱性藥物就能發揮作用,這樣情理相符,就能收到很好的療效。

寒證是因為熱邪引起的,就要用寒性藥物治療,但如果熱邪很盛,用寒性藥物治療就不能奏效,用熱性藥物治療病情還會加重,那就用寒藥熱服,進入腹部之後,熱邪消除,寒性藥物就能發揮作用,這樣情理協和,就能治愈疾病,這些都是相反相佐的道理。例如仲景治療少陰病的腹瀉,先用白通湯,這是正治;然後因為病人煩躁,就用白通加豬膽汁湯,這是相反相佐。治療霍亂吐瀉,脈象微弱,將要死亡的病人,先用四逆湯,這是正治;然後因為病人出汗,稍感煩躁,就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這是相反相佐。

但是現在所謂的相反相佐的方法卻不是這樣。觀察丹溪的治療方法,用黃連治療胃酸,以吳茱萸輔助;治療心腹痛加倍使用山梔子,以乾薑輔助。既說病情是熱證,用寒性藥物就可以,為什麼還要用乾薑、吳茱萸?既說病情是寒證,用熱性藥物就可以,為什麼還要用黃連、梔子?自相矛盾,能不產生錯誤嗎?相反相佐的方法,是治療疾病的權宜之法。

經是日常常用的常規方法,權是針對具體情況而變通的方法,必須在正經之外,才使用權宜之法,怎麼可以隨便遇到病情就用呢?那麼什麼時候應該使用相反相佐的方法,什麼時候不應該使用呢?正治無效的時候應該使用,病邪抵抗藥物的時候應該使用,熱極似寒的時候應該使用,寒極似熱的時候應該使用。真證用真法治療,假證用假法治療。如果沒有抵抗藥物的假象,就應該用正治的方法,為什麼要反其道而行之呢?不應該使用權宜之法而使用,就違背了常理;不應該使用相反相佐的方法而使用,就攻邪失正了。怎麼能混淆呢?(張景岳)

疾病有的適合用湯劑,有的適合用丸劑,有的適合用散劑,有的適合瀉下,有的適合催吐,有的適合發汗,有的適合灸法,有的適合針法,有的適合補益,有的適合按摩,有的適合導引,有的適合蒸熨,有的適合溫水洗浴,有的適合心情愉快,有的適合平和緩慢,有的適合用水療法,有的適合用火療法,種種方法,如果醫術不高明,難以取得療效。庸醫淺薄,胡亂使用湯劑、丸劑、發汗、瀉下、補益、催吐等方法,使各種方法交錯使用,輕症弄成重症,重症則致人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