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38)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38)

1. 問難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問:相傳仲景全方止得一百一十二道,因有新加一湯,故名為一百一十三方,其說然歟?答曰:此後人之囈語也。仲景意中,明明桂枝湯不欲與人參並用,以桂枝能解肌表之邪、人參反固肌表之邪故也。然在誤汗誤下以後,表裡差錯,正氣虛微,餘邪不解,則有不得不用之證。

如上篇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用桂枝理中湯,乃革去理中之名,但曰桂枝人參湯者,即此意也。人參尚主半表,故曰新加。理中則全不主表,故革其名。凡此皆仲景精微之蘊也。然桂枝人參湯中去芍藥者,以誤下而邪入於陰,芍藥主陰,不能散陽邪也。

桂枝新加湯中倍芍藥者,以誤汗而陽虛邪湊,恐陽孤無偶,用芍藥以和之,俾不至散亂也。故用法必識立法之意,斯用之各當矣。(喻嘉言)

此條喻注,謂在表寒邪未盡,何其謬乎?桂枝人參之固表,芍藥之酸收,無一為治表之品,仲師不若是之戇也。或謂喻意以為三者皆治其里,而表自解;然究未明此證系營血自生之寒,凝聚為害,故為含糊影響之說而已。苟明乎薑、桂、芍藥之用,為陽藥入營陰,而以人參大力者負之而趨,則不必支離其語,而大白矣。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今痛則陰凝而不通也。

在表為浮,在裡為沉,今沉而不浮,則非在表之邪未盡也。陽為數為浮,陰為遲為沉,今陽凝則沉遲兼見,是必不可以表言也。不明此證身疼痛、脈沉遲之義而遵用仲師之方猶可也,苟信喻注在表寒邪未盡之言,而復發其汗,則誤人多矣。(魏荔彤)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問:發汗後,桂枝既不可行,麻黃可行耶?無大熱,石膏可行耶?義不可知也。答:治傷寒先分營衛受邪,桂枝、麻黃二湯,一彼一此,劃然中分,果真為麻黃湯證,斷無混用桂枝之理。故發汗以後,得汗而熱少除,但喘尚未除者,更與麻杏石甘湯治之則愈。

此中頗有奧義,蓋太陽之邪雖從汗解,其熱邪襲入肺中者,無由得解,所以熱雖少止,喘仍不止,故用麻黃髮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即以治足太陽膀胱經藥,通治手太陰肺經,為天造地設之良法也。倘更誤行桂枝,能不壅塞肺氣,而吐癰膿乎?(喻嘉言)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問: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方中桂枝、麻黃、石膏、生薑,能不發汗耶?答:太陽病,風傷衛則用桂枝湯解肌,寒傷營則用麻黃湯發汗,風寒兩傷營衛,而加煩躁,則用大青龍湯峻發其汗,此定法也。

白話文:

[問難]

發汗之後,身體疼痛,脈象沉而遲緩的,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

有人問:相傳張仲景的全部處方只有一百一十二個,因為有一個新加的處方,所以才被稱為一百一十三個處方,這種說法正確嗎?回答說:這是後人胡言亂語。張仲景的意思很明確,桂枝湯不應該和人參一起使用,因為桂枝可以解除肌表的邪氣,而人參反而會固住肌表的邪氣。但是在錯誤地發汗或瀉下後,造成表裡不協調,正氣虛弱,殘餘的邪氣沒有解除,就有了不得不使用人參的證候。

例如之前提到的太陽病,外在的證狀還沒解除,卻多次瀉下,於是協熱而導致腹瀉,心下痞悶堅硬,表裡之邪都沒有解決,就用桂枝理中湯來治療,而去掉理中的名稱,只稱桂枝人參湯,就是這個意思。人參主要作用於半表,所以稱為新加。理中湯則完全不主治表證,所以去掉這個名稱。這些都是仲景醫術精微之處。然而桂枝人參湯中去掉芍藥的原因,是因為誤用瀉法導致邪氣進入陰分,而芍藥主要作用於陰分,不能疏散陽邪。

桂枝新加湯中加倍芍藥的原因,是因為誤用發汗法導致陽氣虛弱邪氣侵入,擔心陽氣孤立無助,所以用芍藥來調和,使陽氣不至於散亂。因此,使用藥方必須了解立法者的用意,這樣使用起來才能恰當。(喻嘉言的解釋)

喻嘉言的解釋認為是在表寒邪還沒完全解除,這實在是太荒謬了。桂枝人參的固表作用,芍藥的酸收作用,沒有一樣是治療表證的藥物,仲景老師不會這麼糊塗的。或者有人認為喻嘉言的意思是說這三種藥都治療裡面的病,表證自然就會解除;然而終究沒有明白此證是營血自己產生的寒氣,凝聚成害,所以這種說法含糊不清,影響視聽。如果明白薑、桂、芍藥的作用,是將陽藥引入營陰,然後用人參強大的藥力引導它們向前,就不必說得這麼支離破碎,就可以徹底明白了。如果氣血通暢就不會疼痛,疼痛就是因為氣血不通,現在的疼痛是因為陰氣凝聚而不通暢。

病在表會表現為脈浮,在裡則表現為脈沉,現在脈象沉而不浮,就不是表邪沒有解除了。陽氣旺盛時脈象會數而浮,陰氣旺盛時脈象會遲而沉,現在陽氣凝滯,脈象就表現為沉遲,這一定不能用表證來解釋。不了解此證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含義,而只是遵照仲景老師的藥方使用還可以,如果相信喻嘉言的解釋,認為是表寒沒有解除,而再次使用發汗的方法,那就誤人太多了。(魏荔彤的解釋)

發汗之後,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如果發汗後出現喘,但沒有明顯發熱的,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

有人問:發汗後,桂枝既然不能使用,麻黃就可以使用嗎?沒有明顯發熱,石膏就可以使用嗎?這其中的道理實在難以理解。回答說:治療傷寒要先分清楚邪氣侵犯的是營分還是衛分,桂枝湯和麻黃湯,一個主治衛分,一個主治營分,兩者界限分明,如果確實是麻黃湯證,絕對不會和桂枝湯混用。所以發汗之後,出了汗,熱稍微退了,但喘還沒有解除的,再使用麻杏石甘湯來治療就可以痊癒。

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太陽的邪氣雖然可以通過發汗解除,但侵入肺部的熱邪,卻無法通過發汗解除,所以熱雖然稍微退了,喘卻沒有停止,所以用麻黃來發散肺部的邪氣,用杏仁來降肺氣,用甘草來緩解肺部的急迫,用石膏來清除肺部的熱邪,這原本是用於治療足太陽膀胱經的藥物,卻可以通治手太陰肺經,這是天造地設的良方。如果再錯誤地使用桂枝湯,難道不會阻塞肺氣,導致肺部出現膿腫嗎?(喻嘉言的解釋)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象微弱的,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不可以發汗,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

有人問:脈象微弱,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但是方劑中的桂枝、麻黃、石膏、生薑,難道不會發汗嗎?回答說:太陽病,如果是風邪侵犯衛分,就用桂枝湯來解肌;如果是寒邪侵犯營分,就用麻黃湯來發汗;如果是風寒兩邪同時侵犯營衛,而且伴有煩躁,就用大青龍湯來峻猛地發汗,這是固定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