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16)
卷一·醫學溯源 (16)
1. 水火
經義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素問》)
燥萬物者,莫熯乎火: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易經》)
哲言
陽燧在掌,而太陽火;方諸運握,而太陰水。抱薪救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
天之陽火二:太陽真火也,星精飛火也。天之陰火二:龍火也,雷火也。地之陽火三:鑽木之火也,擊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陰火二:石油之火也,水中之火也。人之陽火一,丙丁君火也。人之陰火二:命門相火也,三昧之火也。合而言之,陽火六,陰火亦六,共十二焉。
諸陽火遇草而爇,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折,諸陰火不焚草木,而流灼金石,得濕愈焰,遇水益熾,以水折之,則光焰詣天,物窮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撲之,則灼性自消,光焰自滅。(李時珍)
陰陽合一之妙,於氣水而見之矣。夫氣者,陽也,氣主升;水者,陰也,水主降。然水中藏氣,水即氣也;氣中藏水,氣即水也。升降雖分陰陽,氣水實為同類。何也?請以釜觀,夫水在釜中,下加薪炊則水乾,非水乾也,水化氣而去也。上加蓋覆則水生,非水生也,氣化水而流也。
故無水則氣從何來?無氣則水從何至?水氣一體於斯見矣。人之精氣亦猶是也。(《類經》)
天地定位而水位乎中,天地通氣而水氣蒸達。土潤膏滋,云興雨降,而百物生化。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在上為痰,伏皮為血,在下為精,從毛竅出為汗,從腹腸出為瀉,從瘡口出為水。痰盡死,精竭死,汗枯死,瀉極死,水從瘡口出不止、干即死。(褚澄)
或問天一生水,有可驗乎?曰:觀諸人身可驗矣。貪心動則津生,哀心動則淚生,愧心動則汗生,欲心動則精生。方人心寂然不動時則太極也。此心之動,則太極動而生陽。所以心動則水生,即可以為天一生水之證矣。(朱子)
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養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妄動也。醫者立教,曰恬澹虛無,精神內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妄動也。(朱丹溪)
火不妄動,動出於心。靜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醫學入門》)
造化之機,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則易交也。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分而離,則死矣。消渴證不交,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水偏盛也。乾始坤成,至其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太旱物不生,火偏盛也;太澇亦不生,水偏盛也。
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然脾胃能化物與否,實由於水火二氣,非脾胃之能也。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何柏齋)
白話文:
[水火]
經義
君火的作用是使事物明亮,相火的作用是維持事物的位置。水的精華是意志,火的精華是精神。強盛的火會消耗氣,而氣又能滋養微弱的火。強盛的火會使氣散失,微弱的火則能產生氣。(出自《素問》)
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強烈的;使萬物潤澤的,沒有比水更強烈的。(出自《易經》)
哲言
用陽燧鏡對準太陽,就能產生太陽的火;用方諸鏡對準月亮,就能產生月亮的陰水。抱著木柴去救火,乾燥的木柴會先被點燃;在平地上倒水,潮濕的地方會先被浸濕。
天上的陽火有兩種:一種是太陽的真火,一種是星辰散發的飛火。天上的陰火有兩種:一種是龍捲風的火,一種是雷電的火。地上的陽火有三種:一種是鑽木取火產生的火,一種是敲擊石頭產生的火,一種是撞擊金屬產生的火。地上的陰火有兩種:一種是石油的火,一種是水中蘊含的火。人身上的陽火有一種,指的是丙火和丁火,是君主之火。人身上的陰火有兩種:一種是命門的相火,一種是三昧真火。總而言之,陽火有六種,陰火也有六種,總共十二種。
所有的陽火遇到草就會燃燒,遇到木頭就會猛烈燃燒,可以用濕氣抑制它,可以用水來熄滅它。所有的陰火不會焚燒草木,而是流動灼燒金石,遇到濕氣反而會更旺盛,遇到水反而會更加熾熱。用水去熄滅它,光芒火焰會直衝雲霄,直到事物燃盡才會停止;用火去驅逐它,用灰土去撲滅它,它的灼燒性質就會自行消失,光芒火焰也會自行熄滅。(李時珍所說)
陰陽融合的奧妙,可以從氣和水的變化中看到。氣是陽性的,氣的特性是上升;水是陰性的,水的特性是下降。然而,水中蘊含著氣,水就是氣的表現;氣中也蘊含著水,氣也是水的表現。上升和下降雖然區分了陰陽,氣和水實際上是同類。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用鍋來觀察,水在鍋中,在鍋下用柴火燒,水會乾涸,其實不是水乾涸了,而是水變成了氣而散發出去。在鍋上蓋上蓋子,水又會產生,其實不是水產生了,而是氣變成了水而流下來。
所以,沒有水,氣從何而來?沒有氣,水又從何而至?水和氣是一體的,這就體現出來了。人的精氣也是如此。(出自《類經》)
天地定位,水的位置在中間;天地之氣相通,水氣蒸騰上升。土壤濕潤肥沃,雲興雨降,萬物才能生長變化。人效法天地,身體中也有水存在,在上面是痰,在皮膚下是血,在下面是精,從毛孔出來是汗,從腹腸出來是瀉,從瘡口出來是水。痰耗盡人就會死,精竭盡人就會死,汗枯竭人就會死,瀉過度人也會死,水從瘡口流出不止,乾涸了也會死。(褚澄所說)
有人問「天一生水」的說法,有什麼可以驗證的嗎?回答說:觀察人的身體就可以驗證了。貪心產生就會有口水,悲傷就會有眼淚,慚愧就會有汗水,慾望產生就會有精液。當人的內心寂靜不動的時候,就如同太極一樣。當內心產生動念,太極就會動而產生陽氣。所以內心產生動念就會有水產生,這就可以作為「天一生水」的證明了。(朱熹所說)
儒家立教,主張正心、收心、養心,都是為了防止心中之火妄動。醫家立教,主張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也是為了遏制心中之火的妄動。(朱丹溪所說)
火不會無故妄動,它的發動是源自於內心。靜這個字,不就是指心中的水嗎?精神安靜下來,心火自然會下降;慾望斷絕,腎水自然會上升。(出自《醫學入門》)
造化的關鍵,就在於水和火兩種元素。應該保持它們的平衡,不宜偏頗;應該讓它們相互交融,不宜分離。火應該在下方,水應該在上方,這樣它們就容易交融。交融就是既濟的狀態,不交融就是未濟的狀態。分離就會導致死亡。消渴症是因為水火不交融,火過於旺盛;水氣病也是因為水火不交融,水過於旺盛。乾卦開始,坤卦完成,它們交合變化的作用,就在於水火二氣。太過乾旱萬物無法生長,是因為火過於旺盛;太過洪澇萬物也無法生長,是因為水過於旺盛。
人的臟腑以脾胃為中心,然而脾胃能否運化食物,實際上取決於水火二氣,並非脾胃本身的功能。火過盛,則脾胃會乾燥;水過盛,則脾胃會濕潤。這些都會導致脾胃無法運化食物,從而產生各種疾病。(何柏齋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