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9)
卷四·傷寒析疑 (49)
1. 闕疑
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亦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營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穀,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云云。(見《脫佚》)○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
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仲景《傷寒論》,篇篇可法。但成於漢末,傳寫多訛,錯簡亦復不少,如論中下利、嘔逆,用十棗湯峻劑攻之;陽重衄血,以麻黃湯發之;發汗病解,反惡寒,病解之中多一不字;心下痞,按之濡,濡字之上,少一不字之類。諸家遵經註解,不得不穿鑿附會,致令千古不可多得之書,不能傳信於世,良可惜也。
今加正誤,一一列明,每條凡小字旁上者,原文也;旁下者,改正之文也;居中者,原文所有。或移上,或移下,或他處移入,及原文所無而補之者也。字上加口,刪去者也。尤有整節舛謬者,三十五條,證不與脈符,藥不與病合,雖有是方,世無其病,即有其病,雖用是藥,承訛襲謬,無濟實用。
然其中尚有可採之句,所以各篇不動《經》文,強加註釋,復錄原文附於卷末,以志闕疑雲。(《醫宗金鑑》)
《可不可》諸篇,謂為醫聖原文,有數可疑:原文言簡而意該,斯則辭多而仍意未盡,一也;故作趁韻語句,且有似五言詩者,六經論中,無此體裁,二也,可不可之故,有引六經中原文者,有云已見《傷寒論》某篇中者,不相畫一,三也;多用反字,卻無反意,如雲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之類,豈濡宜在關而弱宜在巔耶?在巔二字,亦醫聖言,脈所未見,四也;諸可下內,概用大承氣,醫聖言下之多有不出方者,蓋自大柴胡、調胃、大、小三承氣、陷胸、瀉心、抵當等法,皆言下也,今可下不可下,但言下大便,已覺其義不備,況下大便,亦非一大承氣可該,並不詳晰,何須專論,五也;至於諸注,大約傅會成文,其說可稍通順,若加攻駁,則不勝齟齬,焉能起九原之人而問之乎?六也;方注摘冗長者六段,以為倫類不清,不為立注,以愚觀之,此倫類不清四字,可該四篇全義,七也;可吐、可汗、可下大法定時令,猶是作例故智,更為膠柱鼓瑟,八也。(魏荔彤)
白話文:
[闕疑]
寒氣是因體內水液代謝失常而產生,造成腸胃無法正常消化食物,以至於稍微吃點東西就無法吸收。病情加劇時會出現嘔吐,甚至吐出腸內容物,導致身體機能紊亂,無法安穩。手腳會出現輕微的冰冷逆流現象,身體內部發熱煩躁,但體表卻感到寒冷。如果等到病情嚴重才想辦法治療,已經難以挽回。脈象呈現浮且大的狀態,浮脈代表體內氣實,大脈則代表血液虛弱。血液虛弱代表體內陰液不足,僅存的陽氣往下沉降到陰部,正常情況下,應該會小便困難、膀胱虛弱。但現在反而出現小便順暢、大量出汗的現象,照理說應該是體表防禦功能虛弱,但現在反而是功能亢奮,體內的津液大量流失,導致營血枯竭。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而無法入睡,血液變得稀薄,肌肉消瘦,形成嚴重的虛脫。如果醫師又用猛烈的藥物來攻擊腸胃,就會造成更加嚴重的虛損。此時,外散的陽氣很快就會耗盡,病人最終會排出如汙泥般的糞便而死亡。
傷寒導致陰陽脈皆緊,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這時候的脈象呈現將要衰竭的狀態。所謂「厥」,指的是脈搏剛開始來勢強大,漸漸變小,接著又漸漸變大,這就是「厥」的徵兆。出現這種情況的人,會感到怕冷,嚴重者會出現大量汗出,喉嚨疼痛。如果體內熱邪較多,眼睛會發紅,脈搏跳動較快,精神不佳。如果醫師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就會損傷咽喉。如果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就會導致兩眼閉合,寒邪較盛則會排出清稀的大便,熱邪較盛則會排出膿血。如果用煙熏的方式治療,身體會發黃;用熱敷的方式治療,喉嚨會變得乾燥。如果小便正常,還可以救治;如果小便困難,病情就非常危險了。
