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五·雜證匯參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雜證匯參 (1)

1. 卷五·雜證匯參

2. 傷風

經義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邪風之至,疾如風雨。○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素問》)

哲言

風為百病之長。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曰風寒,兼暑曰暑風,兼濕曰風濕,兼燥曰風燥,兼火曰風火。蓋因風能鼓盪此五氣而傷人,其餘五氣,則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與火,暑亦不兼寒,濕不兼燥,燥不兼濕,火不兼寒。由此觀之,病之因乎風而起者自多也。

然風能兼寒,寒不兼風,如冬寒之時,即密室之中,人若裸臥,必犯傷寒之病。此本無風氣侵入,乃傷於寒而不兼風者也。風能兼寒者,因風中本有寒氣。蓋巽為風,風之性本寒,即巽卦之初爻屬陰是也。因風能流動鼓盪,其用屬陽,是合乎巽之二爻、三爻皆陽爻也。如溽暑之時,若使數人扇一人,其人必致汗孔閉,頭痛、惡寒、骨節疼,傷寒之病作矣。

斯時天地間固無一些寒氣,實因所扇之風,風中卻有寒氣,故令人受之,寒疾頓作,此乃因傷風而兼傷寒者也。故有但傷寒而不傷風之證,亦有因傷風而致兼傷寒之證,又有但傷風而不傷寒之證,有因傷風而或兼風溫、風濕、風燥、風火等證,更有暑、濕、燥、火四氣各自致傷而絕不兼風之證。柯韻伯所注傷寒云:傷風之重者,即屬傷寒,亦有無汗、脈緊、骨節疼諸證。

此書所以能獨開仲景生面也。至仲景所著《傷寒》書,本以寒為主,因風能兼寒,故以風陪說,互相發明耳。學者看書,不可不知此理。若夫臟腑一切內外諸風,各有見證,具載《內經》,尤當詳考。(《臨證指南》)

傷風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為傷寒;邪輕而淺者,止犯皮毛,即為傷風。皮毛為肺之合,上通於鼻。故在外則為鼻塞聲重,或為頭痛寒熱;在內則為咳嗽,甚則為痰為喘。有寒勝而受風者,必無汗;熱勝而受風者,必多汗。強者,數日邪散則愈;弱者,邪不易解,延綿不除。

蓋風邪傷人,必在肩後頸根大杼、風門、肺俞之間,由茲達肺最近。凡體質薄弱,邪尤易犯。但知晝夜密護其處,勿使受涼,則可免患。(張景岳)

更衣脫帽,沐浴當風,皮毛之間卒然受邪,內舍於肺者,外因也;衣被過厚,上焦壅熱,內熱生風,似乎傷風者,內因也。肺家素有痰熱,復受風邪束縛,內火不得舒泄,謂之寒暄,此表裡兩因之實證也;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謹,即顯風證者,此表裡兩因之虛證也。○風循經絡,亦有六經傳變。

初起頭疼身熱與傷寒同,但傷風必鼻塞流涕,且多惡風,居暖室中則坦然自如;傷寒惡寒,雖近烈火,仍復怕寒。傷風在表有汗,而手足微煩;傷寒在表無汗,而手足微冷。傷風在裡,肺熱而皮膚髮疹;傷寒在裡,胃熱而肌肉發斑,皆各異也。(《證治匯補》)

白話文:

傷風

基本概念

風邪是許多疾病的開端。當風邪和寒邪侵入人體,會使人體的毛孔豎立,皮膚閉塞而產生熱。這時候,應該通過發汗來驅散邪氣。風邪來襲非常迅速,像風雨一樣。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避開虛弱時的風邪侵襲。身體受到風邪侵襲,通常是上部(頭部)先受到影響。

哲理分析

風邪是所有疾病的開端。在六種外感邪氣中,只有風邪能夠兼具其他五種邪氣的特性,例如兼具寒邪稱為風寒,兼具暑邪稱為暑風,兼具濕邪稱為風濕,兼具燥邪稱為風燥,兼具火邪稱為風火。這是因為風邪能夠推動這些邪氣來傷害人體。而其他的五種邪氣,則不能互相兼具,例如寒邪不能兼具暑邪和火邪,暑邪也不能兼具寒邪,濕邪不能兼具燥邪,燥邪不能兼具濕邪,火邪不能兼具寒邪。由此可見,許多疾病都是因為受到風邪影響而引起的。

