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2)

1. 傳誤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世本俱作宜大承氣湯,此傳寫之誤也。按大柴胡方中,有半夏、生薑之辛溫,滌飲散寒,故可以治陽中伏匿之陰邪。若大承氣純屬苦寒,徒伐中土之沖和,則痞結下利之變,殆所必至矣。(《傷寒纘論》)

此段諸注,隨文傅會。或疑可以下之者,原文也,後人贅以方,此論頗通。蓋六經篇中言可下而不出方者甚多,意在臨時施治者善體會耳。(《傷寒論義大全》)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也。○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

上二節,王叔和分類入可下之條,匯作一節,末有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句。今刪正之,分作兩節。(吳遵程)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陽動則汗出二字,當是發熱二字。陰動則發熱二字,當是汗出二字。陽加於陽,豈有汗出之理?《素問》曰:陽加於陰謂之汗。遵《經》移之。(《醫宗金鑑》)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為陰盛,則汗出。下微本大者為陽盛,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脈來頭小本大,當是脈來大去小。上微頭小者,當是上微小者為陰盛。下微本大者,當是下微小者為陽盛。始與上下文義相屬。當改之、補之。(《醫宗金鑑》)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按:諸濡亡血,當是諸濡衛虛。諸弱發熱,當是諸弱營虛。濡浮而無力,候陽虛也。豈有亡血之理?弱沉而無力,候陰虛也。豈止發熱而已!當改之。(《醫宗金鑑》)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按:水穀不化之化字,當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當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關?悉改之。(《醫宗金鑑》)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按:條末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句,此是論脾胃,不關營衛。故弱者衛氣微,當是陽氣微;遲者營中寒,當是脾中寒,上下文義始屬。營為血,豈有血寒發熱之理?衛為氣,氣微者皆不成文。今悉易之。當是陽氣微,脾中寒者心內飢,閱下條言胃氣有餘自知。當改之。(《醫宗金鑑》)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按:脈促當是脈浮,始與不結胸為欲解之文義相屬。脈浮當是脈促,始與論中結胸、胸滿同義。脈緊當是脈細數,脈細數當是脈緊,始同論中二經本脈。脈浮滑當是脈數滑,浮滑是論中白虎湯證之脈,數滑是論中下膿血之脈。均當改之。(《醫宗金鑑》)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是表虛,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薑;沉為在裡,遲為在臟,自當遠陰寒,故去芍藥;當存甘溫之品以和營,更兼人參以通血脈。里和而表自解矣。名曰新加者,見表未解無補中法。今因脈沉遲而始用之,與用四逆湯治身疼、脈沉之法同義。○坊本作加芍藥、生薑者誤。(柯韻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之。(以真武湯救之)。

末後舊本有大青龍湯主之六字。蓋既曰不可服,服之為逆,則安得又復有大青龍湯主之之文?傳寫之誤甚明。黃氏正之甚是。後人又因其更改致疑,並六字皆刪之,刪之則上篇二十五條無憑證據,故存朱以備考。(魏荔彤)

漢之文法,用藥諸方皆贅於條末,如大青龍湯證,既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以大青龍湯主之,皆此例也。(張兼善)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小青龍湯發之。

世本作大青龍湯發之,從《內編》改正。(張路玉)

小青龍湯,坊本俱作大青龍。余幼讀古本,實是小青龍。觀條中脈證,總非大青龍病,宜世人有傷風見寒之說。近並得友人張路玉一訂其訛,喜其先得我心也。(程郊倩)

按:此條必有錯誤。脈浮緩,邪輕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輕時,病未入陰。又別無少陰等證,此病之最輕者,何必用青龍峻劑?此必另有主方,而誤以青龍當之也。(徐靈胎)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按:里有寒之寒字,當是熱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也。宜改之。(《醫宗金鑑》)

此條明有誤字,寒字乃熱字明矣。以脈較之,浮為表熱,滑為裡熱,若以滑為裡寒,則白虎安敢投之!豈有裡寒而用白虎耶?(方咫園)

《經》文寒字,當作邪字解,亦熱也。其說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矣。(王三陽)

《論》曰:傷寒脈浮滑,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久久不知其說,夫表有熱,而遽用白虎,已屬驟急,猶曰可也;里既有寒,而亦曰白虎,則斷無是理矣。夫裡寒外熱,則外熱為假熱,裡寒為真寒,乃內寒外熱,水極似火,陰盛格陽證也。四逆、理中,尚慮不及,其何可以白虎為耶?因遍考諸解,皆不畫一,不是順文敷演,即是附會支吾。即喻子嘉言以寒為推原之辭,於理則通,於解則強。

後爰會悟厥深熱亦深、熱甚兼寒化之旨,始有旁通。表裡二字,傳寫參錯無疑。(《醫補》)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但以法救之五字,當是若小便不利利五字,方與上文小便數及下文渴者之義相屬。此條病勢不急救之之文,殊覺無謂。昔王三陽亦云此處五苓散難用,不然,《經》文渴者之下當有缺文,當改之。(《醫宗金鑑》)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脈細當是脈沉細。觀本條下文脈沉亦在裡也之亦字自知。脈雖沉緊之緊字,當是細字。本條上文並無緊字,如何說脈雖沉緊,雖字何所謂耶?必是傳寫之誤。(《醫宗金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