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50)
卷四·傷寒析疑 (50)
1. 闕疑
叔和之增入者,《辨脈》、《平脈》,與《可汗》、《可下》等篇而已。其六經等篇,必非叔和所能讚辭也。但厥陰經中,下利嘔噦諸條,卻是叔和因其有厥逆而附,遂並無厥逆而同類者,亦附之耳。(《溯洄集》)
六淫首重傷寒,《素問》雖啟其端,未窮其旨,後漢張仲景著《傷寒論》,闡其底蘊,詳其治法,誠醫林之寶筏。第其書文詞古奧,且流傳日久,既多散亡,而王叔和之編,林億之校,成無己之注,復多乖舛,致使學者門徑難窺,讀之懵懂,賴有後起英賢,各具巨眼,一一為之訂證。惜乎希珍散見,未能羅列一區,難於泛覽。
不辭冒昧,謹將諸家註釋細加尋繹,凡《論》中所有倒序、錯簡、傳誤、脫佚、衍文、字訛及注謬、方乖,經前賢拈出,補移刪改,辨正考訂,與夫會通、問難、闕疑者,謹錄若干條,分為十一篇,匯成一卷,讀者庶可觸目瞭然耳。
○或問相傳《素問》非出軒岐,乃戰國時人所撰,依託其名,而《傷寒論》義理,比《素問》反深,其訛錯反多者,何也?予曰:悉乎哉問也!曩聞老醫方星岩云:《傷寒論》非仲景自作之書,乃伊尹之言,而祖述之也。故其書較《素問》尤為古奧,洵非漢文所有,且自序與本論詞氣亦復各別,其出兩手可知矣。
按伊尹原著有《湯液》,仲景自序中已有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語,又考皇甫謐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由此觀之,方氏之言,當有所本,姑附記之,以質明哲。後學程文囿識。
白話文:
闕疑
王叔和增補的內容,只有《辨脈》、《平脈》以及《可汗》、《可下》等篇。至於六經等篇章,肯定不是王叔和的文筆。但厥陰經中,關於下痢、嘔吐等症狀的條文,是因為王叔和認為這些症狀與厥逆有關聯而附帶寫入的,實際上那些並無厥逆的症狀,也因為類似就被他一起寫進去了。(出自《溯洄集》)
六淫邪氣中,最重要的是傷寒。《黃帝內經·素問》雖然開啟了對傷寒的探討,但並未深入闡明其旨意。後漢的張仲景撰寫《傷寒論》,闡述了傷寒的根本原理,詳細說明了治療方法,實在是醫學界的寶貴典籍。只是這本書的文字古老深奧,而且流傳的時間很久,散失的內容很多。加上王叔和的整理、林億的校訂、成無己的註解,又有很多錯誤,導致學習的人難以入門,讀起來感到困惑。幸好有後來的傑出人物,各自以獨到的見解,一一為《傷寒論》進行訂正。可惜這些珍貴的見解分散在各處,不能匯集在一起,難以廣泛學習。
我不敢自謙,謹慎地將各家的註解詳細研究,凡是《傷寒論》中出現的倒置、錯亂、傳抄錯誤、遺漏、多餘的文字、字形訛誤,以及註解錯誤、方劑偏差等問題,經過前人的指出、補充、移動、刪除、改正、考證,以及融會貫通、提出疑問、解決疑惑的內容,我謹慎地摘錄了一些條文,分為十一篇,匯集成一卷,希望讀者能一目瞭然。
有人問:相傳《黃帝內經·素問》並非出自軒轅黃帝和岐伯之手,而是戰國時期的人假託他們的名字寫的。《傷寒論》的義理比《素問》更深奧,但出現的錯誤反而更多,這是為什麼呢?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好啊!我以前聽一位老醫生方星岩說過,《傷寒論》不是張仲景自己寫的,而是根據伊尹的理論撰寫的。所以這本書比《素問》更古老深奧,確實不像漢朝的文字,而且序言和正文的文氣也明顯不同,可以看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根據記載,伊尹原本著有《湯液》這本書,而張仲景的序言中也有“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話,又考證皇甫謐說:仲景擴充《伊尹湯液》寫成數十卷,應用起來非常靈驗。由此來看,方星岩的話應該是有依據的。我姑且將這些記錄下來,以供聰明人參考。後學程文囿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