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2)

1. 傳誤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世本俱作宜大承氣湯,此傳寫之誤也。按大柴胡方中,有半夏、生薑之辛溫,滌飲散寒,故可以治陽中伏匿之陰邪。若大承氣純屬苦寒,徒伐中土之沖和,則痞結下利之變,殆所必至矣。(《傷寒纘論》)

此段諸注,隨文傅會。或疑可以下之者,原文也,後人贅以方,此論頗通。蓋六經篇中言可下而不出方者甚多,意在臨時施治者善體會耳。(《傷寒論義大全》)

白話文:

脈象兩邊都呈弦狀且跳動緩慢的人,必定是心下部位有堅硬感。脈象強大但有緊張感的人,表現出的是陽性中有陰性的特徵。這種情況適合進行治療,應當使用大承氣湯。

這一段文字中的「世本俱作宜大承氣湯」,實際上是傳抄過程中的誤差。按照大柴胡湯的配方,含有半夏、生薑等辛溫成分,能夠清潔體內的水分、散寒,因此可以治療陽性中隱藏的陰性邪氣。然而,大承氣湯全為苦寒藥物,僅僅削減中焦的和諧之氣,那麼出現痞結和下利的變化,恐怕是必然的結果了。

《傷寒纘論》中的諸多註解,都是隨著原文推測和理解。有人懷疑「可以下之」這句,可能是原文的意思,後人加上了具體的治療方,這樣的討論非常合理。在《傷寒論》的篇章中,提到可以進行治療卻沒有明確列出方子的情況很多,其意在提醒臨牀醫生靈活應用,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和調整治療策略。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也。○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

上二節,王叔和分類入可下之條,匯作一節,末有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句。今刪正之,分作兩節。(吳遵程)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陽動則汗出二字,當是發熱二字。陰動則發熱二字,當是汗出二字。陽加於陽,豈有汗出之理?《素問》曰:陽加於陰謂之汗。遵《經》移之。(《醫宗金鑑》)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為陰盛,則汗出。下微本大者為陽盛,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白話文:

脈象兩邊都呈弦狀且跳動緩慢,這必然表示心下部位有堅硬的情況。脈象粗大且緊繃,這是陽氣中有陰寒的現象。

以上兩節,由王叔和分類歸入可進行瀉下的條目,合併為一節,結尾附有適合使用大承氣湯的句子。現將其刪除並修正,分為兩個節段。

陰陽之氣交錯碰撞稱為動,陽氣動時會出汗,陰氣動時會發熱。體感寒冷且怕冷,這表示三焦受損。若脈搏在關部出現頻繁,上下沒有起始和終止,像豆粒般顫動不息,稱為動。

根據《醫宗金鑑》:「陽動則汗出」這兩個字應該是「發熱」二字。「陰動則發熱」這兩個字應該是「出汗」二字。陽氣加在陽氣之上,怎麼可能出汗呢?《素問》提到:「陽氣加在陰氣上稱為出汗。」遵照經典轉換。

假設脈象來時微弱但遠去後變得粗大,因此稱為反常,表示病在內裡。脈象來時頭部細小但本部粗大,稱為覆蓋,表示病在外表。上部脈象微弱且頭部細小,表示陰氣過盛,會導致出汗。下部脈象微弱且本部粗大,表示陽氣過盛,可能是胃腸道功能失調,造成尿路不通。頭部沒有汗的人可以治療,有汗的人預示著病情危急。

按:脈來頭小本大,當是脈來大去小。上微頭小者,當是上微小者為陰盛。下微本大者,當是下微小者為陽盛。始與上下文義相屬。當改之、補之。(《醫宗金鑑》)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按:諸濡亡血,當是諸濡衛虛。諸弱發熱,當是諸弱營虛。濡浮而無力,候陽虛也。豈有亡血之理?弱沉而無力,候陰虛也。豈止發熱而已!當改之。(《醫宗金鑑》)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按:水穀不化之化字,當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當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關?悉改之。(《醫宗金鑑》)

白話文:

按:脈象若來時頭部細小,但根部粗大,這應該是指脈象由粗轉細的現象。上部脈象微弱,頭部細小,這可能是陰氣過盛的表現。下部脈象微弱,根部粗大,這可能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這些脈象的變化都符合了上下文的意義,應該進行修正或補充。