傷寒發熱,口中氣體不斷冒出。(此句出自《脫佚》)病情輕微時會咳嗽,咳嗽會吐出痰涎,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咳嗽會停止,但是腹瀉卻無法停止。腹瀉不止,胸中會感到如蟲啃咬般的疼痛,吃下粥就會吐出來,小便不順暢,兩側肋骨感到拘急,呼吸困難,頸部和背部感到僵硬,手臂麻木不仁,身體極度寒冷,反而會大量出汗,身體冰冷如冰,眼睛無神,話說不停,但食物卻不斷進入體內,這就是所謂的「除中」。雖然想說話,但是舌頭卻無法往前伸出。
脈搏跳動快速,如果持續不停,停下來就代表邪氣凝結,正氣無法恢復,正氣反而凝結在內臟,導致邪氣浮於體表與皮膚相應。脈搏跳動快速的人,不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瀉下會導致煩躁不安,腹瀉不止。傷寒發熱,頭痛微微出汗,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導致意識不清;如果用煙熏的方式治療,會喘不過氣,小便困難,胸腹脹滿;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會出現呼吸短促、小便困難、頭痛背痛;如果用溫針的方式治療,則會流鼻血。腹瀉且脈象大的,是屬於虛弱的症狀,是因過度使用瀉下藥物所造成的。
如果脈象呈現浮革,同時伴有腸鳴的,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張仲景的《傷寒論》,每一篇都值得學習,但是因為成書於漢朝末年,傳抄過程中出現許多錯誤,錯簡也相當多。例如論述中,腹瀉、嘔吐的症狀,卻用十棗湯這種猛烈的藥物來攻瀉;陽熱過盛導致流鼻血,卻用麻黃湯來發汗;明明發汗後病就好了,卻說反而更怕冷,在病好的情況下,多加了一個「不」字;心下痞塞,按壓柔軟,在「柔軟」這個詞語前面少了一個「不」字,等等。各家醫者依據經文註解,不得不穿鑿附會,以至於這本千古難得的醫學書籍,無法真實地流傳於世,實在是太可惜了。
現在我們加以訂正,一一列明,每一條凡是小字在上面的,是原文;小字在下面的,是訂正後的文字;在中間的,是原文就有的。有些是移動到上面,有些是移動到下面,有些是從其他地方移入,也有一些是原文沒有而補上的。字上面加圈的,表示刪除。尤其是有整節錯誤的,共有三十五條,症狀與脈象不符,藥物與病情不合。雖然有這些藥方,世間卻沒有這種疾病;即使有這種疾病,即使使用這些藥物,也是沿襲錯誤,沒有實際的療效。
然而,其中仍然有可以採納的句子,所以各篇不改動《經》文,只是勉強加以註釋,並把原文附在卷末,以記錄這些疑點。(《醫宗金鑑》)
《可不可》等篇,被認為是醫聖張仲景的原文,但有許多可疑之處:原文文字簡潔,但卻能涵蓋所有意思,而《可不可》篇卻文字繁瑣,仍無法表達完整的意思,這是疑點之一;《可不可》篇的文句有押韻,甚至有些像五言詩,而《六經論》中,沒有這種文體,這是疑點之二;《可不可》篇中引用的原文,有些來自《六經論》,有些卻說是出自《傷寒論》的某一篇,相互矛盾,這是疑點之三;《可不可》篇中常用「反」字,但卻沒有相反的意思,例如說脈象「濡而弱」,「弱」反而出現在關脈,「濡」反而出現在頭部,難道是「濡」應該在關脈,「弱」應該在頭部嗎?「在頭部」這幾個字,也是醫聖從未說過的,這是疑點之四;《可不可》篇提到所有可以下的大便的情況,都用大承氣湯,而醫聖說,瀉下有很多種情況,不一定只有用一種藥方,像是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陷胸湯、瀉心湯、抵當湯等等,都屬於瀉下之法。現在《可不可》篇說可下不可下的情況,只是說下大便,已經感覺意思不夠完整了,更何況下大便,也不只有大承氣湯可以用,並沒有詳細說明,為何要特別提出這個問題?這是疑點之五;至於各種註解,大都是牽強附會,勉強使文句通順,如果加以駁斥,就會漏洞百出,又怎麼可能找到張仲景本人來詢問呢?這是疑點之六;《可不可》篇的方劑註解,摘取了其中冗長的六段,認為它們倫理不清,沒有加以解釋,在我看來,「倫理不清」這四個字,就可以概括《可不可》四篇的全部意思,這是疑點之七;「可吐、可汗、可下」等大法,都依照時令來決定,這不過是舊有的做法,更加固執己見,這是疑點之八。(魏荔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