然而,風邪可以兼具寒邪,但寒邪卻不能兼具風邪。例如在寒冷的冬天,即使在密閉的房間裡,如果有人裸睡,也會患上傷寒。這是因為沒有風邪的侵入,而是單純因為受寒所致,沒有兼具風邪。風邪可以兼具寒邪,是因為風邪本身就帶有寒氣。從八卦的角度來看,巽卦代表風,風的性質本來就是寒冷的,這就像巽卦的初爻屬陰一樣。而風因為能夠流動,它的作用又屬陽,這又符合巽卦的第二爻和第三爻都屬陽的特性。例如在炎熱的夏天,如果讓幾個人扇同一個人,這個人會因為汗孔閉塞,導致頭痛、怕冷、關節疼痛,產生類似傷寒的症狀。

這個時候,天地間本來沒有寒氣,實際上是因為扇風的風中帶有寒氣,所以才會讓人感到寒冷,迅速產生寒症,這就是因為受到風邪的同時也受到了寒邪的影響。所以有單純受寒而沒有受到風邪影響的症狀,也有因為受到風邪影響而兼具寒邪的症狀,還有單純受到風邪影響而沒有受到寒邪影響的症狀。也有因為受到風邪影響而兼具風溫、風濕、風燥、風火等症狀,更有暑邪、濕邪、燥邪、火邪單獨致病而絕不兼具風邪的狀況。柯韻伯注解傷寒時說:傷風嚴重的就屬於傷寒,也會出現無汗、脈搏緊、關節疼痛等症狀。

這本書之所以能獨闢蹊徑,正是因為點出了這一點。至於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本來是以寒邪為主,因為風邪能兼具寒邪,所以將風邪作為輔助說明,互相闡發。學者在讀書時,不能不了解這個道理。至於臟腑內外各種風邪引起的病症,都有各自的表現,詳細記載在《內經》中,尤其應該仔細研究。

病症分析

傷風的病症,本來是因為外感邪氣引起的,但如果邪氣很強,並且深入體內,蔓延到經絡,就屬於傷寒;如果邪氣較輕,並且停留在皮膚表面,就屬於傷風。皮膚與肺相連,上通於鼻子。所以在外在會出現鼻塞、聲音變重,或者頭痛、發冷發熱等症狀;在內在會出現咳嗽,嚴重時會出現痰和喘。寒邪較盛而受到風邪侵襲的,必然沒有汗;熱邪較盛而受到風邪侵襲的,必然多汗。體質強壯的,幾天後邪氣就會散去痊癒;體質虛弱的,邪氣不容易解除,會持續不斷。

風邪侵襲人體,通常是通過肩後頸根的大杼穴、風門穴和肺俞穴進入,因為這裡是到達肺部最近的路徑。凡是體質虛弱的人,特別容易受到侵襲。如果懂得白天夜晚都保護這些部位,不要讓它們受涼,就可以避免患病。

脫衣解帽,在有風的地方洗澡,皮膚毛孔突然受到邪氣,邪氣進入肺部,這是外因;如果穿的衣服過厚,導致上焦(身體上半部)鬱熱,內部產生風邪,看起來像傷風,這是內因。如果肺部本來就有痰熱,又受到風邪的束縛,內部的火氣無法散發,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這是表裡都有原因的實證;如果平時元氣虛弱,體表疏鬆,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風邪的症狀,這是表裡都有原因的虛證。風邪還會沿著經絡傳變,也存在六經傳變的情況。

初期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風一定會鼻塞、流鼻涕,而且多數怕風,待在溫暖的房間裡就覺得很舒適;傷寒則怕冷,即使靠近火爐,仍然會覺得寒冷。傷風在表有汗,手足微微發熱;傷寒在表無汗,手足冰冷。傷風在裡,肺熱而皮膚發疹子;傷寒在裡,胃熱而肌肉發斑,這些都是它們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