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醫學溯源 (15)

1. 陰陽

○或問冬至一陽生,當漸向和暖,何為臘月大寒,冰雪反盛?夏至一陰生,當漸向清涼,何為三伏溽暑,酷熱反熾?亦有說乎?曰:此將來者進,成功者退,隱微之際,未易明也,蓋陽伏於下,逼陰於上,井水蒸而堅冰至也;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井水寒而雷電合也。今人病面紅、口渴、煩躁、喘咳者,誰不曰火盛之極也?抑孰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不知其凡幾矣。(《趙氏醫貫》)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為氣,地之陰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天之陽,日也,常明不息,陽有餘也,月盈則虧,陰不足也。人之陰血應月。故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故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古人之善於攝養也。

男子八八而精絕,女子七七而經斷。人身之陰,只供三十年之用。以此難成易虧之陰,情欲無涯,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其為不足也,明矣。養陰之說,豈可不先講乎?(朱丹溪)

先天無形之陰陽,則陽曰元陽,陰曰元陰。元陽者,即無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機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氣。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氣者,即化生精氣之元神也。○夫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熱為寒。

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水虧者,陰虛也,只宜大補真陰,不可再伐陽氣;火虛者,陽虛也,只宜大補元陽,不可再傷陰氣。蓋陽已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陰已不足而再傷其陽,陽亦亡矣。夫治虛治實,本自不同。

實者,陰陽俱有餘,但去所餘則得其平;虛者,陰陽俱不足,再去所有,則兩者俱敗。其能生乎?故治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氣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制,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

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則柔得其主,沉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若陽有餘,而更施陽治,則陽愈熾,而陰愈消;陽不足,而更用陰方,則陰愈盛,而陽斯滅矣。○陽遇陽,則為焦枯;陰遇陰,則為寂滅。

○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引火歸原,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張景岳)

夫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是以百年有常。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不能脫也;陰欲下脫,陽上吸之,不能脫也。但治分新久,藥貴引用。新病者,陰陽相乖,補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陰陽漸入,扶元養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脫者,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而夜服,從陰以引其陽;下脫者,用七分陰藥,三分陽藥而晝服,從陽以引其陰。(《寓意草》)

白話文:

陰陽

冬至陽氣初生,理應逐漸回暖,為何臘月大寒時節,冰雪反而更加盛行?夏至陰氣初生,理應漸漸轉涼,為何三伏天酷暑難耐,炎熱反而更加熾盛?這可以用「將要來臨的進展,已經成功的則退卻」來解釋,這是事物發展的隱微之際,不易明瞭。這是因為陽氣潛伏於下,逼迫陰氣在上,所以井水蒸發而堅冰形成;陰氣盛於下,逼迫陽氣在上,所以井水冰冷而雷電交加。現在有些人患病,出現面紅、口渴、煩躁、喘咳等症狀,大家都說是火盛到了極點,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腎中陰寒所逼迫造成的。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反而導致病人死亡的,不知有多少了。

人依靠天地之氣而生:天的陽氣為氣,地的陰氣為血。所以氣通常有餘,血通常不足。天的陽氣,如同太陽,光明永不停息,陽氣有餘;月亮盈虧循環,陰氣不足。人的陰血隨著月亮盈虧而變化。所以男子十六歲精氣通達,女子十四歲月經初潮。有了形體之後,還需要依靠乳哺、水穀來滋養,陰氣才逐漸形成,才能與陽氣相配。所以必須等到三十或二十歲之後才能結婚,可見古人善於攝養。

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精氣衰竭,女子七七(四十九)歲經期停止。人體的陰氣,只能供給三十年的使用。以此看來,陰氣容易虧損難以充盈,而情慾無邊,怎麼能夠滿足呢?陰氣不足,是很明顯的。養陰的道理,怎麼能不首先講解呢?

先天無形的陰陽,陽氣稱為元陽,陰氣稱為元陰。元陽,就是無形的火,用於生長和化育,是神機所在,性命繫於元陽,所以也稱為元氣。元陰,就是無形的精氣,用於生長和維持,是天癸所在,強弱繫於元陰,所以也稱為元精。元精元氣,就是化生精氣的元神。精是陰,是人的水;氣是陽,是人的火。水火調和,則成為精氣;水火失衡,則出現寒熱之症。

所以水中不能沒有火,沒有火則陰盛而寒病產生;火中不能沒有水,沒有水則陽盛而熱病產生。水虧損了,是陰虛,只宜大補真陰,不可再損傷陽氣;火虧損了,是陽虛,只宜大補元陽,不可再損傷陰氣。因為陽氣已經不足,再損傷陰氣,陰氣也將耗盡;陰氣已經不足,再損傷陽氣,陽氣也將衰竭。治療虛實,方法本來就不同。

實證,陰陽都過盛,只要去除過盛的部分就能恢復平衡;虛證,陰陽都不足,如果再去除一部分,則陰陽都會衰竭。這樣還能活嗎?所以治療虛證的關鍵:凡是陰虛而多熱的,最忌諱辛燥之品,怕助長陽邪;尤其忌諱苦寒,怕損傷生機。只喜歡甘甜滋潤之品,補益陰氣以配合陽氣,則剛柔相濟,虛火自然下降,陽氣歸於陰氣。凡是陽虛而多寒的,最忌諱寒涼潤澤之品,怕助長陰邪;尤其忌諱辛散之品,怕損傷陰氣。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益陽氣以配合陰氣,則柔順得到主導,寒邪自然收斂,陰氣順從陽氣。陽邪入侵,禍害必歸於陰,五臟受損,最終必傷及腎臟。如果陽氣過盛,而再用溫陽的方法治療,則陽氣更加熾盛,陰氣更加衰竭;如果陽氣不足,而再用寒涼的方子,則陰氣更加旺盛,陽氣更加衰弱。陽氣遇上陽氣,則會焦枯;陰氣遇上陰氣,則會寂滅。

從血液中求汗,從精氣中生氣,都是從陽引陰;使火歸於本位,使氣歸於腎,都是從陰引陽。

人體的陰陽,相互依存,不相分離,因此才能活到一百歲。所以陽氣想要上脫,陰氣向下吸住它,就不能脫離;陰氣想要下脫,陽氣向上吸住它,就不能脫離。但是治療要區分新舊,用藥要重視寒熱配伍。新病,陰陽相乖,治療要偏補偏救,宜用偏方;久病,陰陽漸入,扶助元氣,養護正氣,宜用平和之法。配伍的方法:上脫者,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晚上服用,從陰引陽;下脫者,用七分陰藥,三分陽藥,白天服用,從陽引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