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40)
卷四·傷寒析疑 (40)
1. 問難
傷寒之人,寒氣深重,其熱亦重,熱迫血行,因而致衄;衄乃解者,不過少解其煩瞑,未能解其深重之寒也,故必再用麻黃湯以發其未盡之沉滯,一以盡徹其邪,一以免其再衄,此定法也。仲景復申二法,其一云: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此則不用麻黃湯也。
曰身無汗,必系已用麻黃湯而未得汗,然亦足以推發其勢,而致自衄也。以其人既無發煩、目瞑之證,則一衄而邪從外解矣。何苦復用麻黃湯耶?其一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此因全不發其汗,因而致衄,是一衄不能盡徹其邪,仍當用麻黃湯以發之,邪始徹也。
參二條以會用法之意,了無疑惑矣。(喻嘉言)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問曰:證象陽旦,成注謂是桂枝之別名;方注謂陽以風言,旦,曉也,似中風分曉,以不啻中風,故設難詳申其義。一主藥,一主證,二家未知孰是?答曰:主藥則既名桂枝,云何別名陽旦?是必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有別名然後可。主證則既似中風,復云不啻中風,果為何證?且訓旦為曉,尤為牽強不通。
二家如此等大關係處,尚且昏昏,後學安得不面牆耶?夫仲景之圓機活法,妙在陽旦、陰旦二湯。陽旦者,天日晴暖以及春夏溫熱之稱也;陰旦者,風雨晦冥以及秋冬涼寒之稱也。只一桂枝湯,遇時令溫熱,則加黃芩名陽旦湯;遇時令涼寒,則加桂名陰旦湯。後世失傳,紛紛謂桂枝不宜於春夏者,皆由不識此義耳。
即如此證,既象陽旦,又云按法治之,即是按用桂枝加黃芩之法也。所以病人得之便厥,明明誤在黃芩助其陰寒。若單服桂枝湯,何至是耶?故仲景即行陰旦之法,以救其失。觀增桂令汗出一語,豈不昭昭耶?陰旦不足,更加附子溫經,即咽中干,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渾不為意,且重飲甘草乾薑湯,以俟夜半陽回足熱,後果如其言。
豈非先有所試乎?惟黃芩入口而便厥,未幾,即以桂、附、乾薑尾其後,固知其厥不久,所以斷云夜半手足當溫,況咽乾譫語,熱證相錯,其非重陰冱寒可知,故才得足溫,即便以和陰為務,何其審哉!(喻嘉言)
喻注謂陽旦乃桂枝湯中加黃芩,此無據之說,恐不足信。又謂古法失傳,既失傳矣,何從而知之?或問:陽旦、陰旦之說,林北海先生亦言喻說甚佳,子乃不從,何也?答曰:聖人曾言之矣,不徵不信,不信故不從。
白話文:
[問難]
關於傷寒病人,如果體內寒氣很深重,那麼發熱的程度也會很嚴重。熱會迫使血液加速運行,因而導致流鼻血。流鼻血如果能減輕病情,那也只是稍微緩解了煩躁和昏迷的症狀,並沒有解除體內深重的寒氣。所以必須再次使用麻黃湯,把沒有完全清除的寒邪發散出來,一方面徹底清除邪氣,另一方面避免再次流鼻血。這是治療這種情況的固定方法。
張仲景又另外說明了兩種情況,其中一種是這樣說的:「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身體不出汗,如果自己流鼻血了,病情就會好轉。」這種情況就不需要使用麻黃湯。
之所以說「身體不出汗」,一定是之前用了麻黃湯但沒有出汗,然而麻黃湯的藥力足以推動體內的氣血運行,才會導致流鼻血。因為這個人沒有出現煩躁和昏迷的症狀,所以流一次鼻血,邪氣就從體外解除了。何必再用麻黃湯呢?
