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13)
卷一·醫學溯源 (13)
1. 陰陽
經義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心、肝、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素問》)
哲言
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素者,象之始也太一者,數之始也。太極者,理氣象數之始也。(《蒙泉子》)
孤陽不生,獨陰不長。(《丹經》)
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陽未盡,則不死。(《道經》)
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日之行也,不見其移,騏驥倍而馳,草木為之靡,陽燧未轉,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風也,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其且雨也,陰噎未集,而魚已潛矣。以陰陽之氣相感動也。故寒、暑、燥、濕,以類相從;聲響、疾徐,以音相應也。(《淮南子》)
《鍾呂集》曰: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此說深得陰陽之精義。(《類經》)
蓋聞陽為陰逼,不走即飛;陰遇陽消,非枯則槁。是以蟄雷之性,激以暴雨而勃升;旱魃之災,沛乎甘霖而卻掃。(《吳醫匯講》)
氣足則生魂,魂為陽神;精足則生魄,魄為陰神。合而言之,精氣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譬之於燈,油與草,即魄也,火即魂也,光芒四射即神也。油干火暗光芒隱,魂之陽神、魄之陰神、中之真神皆散,僅存燈中之草,草即死魄耳。譬之於爐灰,炭即魄也,火即魂也,火之焰即神也。
炭盡、火熄、焰滅,魂之陽神、魄之陰神中之真神皆散,灰即死魄耳。人死軀殼存,亦死魄而已矣。(汪蘊谷)
白話文:
[陰陽]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萬物的綱領,是變化的根源,是生與死的起始,也是神明所居之處。從清晨到中午,是天的陽氣,屬於陽中之陽;從中午到黃昏,也是天的陽氣,但屬於陽中之陰;從夜晚到雞鳴,是天的陰氣,屬於陰中之陰;從雞鳴到清晨,也是天的陰氣,但屬於陰中之陽。
如果說人的陰陽,那麼外在是陽,內在是陰。如果說人身體的陰陽,那麼背部是陽,腹部是陰。
如果說人體內臟腑的陰陽,那麼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心、肝、脾、肺、腎五臟都屬於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於陽。在陽中屬於陽的是心,在陽中屬於陰的是肺;在陰中屬於陰的是腎,在陰中屬於陽的是肝,在陰中屬於最陰的是脾。陽的汗液,可以用天地的雨來比喻;陽的氣,可以用天地的疾風來比喻。
陰陽就像血氣的男女,左右就像陰陽運行的道路。陰在內,是陽氣的守護;陽在外,是陰氣的使者。陰氣積累到極致就會轉為陽,陽氣積累到極致就會轉為陰。陰氣平靜時,精神內藏;躁動時,就會消散。陽氣精純時,可以滋養精神;柔和時,可以滋養筋骨。陰主靜,陽主動;陽氣產生,陰氣增長;陽氣收斂,陰氣內藏。陽氣轉化為氣,陰氣凝結成形。陽氣的病,會向上發展到極限後向下;陰氣的病,會向下發展到極限後向上。
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密固才能穩固。陽氣過於強盛而不能密固,陰氣就會耗盡。陰氣平和,陽氣穩固,精神才能正常;陰陽分離,精氣就會耗盡。要仔細審查陰陽,來區別柔和與剛強,陽病要用治療陰氣的方法,陰病要用治療陽氣的方法。所以,善於用針灸的人,懂得從陰引導陽,從陽引導陰。
[哲言]
太初,是道理的開始;太虛,是氣的開始;太素,是形象的開始;太一,是數的開始;太極,是道理、氣、形象、數的總開始。
孤獨的陽氣不能產生,單獨的陰氣不能成長。
陰氣沒有完全消散,就不能成仙;陽氣沒有完全消散,就不能死去。
當濕氣來臨時,看不見它的形狀,但木炭已經變重了。當風吹來時,看不見它的景象,但樹木已經搖動了。太陽的運行,看不見它的移動,但即使是快馬奔馳,草木也會因此而傾倒。陽燧還沒有轉動,太陽已經在其前方了。所以,當天空要颳風時,草木還沒有動,鳥兒就已經飛翔了。當要下雨時,陰氣還沒有聚集,魚兒就已經潛入水底了。這是因為陰陽之氣相互感應的緣故。所以,寒、暑、燥、濕等氣候變化會與同類事物相互呼應;聲音的響亮、快慢,也會與音調相互呼應。
《鍾呂集》說:真氣是陽,真水是陰。陽氣藏在水中,陰氣藏在氣中。氣主上升,氣中有真水;水主下降,水中有真氣。真水是真陰,真氣是真陽。這種說法深刻地理解了陰陽的精髓。
聽說陽氣被陰氣逼迫,不是逃走就是飛散;陰氣遇到陽氣就會消散,不是枯萎就是乾涸。所以,蟄伏的雷,被暴雨激盪就會勃然上升;旱災之神,遇到甘霖就會被驅逐掃清。
氣充足就能產生魂,魂屬於陽神;精充足就能產生魄,魄屬於陰神。合起來說,精氣交融,魂魄聚合,其中蘊藏著真神。就像燈,油和燈草是魄,火是魂,四射的光芒是神。油乾了,火就暗了,光芒也消失了,魂的陽神、魄的陰神和其中的真神都散了,只剩下燈中的燈草,燈草就是死魄。又像爐灰,炭是魄,火是魂,火焰是神。炭燒盡了,火熄滅了,火焰消失了,魂的陽神、魄的陰神和其中的真神都散了,灰燼就是死魄。人死後,軀殼存留,也只是死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