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7)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47)

1. 闕疑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按:太陽病在表,未曾解表而攻裡,可謂虛矣。況所得之脈皆浮而動數,今復誤下,動數變遲矣;又曰胃中空虛,又曰短氣煩躁,虛之甚矣。借曰陽氣內陷,心下因硬,而可迅攻之乎?豈陷胸之力反緩於承氣,一下再下,可不畏其重虛乎?且《經》明曰: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者死。又曰: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今曰脈浮,又曰煩躁,大陷胸果可用乎?(朱丹溪)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按:太陽病已重發汗,表則虛矣。若復下之,里又虛矣。不大便五六日,可見津液之耗矣。雖有硬痛,而可以迅攻之乎?若曰潮熱於申酉系陽明,屬調胃承氣證,既又曰少有潮熱,猶可疑待之間,將無他法以緩取之乎?(朱丹溪)

結胸證,仲景治用大陷胸湯。余見惟傷寒本病,不因誤下,而實邪傳裡,心下硬滿,痛連少腹,手不可近,或燥渴譫語,便硬,脈實者所宜也。其餘太、少表邪未解,下早而致者,表邪猶在,再用陷胸,是一誤再誤,誠所未敢。不若以痞滿門諸法酌而施之。(張景岳)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有厥陰中風欲愈脈,則應有未愈證。夫以風木之臟,值風木主氣時,復中於風,則變端必有更甚於他經者,不得一焉,不能無闕文之憾。○仲景分別六經,各經俱有中風、傷寒脈證治法。叔和時,《太陽篇》存者多而失者少,他經存者少而失者多;《陽明篇》尚有中風脈證二條,少陽經只證一條,而不及脈;三陰但有中風欲愈脈,俱無中風脈證。以《傷寒論》為全書,不亦疏乎?(柯韻伯)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被劫不能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太陽病二日反躁云云。

(見《會通》)○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云云。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云云。(俱見《錯簡》)○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而跳動快速,浮是風邪的表現,數是熱邪的表現,動是疼痛的表現,數也代表身體虛弱。病人頭痛發燒,微微出盜汗,反而怕冷,這表示病邪還在體表沒有解除。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脈象從跳動快速轉為緩慢,胸膈內感覺疼痛拒絕按壓,胃裡空虛,邪氣擾動胸膈,導致呼吸急促、煩躁不安、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部位因此變得堅硬,這就是結胸,應該用大陷胸湯治療。

依我看,太陽病是病在體表,沒有先解表就用攻下的方法,這可以說是虛證了。況且得到的脈象都是浮而且跳動快速,現在又誤用瀉下藥,導致脈象從跳動快速變為緩慢;又說胃裡空虛,又說呼吸急促煩躁,實在是虛弱到了極點。就算說是陽氣內陷,心下部位堅硬,就可以馬上用猛藥來攻打嗎?難道陷胸湯的力量反而比承氣湯弱嗎?一下再下,難道不怕身體更加虛弱嗎?況且醫書明明說:結胸病脈象浮大,不可以攻下,攻下就會死亡。又說:結胸的症狀都出現,如果煩躁就會死亡。

現在說脈象浮,又說煩躁,大陷胸湯真的可以用嗎?(朱丹溪的觀點)

太陽病已經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過,又用瀉下的方法,導致五六天不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的時候稍微有潮熱,從心下到小腹部位,堅硬脹滿而且不能讓人靠近,應該用大陷胸湯治療。

依我看,太陽病已經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過,體表已經虛弱了。如果又用瀉下的方法,裡部也虛弱了。五六天不大便,可見津液已經耗損了。即使有堅硬疼痛,難道就可以馬上用猛藥來攻打嗎?如果說下午的潮熱是陽明的症狀,屬於調胃承氣湯的適應症,既然又說只是稍微有潮熱,還可以在觀察等待之間,難道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緩慢治療嗎?(朱丹溪的觀點)

結胸病,張仲景用大陷胸湯治療。我認為只有外感傷寒本病,不是因為誤用瀉下藥,而是實邪傳入體內,導致心下堅硬脹滿,疼痛連到小腹,手不能靠近,或者出現口乾煩躁說胡話,大便硬結,脈象實數的情況,才適合用大陷胸湯。至於其他太陽、少陽的表邪沒有解除,過早用瀉下藥導致的結胸,表邪還在,再用陷胸湯,就是一錯再錯,實在不敢這樣用。不如用治療痞滿的方法來酌情處理。(張景岳的觀點)

厥陰中風,脈象微微浮動,表示快要痊癒;如果不浮動,表示還沒有痊癒。

既然有厥陰中風快要痊癒的脈象,就應該有未痊癒的症狀。以風木之臟來說,在風木主氣的時候,又受到風邪的侵襲,那病情的變化一定比其他經脈更嚴重。不能只講一個方面,不能沒有遺漏之處。○張仲景區分六經,各經都有中風、傷寒的脈證治法。《傷寒論》在晉朝叔和整理時,《太陽篇》保留下來的比較多,缺失的比較少,其他經脈保留下來的比較少,缺失的比較多。《陽明篇》還有中風的脈象和症狀兩條,少陽經只有症狀一條,沒有提到脈象;三陰經只有中風快要痊癒的脈象,沒有中風的脈象和症狀。把《傷寒論》看成是完整的書,是不是太疏忽了?(柯韻伯的觀點)

病在陽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反而用冷水噴灑病人,好像灌水一樣,熱邪被抑制不能散發,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起雞皮疙瘩,想喝水,反而不覺得口渴,可以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用五苓散;身體發熱,皮膚起雞皮疙瘩沒有解除,想用衣服蓋住自己,如果用水噴灑或沖洗,會讓熱邪更加被抑制不能散發,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就會煩躁;假設汗已經發出,肚子裡疼痛,可以服用芍藥三兩,用法和上面一樣。○太陽病兩天反而煩躁等等。(見《會通》)○用瀉下藥後,又用發汗的方法,白天煩躁不能入睡,晚上反而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體表的症狀,脈象沉微,身體沒有發高熱,應該用乾薑附子湯治療。○發汗,如果又用瀉下的方法,病情仍然沒有解除,出現煩躁,應該用茯苓四逆湯治療。○傷寒,腹部脹滿,說胡話,寸口脈象浮而且緊,這是肝邪乘犯脾土,叫做縱,應該刺期門穴。○傷寒發熱,微微怕冷等等。

○病人沒有體表也沒有裡部的症狀,發熱七八天等等。(都見《錯簡》)○脈象浮而且空虛,浮是陽,空虛是陰,浮脈和空虛脈互相搏動,胃氣產生熱邪,這樣陽氣就會衰竭。○陽明病,反而沒有汗而且小便順暢,兩三天出現嘔吐和咳嗽,手腳冰冷的,一定會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不冰冷,就不會頭痛。○陽明病,只是頭暈,不怕冷,所以能吃飯而且咳嗽,這個人咽喉一定會疼痛;如果沒有咳嗽,咽喉就不會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