另一種情況是這樣說的:「傷寒脈象浮緊,沒有發汗,因此導致流鼻血的,就要用麻黃湯治療。」這是因為完全沒有發汗,才導致流鼻血,這次流鼻血無法徹底清除邪氣,仍然要用麻黃湯發汗,才能徹底清除邪氣。
綜合這兩條條文來理解用藥的方法,就沒有任何疑惑了。(喻嘉言的解釋)
有人問: 病人的症狀看起來像是陽旦證,按照治療方法來治療反而加重了病情,出現了手腳冰冷、咽喉乾燥、小腿拘攣僵硬並且胡言亂語。醫生說:到了半夜手腳就會溫熱,兩腳就能伸直。後來果真像醫生說的那樣,請問醫生是如何知道的?
醫生回答說: 病人的寸口脈是浮而大的,浮脈代表有風邪,大脈代表身體虛弱。風邪會產生輕微的發熱,虛弱會導致小腿拘攣。這個病看起來像桂枝證,因為加了附子在其中,加桂枝會使汗出,附子是溫暖經脈的,亡了陽氣。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這是陽明內結的表現,胡言亂語、心煩意亂,就讓他再喝甘草乾薑湯,到了半夜陽氣恢復,兩腳自然就溫熱了,小腿還稍微有些拘攣;再給他服用芍藥甘草湯,小腿就能伸直了。用少量承氣湯輕微地疏通腸道,胡言亂語的症狀也就停止了,因此判斷病是可以治好的。
有人問: 症狀像陽旦證,有註解說是桂枝湯的別名;有註解說是「陽」是像風邪,「旦」是早晨,意思是說像中風剛開始發作,因為不僅僅是中風,所以要詳細說明它的意義。一個是強調藥物,一個是強調症狀,不知道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是正確的?
醫生回答說: 如果強調藥物,已經叫桂枝湯了,為什麼又叫陽旦呢?難道一百一十三個藥方,每個方都有別名嗎?如果強調症狀,又說像中風,又說不僅僅是中風,那到底是什麼病呢?而且把「旦」解釋為早晨,也是牽強附會,不合道理。
這兩種說法在這麼重要的問題上都含糊不清,後學者怎麼能不迷茫呢?張仲景的圓機活法,妙就妙在陽旦湯和陰旦湯。陽旦指的是天氣晴朗溫暖,或者春夏季節溫熱的氣候;陰旦指的是風雨陰暗,或者秋冬季節涼寒的氣候。只有一個桂枝湯,遇到溫熱時令,就加上黃芩,稱為陽旦湯;遇到涼寒時令,就加上桂枝,稱為陰旦湯。後世沒有傳承下來,紛紛認為桂枝湯不適合在春夏使用,都是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理。
就像這個病人,既然症狀像陽旦證,又說按法治療,就是按照桂枝湯加黃芩的方法來治療。所以病人吃了藥後就出現手腳冰冷,很明顯是錯在黃芩助長了體內的陰寒。如果單獨服用桂枝湯,怎麼會這樣呢?所以張仲景就立即使用陰旦湯的方法,來糾正這個錯誤。你看「加桂令汗出」這句話,不是很明顯嗎?陰旦湯還不夠,就再加上附子溫暖經脈,即使咽喉乾燥,陽明內結,胡言亂語,也不在意,還讓他再喝甘草乾薑湯,等半夜陽氣恢復,腳部溫熱後,果然如他所說。
這難道不是事先有所試驗嗎?只是因為黃芩入口就出現手腳冰冷,不久後,就用桂枝、附子、乾薑來補救,知道手腳冰冷不會太久,所以才判斷說半夜手腳就會溫暖。況且咽喉乾燥,胡言亂語,熱證與寒證交錯,可以知道不是體內重陰寒冷,所以等到腳部溫暖,就以調和陰陽為主,這是多麼謹慎啊!(喻嘉言的解釋)
喻嘉言的註解說陽旦湯是桂枝湯中加黃芩,這種說法沒有根據,恐怕不足以令人信服。又說古法失傳,既然失傳了,又怎麼知道的呢?
有人問: 關於陽旦、陰旦的說法,林北海先生也說喻嘉言的說法很好,你為什麼不認同呢?
醫生回答說: 聖人說過:「沒有證據就不能相信。」因為沒有證據,所以我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