寸口脈若出現多種微弱的脈象,通常表示陽氣不足;脈象濡軟,可能代表血氣流失;脈象弱而有熱感,可能表示營養不足引發發熱;脈象緊縮,則表示寒冷的影響;脈象突然轉冷,可能導致厥逆的症狀,或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這是因為胃部缺乏食物的氣息,脾臟運作受阻,口部肌肉緊繃無法正常說話,並且會有震顫和發抖的現象。

按:脈象濡軟,應該理解為衛氣虛弱;脈象弱而有熱感,應該理解為營養虛弱。脈象濡軟且浮現,顯示陽氣虛弱;難道還有血氣流失的道理?脈象弱而深沈,顯示陰氣虛弱;難道只是發熱嗎?應該進行修正。

趺陽脈若沈澀,沈澀表示可能會出現嘔吐和反胃的現象,食物和飲料都不易消化;澀表示食物難以進入,這種情況被稱為「關格」。

按:「水穀不化」中的「化」字應該是「入」字;如果使用「化」字,那就表示食物能夠進入身體,怎麼會稱為「格」呢?「食不得入」應該是「小便困難」;如果有正常的排尿,那麼體內的水道已經暢通,怎麼會稱為「關」呢?所有這些都應該進行修正。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按:條末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句,此是論脾胃,不關營衛。故弱者衛氣微,當是陽氣微;遲者營中寒,當是脾中寒,上下文義始屬。營為血,豈有血寒發熱之理?衛為氣,氣微者皆不成文。今悉易之。當是陽氣微,脾中寒者心內飢,閱下條言胃氣有餘自知。當改之。(《醫宗金鑑》)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寸口脈象若顯得弱和遲,弱代表衛氣微弱,遲則表示營氣中存在寒意。營氣主血,血受寒則會導致發熱;衛氣主調理身體,衛氣微弱會使人感到心內飢餓,同時出現虛滿的症狀,即感覺肚子飽滿但無法進食。

注:「條末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句,此是論脾胃,不關營衛。」這段話指出,提到心內飢餓、虛滿且無法進食的情況,主要是在討論脾胃的問題,與營衛系統無關。因此,「弱者衛氣微」應該理解為陽氣微弱,「遲者營中寒」應當理解為脾中寒意,上下文脈開始變得合理。血怎麼可能會因寒冷而導致發熱呢?「氣微者」的表述似乎也存在一些語義不明確的地方。現在我們將其修改,理解為陽氣微弱,脾中寒意會導致心內飢餓,根據下一段的說明,可以得知這與胃的運作有關,應當進行更正。

太陽病,如果使用了下法治療,脈搏會變得促進(加速),若沒有形成胸腹結塊,這表明病情正在緩解。脈象浮現,則必定伴有結胸(腹中積聚)的症狀。脈象緊張,則表示咽喉疼痛。脈象呈弦狀,則兩側腹部會感到緊繃拘束。脈象細數,則頭痛症狀仍未消失。脈象沈緊,則可能出現嘔吐。脈象沈滑,則表示協同熱氣與腹瀉。脈象浮滑,則預示可能會出現下血(大便帶血)的情況。

按:脈促當是脈浮,始與不結胸為欲解之文義相屬。脈浮當是脈促,始與論中結胸、胸滿同義。脈緊當是脈細數,脈細數當是脈緊,始同論中二經本脈。脈浮滑當是脈數滑,浮滑是論中白虎湯證之脈,數滑是論中下膿血之脈。均當改之。(《醫宗金鑑》)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是表虛,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薑;沉為在裡,遲為在臟,自當遠陰寒,故去芍藥;當存甘溫之品以和營,更兼人參以通血脈。里和而表自解矣。名曰新加者,見表未解無補中法。今因脈沉遲而始用之,與用四逆湯治身疼、脈沉之法同義。○坊本作加芍藥、生薑者誤。(柯韻伯)

白話文:

按:脈搏急促應該是脈搏浮動,這與開始與不結胸症狀相關聯,想要解讀文義。脈搏浮動應當理解為脈搏急促,這與論述中的結胸、胸滿症狀具有相同的意義。脈搏緊張應當理解為脈搏細數,脈搏細數也應當理解為脈搏緊張,這與論述中兩經本脈相同。脈搏浮動滑利應當理解為脈搏數跳滑利,浮動滑利是論述中白虎湯的脈象,數跳滑利是論述中下膿血的脈象。所有這些都應當進行修正。(《醫宗金鑑》)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沈緩的人,應該使用去除芍藥、生薑的桂枝湯,並新增人參湯來治療。

