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39)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39)

1. 問難

於中復有最難用法一證,如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謂風多寒少也:風多則麻黃湯為不可用,寒少則桂枝湯又不能去寒,加以脈見微弱,其人胃中復無津液,是汗之固萬萬不可,欲不汗,其微寒終不外散,雖有桂枝二麻黃一之法,施於此證,尚不中窾。何者?桂枝二麻黃一,但可治熱多寒少,而不可治脈微弱故耳。

於是更改麻黃一為越婢一,示微發於不發之中。越婢者,不過麻黃、石膏二物,形容其發散之柔緩,較女婢尤為過之,正可勝微寒之任耳。所以然者,以石膏能解陽明之熱,熱解則津液復生,而不名無陽,此天然妙合之法,仲景之精義也。(喻嘉言)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或問:汗液,陰也,誤發而何以亡陽?方中所用諸藥,俱陽品也,又何以能益陰生液?答曰:汗液雖為陰,然實由陽化,故汗出而陽微。諸藥雖為陽,然生陽即所以安陰,陽氣聚則陰斂生津,陽氣散則陰擾耗津,陰陽相濟者吉,相悖者凶。○問:龍、蠣治水邪之品,何以復能治火邪?答曰:水邪侵擾於心下,用其澀以成淡滲之功,火邪擾亂於心中,用其澀以奏收攝之效。

蓋心陽被火邪迫而出亡,患在發越,不用芍藥之酸,恐其不足以扶陽,易以龍、蠣之澀,喜其足以收陽,陽不發越於軀外作汗,則復收於心內生液矣。心液既足,神復安矣。(魏荔彤)

此與少陰汗出之亡陽迥別。蓋少陰之亡陽,乃亡其陰中之陽,故用四逆輩,回其陽於腎中。此乃以火逼汗,亡其陽中之陽,故用安神之品,鎮其陽於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徐靈胎)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問:既寒去欲解,不用藥可矣。必用小青龍何也?答: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此水寒相搏,而傷其肺也。傷寒故發熱,水停心下故不渴,內水與外寒相得益彰矣。今服湯已,而渴,明是表藥之甘溫,克勝其外襲之寒,所以知證為欲解也。然尚未解者,外寒為內水所持,開解最難,故必更用小青龍以逐之,令其寒從外出,水從下出,斯一舉而開解無餘耳。不然,縱外寒漸散,其水氣之射肺中者,無由得出,異日能不為喘喝乎?(喻嘉言)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問:衄家不可發汗,衄而已解,不用麻黃可也,何復用耶?答:衄家不可發汗者,乃不病之人,平素慣衄,及病傷寒,則不可發汗,所謂奪血者無汗。若強發其汗,徒動其血,如下厥上竭之類也。

白話文:

[問難]

有一種情況用藥最為棘手,比如太陽病,發熱怕冷,發熱多而怕冷少,說明風邪多而寒邪少。風邪多就不適合用麻黃湯,寒邪少用桂枝湯又不能驅寒。再加上脈象微弱,病人胃中又沒有津液,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發汗。如果不用發汗的方法,微弱的寒邪又始終無法散去。即使使用桂枝二麻黃一的方法,對於這種情況也不對症。為什麼呢?因為桂枝二麻黃一只能治療發熱多怕冷少的情況,而不能治療脈象微弱。

所以要將麻黃湯的用量改為越婢湯的用量,使其在不發汗中微微發散。越婢湯不過是麻黃、石膏兩味藥,形容它的發散作用柔和緩慢,比女婢還要柔和,正好能勝任驅散微弱寒邪的任務。之所以這樣用,是因為石膏能解除陽明經的熱,熱邪解除後津液就能恢復,而且也不會讓人覺得沒有陽氣。這是天然巧妙配合的方法,也是張仲景醫學的精髓。(喻嘉言)

傷寒,脈象浮,醫生用火攻的方法逼迫發汗,導致陽氣耗損,必然會出現驚狂、坐立不安的情況。這時應當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來治療。

有人問:汗液屬陰,誤發汗為什麼會導致陽氣耗損呢?方中所用的藥物都是屬陽的,為什麼又能滋陰生津呢?回答說:汗液雖然屬陰,但實際上是由陽氣化生的,所以出汗後陽氣會虛弱。這些藥物雖然屬陽,但是生發陽氣的目的也是為了安養陰液,陽氣聚合陰液就會斂藏並產生津液,陽氣發散陰液就會受到擾動而消耗津液。陰陽互相協調才會吉利,陰陽互相違逆就會凶險。又問:龍骨、牡蠣是治療水邪的藥物,為什麼又能治療火邪呢?回答說:水邪侵擾在心下,用它們的收澀作用來達到淡滲利水的效果;火邪擾亂在心中,用它們的收澀作用來達到收斂陽氣的效果。

這是因為心陽被火邪逼迫而耗損,問題在於陽氣外散,不用芍藥的酸味,是恐怕它不能扶助陽氣,改用龍骨、牡蠣的收澀之性,是看中它們能收斂陽氣。陽氣不從體表發散成汗,就會回歸到心內生出津液。心液充足了,神志自然也就安定了。(魏荔彤)

這種情況和少陰病出汗導致陽氣耗損的情況截然不同。少陰病的陽氣耗損是喪失了陰中的陽,所以要用四逆湯等藥來將陽氣回歸到腎中。這種情況是用火攻的方法逼迫發汗,耗損的是陽中的陽,所以要用安神的藥物,鎮住心中的陽氣。這兩種情況各有道理,不能混淆。(徐靈胎)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氣喘,發熱不口渴。服藥後開始口渴,說明寒邪將要解除,這是好轉的跡象,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有人問:既然寒邪將要解除,不用藥也可以了,為什麼還要用小青龍湯呢?回答說:傷寒導致心下有水氣,咳嗽氣喘,這是水寒相搏,損傷了肺。傷寒所以發熱,水停留在心下所以不口渴,內水和外寒相互作用更加明顯。現在服藥後開始口渴,說明表藥的甘溫性質戰勝了外來的寒邪,所以知道病情將要好轉。但是還沒有完全好轉,是因為外寒被內水牽制,很難解除,所以必須要用小青龍湯來驅逐它,讓寒邪從體表發散出去,讓水邪從下排出,這樣就能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不然的話,即使外寒慢慢消散,那些停留在肺中的水邪也沒辦法排出,將來難道不會引起喘息咳嗽嗎?(喻嘉言)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沒有汗,發熱,身體疼痛,八九天都沒有好轉,表證仍然存在,這時應該要發汗。服藥後稍微有所緩解,病人開始煩躁、眼睛發黑,嚴重者會流鼻血,流鼻血後就會好轉,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太盛的原因。要用麻黃湯來治療。

有人問:流鼻血的人不應該發汗,現在流鼻血已經好轉了,不用麻黃湯也可以了,為什麼還要用呢?回答說:流鼻血的人不應該發汗,是指那些平時習慣性流鼻血的人,如果得了傷寒,就不能發汗,因為所謂“奪血者無汗”。如果強行發汗,只會導致出血,就像下部虛寒而上部熱的症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