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18)
卷一·醫學溯源 (18)
1. 水火
故曰五臟之真,惟腎為根。譬之鰲山走馬燈,拜者,舞者,飛者,走者,無一不具,其間惟是一點火耳。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舞飛走之軀殼,未嘗不存也。○世人皆曰降火,而予獨以地黃滋養水中之火;世人皆曰滅火,而予獨以桂附溫補天真之火。(《趙氏醫貫》)
趙氏云:世之養生者,宜加意於補火。而比類於鰲山之燈,火熄則不動,火旺則動速。獨不思火不宜動,動則病矣。速則易終而易壞,火太旺則一炬成燼矣。故養生家,務靜不務動。今云火旺動速,是妄開後世偏於補火過端。夫陰陽之道,不可偏廢,陰旺則陽虧,陽旺則陰竭。二者一有偏勝,則病矣。(《證因脈治》)
人身水火,有虛實二種。實火者,外來之邪火,與臟腑偏盛之火也;虛火者,陰氣衰少,而火覺有餘也。惟水亦然。若陰氣並未虧,而外來實火,及臟腑中之火自旺,亦必補陰以配之,將配到幾千百分,而後平耶?(《醫貫砭》)
木者,火之母也。木浮則火在上,而腎水寒,木沉則火在下,而腎水溫。○火在丹田之下者,是為少火。少火則生氣。離丹田而上者,是為壯火。壯火則食氣。食氣之火,是為邪火;生氣之火,是為真火。(周慎齋)
諸病不論虛實,未有不發熱者。然此熱非從外來,即我所仗生生之少火,有所激而成壯火,為壯熱也。壯火即由少火之變,少火非火,乃丹田生生真元之陽氣,一呼一吸,賴以有生。《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故此火也,氣也,為生身之至寶,是真陽之宗也。元氣之本也,化生之源也,生長之基也。
命門坎宮,是其宅也。蒸腐水穀,化生精華,得其平則安其位,萬象泰然。失其平則離其位,而為壯火,反為元氣之賊,浮游乎三焦,蒸爍乎臟腑,炮熾乎肌肉,而為病矣。不治此火,則何以去病?欲治此火,更何以得生?只有因其所因,而調之、安之、從之、撫之,則火不去,而安全無恙。病既退,而元氣無傷,則火仍為我用之寶矣。
若惡其熱,而欲直滅其火,非滅火也,是滅氣也。魚一刻無水即死,人一刻無氣即亡。氣可滅乎?但火空則發,若不大為填塞其空,焉可御其乘空炎上之勢?若欲火退而後補,孰知火熄陽亡,無受補之具矣。況有進濃雲驟雨之藥,益令龍雷妄熾,以速焚爍之害哉!(《馮氏錦囊》)
火之性不同,在心者位尊麗上,主宰一身謂之君火;在腎肝者,心感而動,代君行令,謂之相火。君火正治,相火反治。故虛火補之,實火瀉之,鬱火發之,浮火斂之。又曰:降有餘之火,在於破氣,降不足之火,在於滋陰。(《證治匯補》)
火有餘必病陰,責腎之虛,腎虛不能制火也。水有餘必病陽,責肺之虛,肺虛不能通調水道也。(程郊倩)
白話文:
水火
人體的根本在腎臟,就像鰲山上的走馬燈,燈上的拜、舞、飛、走的人物,都依靠燈芯裡的一點火。火旺則動作迅速,火弱則動作遲緩,火滅則靜止不動,但人物的形體依舊存在。世人都說要降火,但我卻用地黃滋養腎中之火;世人都說要滅火,但我卻用桂枝、附子溫補先天之火。
養生之道,應注重補益人體的火氣,就像鰲山燈,火滅則不動,火旺則動速。但火不宜過於活躍,過於活躍就會生病;動作太快,則容易衰竭損壞,火太旺則會燒成灰燼。因此養生要以靜為主,不要追求快速。認為火旺則動速,是錯誤地引導後世過度補火。陰陽之道,不可偏廢,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竭,任何一方過盛都會生病。
人體的水火,有虛實兩種。實火是外邪入侵或臟腑火氣過盛;虛火是陰氣不足,而感覺火氣過盛。水也一樣。如果陰氣未虧損,而有外來的實火或臟腑火氣旺盛,也必須滋補陰氣來平衡,要平衡到相當程度才能恢復正常。
木是火的根本,木氣上升則火氣上升,腎水則寒;木氣下降則火氣下降,腎水則溫。火在丹田以下為少火,少火能產生生機;火在丹田以上為壯火,壯火則消耗氣機。消耗氣機的火是邪火,產生生機的火是真火。
各種疾病,不論虛實,都會發熱。但這種熱不是外邪入侵,而是人體本身的少火被激發而變成壯火,形成壯熱。壯火是由少火轉變而來,少火並非真正的火,而是丹田先天真元之陽氣,呼吸依靠它而存在。《內經》說:呼吸不通,則生命終結。所以這少火,是氣,是維持生命的至寶,是真陽的根本,元氣的本源,化生的泉源,生長的基礎。
命門是它的住所。它蒸化水谷,化生精華,平和則安於其位,一切正常;失去平衡則離開其位,變成壯火,反而成為元氣的敵人,遊走於三焦,灼傷臟腑,燒灼肌肉,從而生病。不治療這種火,怎麼能治病?想要治療這種火,又該如何保全生命?只有順應它的變化,調節它,安撫它,順從它,那麼即使火氣不去,也能安然無恙。病退了,元氣未傷,火仍然是我們能利用的寶物。
如果厭惡它的熱,而直接滅火,那不是滅火,而是滅氣。魚離開水一刻便死,人離開氣一刻便亡。氣能滅嗎?火空則旺,如果不大量填補它的空虛,怎麼能控制它乘虛而上的趨勢?如果等火退了再補,不知火滅則陽氣消亡,沒有可以接受補益的基礎了。況且還有服用濃縮的寒涼藥物,更會使龍雷之氣妄動,加劇焚燒的危害。
火的性質不同,在心臟的火氣尊貴而高尚,主宰全身,稱為君火;在腎臟和肝臟的火氣,受心火影響而活動,代君火執行命令,稱為相火。君火要正治,相火要反治。所以虛火要補,實火要瀉,鬱火要疏通,浮火要收斂。降火的方法,火氣過盛則要破氣,火氣不足則要滋陰。
火氣過盛就會傷陰,責之於腎虛,腎虛不能制約火氣;水氣過盛就會傷陽,責之於肺虛,肺虛不能調節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