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醫學溯源 (14)

1. 陰陽

魂,陽也,肝主血而藏魂,陽入於陰也;魄,陰也,肺主氣而藏魄,陰附於陽也。凡人晝則魂出而用事,魄乃藏於肺;夜則魄出而用事,魂乃藏於肝。魂魄之出入,若參商然。問魂魄從何道出入?答曰:魂從目中入,目合則魂藏。多夢紛紜,肝不藏也。魄從鼻中出,鼻息定。則魄藏也。(《怡堂散記》)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安;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

陰陽盛衰,各在其時。《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

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得和平。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常宜損,陽常宜盈。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

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陰中之陰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數在上,陽中之陽也;數在下,陰中之陽也。遲在上,陽中之陰也;遲在下,陰中之陰也。

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陰之病,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於熱,熱則舒緩;陰生於寒,寒則拳急。寒邪中於下,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中藏經》)

世人但知氣血為陰陽,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能知水火為陰陽,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也。試觀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見在,而日月二曜照臨於天地間者,非真陰真陽乎?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具存,而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者,有無形之相火行陽二十五度,無形之腎水,行陰二十五度,而其根則原於先天之真也。一屬有形,俱為後天,而非真矣。

白話文:

陰陽

魂屬陽,肝主血而藏魂,陽氣融入陰氣之中;魄屬陰,肺主氣而藏魄,陰氣依附於陽氣之上。人白天魂魄外出活動,晚上則魂魄歸藏於肝肺。魂魄出入如同參商星宿一般遙遙相對。魂魄從何處出入?答案是:魂從眼中出入,眼睛閉合則魂歸於體內。夢多而雜亂,是肝臟無法藏魂的表現。魄從鼻孔出入,呼吸平穩,則魄歸於體內。(《怡堂散記》)

天為陽之根本,地為陰之歸屬。得陽氣則生,得陰氣則死。高熱屬陽,低寒屬陰。陽氣運行迅速,陰氣運行緩慢。陽氣輕盈,陰氣沉重。陰陽平衡,則天地調和,人體安康;陰陽失衡,則天地乖戾,人體虛弱。故天地得陽則炎熱,得陰則寒冷。陽氣始於子時之前,終於午時之後;陰氣始於午時之後,終於子時之前。

陰陽盛衰各有其時。《金匱要略》說:秋季開始養護陽氣,春季開始養護陰氣。火生於木,水生於金。水火相濟,上下循環。脈象有五種致死徵兆,氣機有五種生機。陰證脈象沉重,陽證脈象輕浮。陽證見陰脈則難以痊癒,陰證見陽脈則難以好轉。陽證多言,陰證沉默。多言者容易治療,沉默者難以康復。陽證早晨安靜,陰證夜晚安靜。陽虛則傍晚煩躁,陰虛則早晨不安。

陰氣下降而不上升,稱為斷絡;陽氣上升而不下降,稱為絕經。陰邪為濁邪,陽邪為清邪。火邪入侵下焦(坎宮),水邪入侵上焦(離宮)。陰陽相應,才能平和。陰氣不足,則以水母(腎水)滋補;陽氣不足,則以火精(心火)溫煦。陰氣常宜減少,陽氣常宜充盈。順從陰氣,多致衰亡;順從陽氣,多能長壽。人體寒熱往來,是陰陽相互抗衡的結果。

陽氣不足,則先寒後熱;陰氣不足,則先熱後寒。上焦盛則發熱,下焦盛則發寒。皮膚寒冷乾燥者,是陽氣不足;皮膚乾燥發熱者,是陰氣不足。皮膚寒冷且發冷者,是陰盛;皮膚發熱且發燙者,是陽盛。熱邪從下焦發起,是陰中之陽邪;熱邪從上焦發起,是陽中之陽邪;寒邪從上焦發起,是陽中之陰邪;寒邪從下焦發起,是陰中之陰邪。

寒邪而面頰發紅多言者,是陽中之陰邪;熱邪而面色青白多言者,是陰中之陽邪;寒邪而面色青白多言者,是陰中之陰邪。陰中之陰邪,一生九死;陽中之陽邪,九生一死。陰證難治,陽證易治。診脈時,脈數在上焦者,是陽中之陽;脈數在下焦者,是陰中之陽;脈遲在上焦者,是陽中之陰;脈遲在下焦者,是陰中之陰。

脈數在中焦者,是中焦有熱;脈遲在中焦者,是中焦有寒。寒證用溫熱方法治療,熱證用寒涼方法治療。順逆治法,應效仿天地之道,本於陰陽之理。陰證發病緩慢,消退也緩慢;陽證發病迅速,消退也迅速。陽氣生於溫熱,溫熱則舒緩;陰氣生於寒冷,寒冷則拘緊。寒邪入侵下焦,熱邪入侵上焦,飲食所致的邪氣則入侵中焦。(《中藏經》)

世人只知氣血是陰陽,卻不知水火才是陰陽的根本。即使知道水火是陰陽的根本,卻又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這就是陰陽學說未能闡明的原因。觀察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星,以及日月二曜照臨天地,這不就是真正的陰陽嗎?人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行,以及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的無形之相火(陽,25度),無形之腎水(陰,25度),其根本都源於先天之真。有形的只是後天之物,並非真正的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