發汗後身體疼痛表示體表虛弱,不能進一步使用辛散藥物,因此要去掉生薑;沈表示在內部,緩表示在臟器,自然要遠離陰寒,因此要去掉芍藥;應該保留甘溫的藥物以調和體內環境,並且加入人參以暢通血管。體內平衡後,體表自然會得到解救。被稱為「新添加」的,是因為看到表層未解開時,沒有補中法。現在由於脈搏沈緩而開始使用,與使用四逆湯治療身體疼痛、脈搏沈緩的方法有相同的意思。坊間版本寫作增加芍藥、生薑的誤解。(柯韻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主之。(以真武湯救之)。

末後舊本有大青龍湯主之六字。蓋既曰不可服,服之為逆,則安得又復有大青龍湯主之之文?傳寫之誤甚明。黃氏正之甚是。後人又因其更改致疑,並六字皆刪之,刪之則上篇二十五條無憑證據,故存朱以備考。(魏荔彤)

漢之文法,用藥諸方皆贅於條末,如大青龍湯證,既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以大青龍湯主之,皆此例也。(張兼善)

白話文:

太陽經的中風病,脈象浮緊,症狀有發熱、畏寒、身體疼痛,如果沒有出汗反而感到煩躁,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但如果脈象微弱,又有流汗、畏風的症狀,則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否則可能會導致四肢冰涼、肌肉抽搐的情況,這就是錯誤的使用方式。「大青龍湯」是另一個適合的治療選擇。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使用「真武湯」作為輔助治療。

最後一段原本的文字中出現了「大青龍湯主之」六個字。既然已經提到不適合服用,若服用了會造成反效果,那麼怎麼又能再說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呢?這是顯然的抄寫錯誤,黃氏的校正非常正確。後人因此產生疑惑,並將這六個字都刪除了。這樣一來,上一篇的第25條就失去了參考依據,所以保留硃批以供參考。

漢代的文法習慣在治療方法或藥物名稱後加上結語,例如對於「大青龍湯」的療效描述,已經提到不適合使用的情況下,卻再次提到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就是這樣的例子。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小青龍湯發之。

世本作大青龍湯發之,從《內編》改正。(張路玉)

小青龍湯,坊本俱作大青龍。余幼讀古本,實是小青龍。觀條中脈證,總非大青龍病,宜世人有傷風見寒之說。近並得友人張路玉一訂其訛,喜其先得我心也。(程郊倩)

按:此條必有錯誤。脈浮緩,邪輕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輕時,病未入陰。又別無少陰等證,此病之最輕者,何必用青龍峻劑?此必另有主方,而誤以青龍當之也。(徐靈胎)

白話文:

傷寒症狀中,脈搏表現為浮緩,表示體內邪氣較輕,容易消散;身體並無疼痛感,表明外邪已經退去;偶爾出現病情稍微減輕的狀況,則說明疾病還未深入陰性病態。除此之外,並無少陰等相關症狀,這顯示出病況非常輕微。因此,使用強力的青龍湯進行治療顯得過度了。可能原本應使用的藥方被誤認為青龍湯,導致了這樣的處置。根據脈象和症狀分析,這應該是最輕微的傷寒症狀,並不需要使用那樣強效的藥物來治療。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按:里有寒之寒字,當是熱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也。宜改之。(《醫宗金鑑》)

此條明有誤字,寒字乃熱字明矣。以脈較之,浮為表熱,滑為裡熱,若以滑為裡寒,則白虎安敢投之!豈有裡寒而用白虎耶?(方咫園)

《經》文寒字,當作邪字解,亦熱也。其說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矣。(王三陽)

《論》曰:傷寒脈浮滑,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久久不知其說,夫表有熱,而遽用白虎,已屬驟急,猶曰可也;里既有寒,而亦曰白虎,則斷無是理矣。夫裡寒外熱,則外熱為假熱,裡寒為真寒,乃內寒外熱,水極似火,陰盛格陽證也。四逆、理中,尚慮不及,其何可以白虎為耶?因遍考諸解,皆不畫一,不是順文敷演,即是附會支吾。即喻子嘉言以寒為推原之辭,於理則通,於解則強。

