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8)
卷四·傷寒析疑 (48)
1. 闕疑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問曰證象陽旦云云。(見《問難》)○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云云。(見《方考》)○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云云。(《見問難》)○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厥而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蜷;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營中寒。
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因時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
白話文:
少陰病,出現上吐下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的狀況,應該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傷寒的脈象浮在表面,又自己流汗,小便頻繁,心煩,稍微怕冷,腳抽筋,如果反而使用桂枝湯來發汗,想藉此解除表證,這是錯誤的,這樣做會導致四肢厥冷。如果出現咽喉乾燥、煩躁想吐的狀況,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四肢厥冷好轉,腳也溫暖了,就改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腳抽筋的情況就會舒緩。如果胃氣不調,出現胡言亂語,可以稍微使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重複發汗,又加上針灸,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問:疾病的症狀像是陽旦證(太陽病),要如何治療?(詳見《問難》)
傷寒第六七天,大便瀉下後,寸脈沉而遲緩,手腳厥冷等。(詳見《方考》)
傷寒第八九天,使用瀉藥後,出現胸悶、煩躁、驚慌、小便不順暢、胡言亂語、全身沉重、無法翻身,應該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脈象稍微快而且細,絕對不能用灸法治療,因為灸法會引發邪氣,導致煩躁不安。灸法會追逐虛弱的部位,驅趕實邪,導致血脈散亂,雖然火氣不大,但是內攻的力量很強,會使骨骼燒焦、筋脈受損,血脈難以恢復。
脈象浮在表面,適合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病症,如果使用火灸,邪氣就無法排出,反而會因為火氣而加重,病邪會從腰部以下開始,變得沉重麻木,這稱為火逆。
傷寒脈象浮在表面,醫生卻用火攻來逼迫邪氣。(詳見《問難》)
濕氣重的病人,使用瀉藥後,額頭會冒汗,微微喘氣,小便順暢,這是死症;如果拉肚子不停,也是死症。
太陽中暑的人,會感到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卻微弱,這是因為在夏天受寒冷水侵襲,水氣停留在皮膚所導致。
脈象濡弱,弱脈反而出現在寸關部位,濡脈反而出現在頭部,微脈反而出現在上半身,澀脈反而出現在下半身;微脈表示陽氣不足,澀脈表示血虛,陽氣衰微時,如果又受風出汗,反而會煩躁不安;血虛時,會四肢冰冷而且寒冷,陽氣微弱時,發汗會讓人更加煩躁無法入睡。
脈象濡弱,弱脈反而出現在寸關部位,濡脈反而出現在頭部;弦脈反而出現在上半身,微脈反而出現在下半身;弦脈表示陽氣運行,微脈表示陰寒;上半身實證而下半身虛證,身體會渴望溫暖;微弦脈表示虛弱,不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發汗會讓人寒顫無法恢復。
出現四肢厥冷而且脈象緊繃,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發汗會使聲音嘶啞,咽喉乾燥,舌頭萎縮,聲音也發不出來。
咳嗽就會加劇,常常吐出涎沫,咽喉一定乾燥,小便不順暢,心中飢餓煩躁,每天固定時間發作,症狀像瘧疾,會有寒冷但不會發熱,身體虛弱而寒顫,咳嗽又會出汗,身體捲曲,腹部脹滿疼痛,腹部又會變硬。
脈象濡弱,弱脈反而出現在寸關部位,濡脈反而出現在頭部,身體蜷曲;微脈反而出現在上半身,澀脈反而出現在下半身;微脈表示陽氣不足,澀脈表示血虛,陽氣衰微時,如果又受風出汗,反而會煩躁不安;血虛時,會四肢冰冷而且寒冷;陽氣微弱時,不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瀉下會使心下痞硬。
脈象濡弱,弱脈反而出現在寸關部位,濡脈反而出現在頭部;弦脈反而出現在上半身,微脈反而出現在下半身;弦脈表示陽氣運行,微脈表示陰寒;上半身實證而下半身虛證,身體會渴望溫暖;微弦脈表示虛弱,虛弱的情況下不可以使用瀉下。
脈象濡弱,弱脈反而出現在寸關部位,濡脈反而出現在頭部;浮脈反而出現在上半身,數脈反而出現在下半身;浮脈表示陽氣虛弱,數脈表示血虛;浮脈表示虛弱,數脈表示有熱;浮脈表示虛弱,會自己流汗並且怕冷;數脈表示疼痛,會發抖寒顫。微弱的脈象出現在寸關部位,表示胸下部位急迫,喘氣流汗卻無法順暢呼吸,呼吸時,胸脅會疼痛,會顫抖與寒冷交錯,症狀像瘧疾,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方式治療,所以導致脈象加快發熱,精神錯亂,甚至看到鬼,心下痞塞,小便淋漓不盡,小腹十分堅硬,小便會出現血尿。
脈象濡而且緊,濡脈表示衛氣虛弱,緊脈表示營血中寒冷。
陽氣虛弱,衛氣又受到風邪侵襲,會發熱而且怕冷。營血緊澀表示胃氣寒冷,會有輕微噁心,心內煩躁。醫生以為是有大熱,所以使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肌肉的症狀。這樣會導致陽氣喪失,出現虛煩躁,心下痞硬,表裡都虛弱枯竭,突然起身會頭暈目眩。外邪停留在皮膚,會感到悵惘,無法入眠。卻不知道是胃氣寒冷,寒邪緊縮在關元穴。這個時候技巧沒有作用,只能用水來沖洗身體,外邪會暫時消失,身體卻會發抖發冷。如果蓋上厚被子,身體會出汗,頭部會暈眩。身體會不停地顫抖,小便會變得微弱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