白話文:

傷寒症狀,脈象表現為浮滑,這表示體表有熱,內部有寒。在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

按語:文中提到的「裏有寒」中的「寒」字應該是「熱」字。如果使用的是「寒」字,那麼就不符合白虎湯的適用範圍了。因此,應該更正這個字。

這條經文顯然存在誤字,「寒」字應該是「邪」字,意指熱邪。這樣的解讀非常合理。如果使用的是「寒」字,那麼就不是白虎湯的適用範圍了。

《內經》中提到,傷寒症狀脈象表現為浮滑,這表示體表有熱,內部有寒,應該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但長期以來,對此的解釋存在著不少爭議。對於體表有熱,就馬上使用白虎湯,雖然在急症情況下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內部有寒卻依然使用白虎湯,這在醫學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

在體表有熱,內部有寒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外部的熱是虛偽的熱,內部的寒纔是真實的寒。這是內寒外熱,水性極冷類似火性的現象,是陰盛陽被壓抑的病症。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四逆湯和理中湯這樣的溫裡藥都可能不足以解決問題,更不用說使用白虎湯了。因此,對此經文的多種解讀,並沒有統一的意見,有的只是對文義的擴展解釋或附會性解答。即使喻子嘉認為「寒」字是用來引發思考的詞,從理論上講是合理的,但在實際解讀上,這種做法似乎有些過於強制。

後爰會悟厥深熱亦深、熱甚兼寒化之旨,始有旁通。表裡二字,傳寫參錯無疑。(《醫補》)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但以法救之五字,當是若小便不利利五字,方與上文小便數及下文渴者之義相屬。此條病勢不急救之之文,殊覺無謂。昔王三陽亦云此處五苓散難用,不然,《經》文渴者之下當有缺文,當改之。(《醫宗金鑑》)

白話文:

在後學深入理解了熱症和寒症之間的相互轉化之後,開始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表」和「裡」兩個詞語,在書籍中可能會出現混淆或錯誤的寫法,但這並無疑問。

太陽病的特徵是脈象緩,關部脈象浮,尺部脈象弱,患者會出現發熱和出汗,接著又感到寒冷,沒有嘔吐的情況,但是心下部位有脹滿感。這是因為醫生誤用了下藥治療。如果病情沒有通過下藥得到改善,那麼患者不再感到寒冷且有口渴的表現,這表明病情轉向了陽明經。如果小便頻繁,那麼大便必定會乾硬,患者可能十天都不會排便,但沒有痛苦。如果患者口渴想要喝水,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予。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治療,對於口渴的患者,可以使用「五苓散」。

根據:「但以法救之」這五個字,應該是如果小便不暢順則應該使用利尿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與前面的小便頻繁以及後面口渴的情況相匹配。這段文獻似乎是在討論病情危急時的處理方式,但這種強調似乎有些過於誇張。過去有學者如王三陽也曾提過在這裡使用「五苓散」可能不太適用,否則,《經》文在「渴者」之下應該有缺失的文本,應該對其進行修改。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脈細當是脈沉細。觀本條下文脈沉亦在裡也之亦字自知。脈雖沉緊之緊字,當是細字。本條上文並無緊字,如何說脈雖沉緊,雖字何所謂耶?必是傳寫之誤。(《醫宗金鑑》)

白話文:

傷寒發作五到六天後,如果出現頭部出汗,稍微畏寒,四肢寒冷,心下部位感到滿脹,不想進食,大便乾硬,脈搏細弱的情況,這代表陽氣微弱且有結聚,同時存在表症和裏症。脈搏沈,同樣表示在裏面。頭部出汗是陽氣微弱的徵兆;如果只有純陰結(即陰邪過盛),則不會再有外在症狀,所有症狀都已進入裏面,這表示病情既在裏面又在表面上。即使脈搏雖然沈緊,也不能診斷為少陰病。原因在於陰邪不能引發汗出,現在頭部卻出現出汗的現象,因此可以確定不是少陰病,適合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那麼等到排便後會得到緩解。

注:脈細應該是脈沈細。由下文「脈沈亦在裡也」中的「亦」字可以得知。脈雖沈緊中的「緊」字,應該是「細」字。上文並無「緊」字,所以說「脈雖沈緊」中的「雖」字是什麼意思?這一定是抄寫時的錯誤。(《醫宗金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