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四·傷寒析疑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傷寒析疑 (1)

1. 倒序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主之。

麻黃湯主之句,讀當在發其汗之下。(吳靈稚)

麻黃湯主之五字,不當在陽氣重之下。豈有衄乃解之後,而用麻黃湯之理乎?(張兼善)

解後復煩,煩見於內,此餘邪未盡,故用桂枝更汗。微除復煩,是煩見於外,此大邪已解,故不可更汗。仲景每有倒句法,前輩隨文衍義,謂當再用麻黃以散餘邪,不知得衄乃解句,何處著落?○粗工不知倒序等法,又溺於風寒二字,而曰是雖熱甚,邪猶在經,以麻黃治衄,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緊,沒有出汗,有發熱感和全身疼痛的症狀,如果這些症狀在八到九天內仍未解除,且表層症狀仍然存在,這時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服用藥物後,病情稍微有所緩解,但患者會感到煩躁,眼睛閉合,病情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鼻血,一旦出現鼻血,病症就會得到緩解。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重導致的。根據此情況,應使用麻黃進行治療。

"麻黃湯"這個詞應該放在「發其汗」這句話的下方。有人認為,既然已經出現了鼻血,那麼使用麻黃湯的道理在哪裡呢?

如果治療後仍感到煩躁,煩躁的原因來自於體內,這表示還存有餘邪,因此需要再次使用「桂枝」來發汗。如果只是稍微有所緩解但仍然感到煩躁,則煩躁的原因來自於體表,這表明主要的邪氣已經解除,因此不能再進行發汗了。張仲景在治療上常常使用逆向的句法,前輩們根據文意進行了延伸的解釋,認為應該再次使用麻黃來疏散餘邪,但不知道「鼻血後會緩解」這句話的根據在哪裡。

粗淺的醫生不瞭解這種逆序等法,又被「風寒」二字所困,認為即使病情再嚴重,邪氣仍然停留在體表,使用麻黃來治療鼻血,這是在疏散體表的邪氣。

請問邪氣寒乎、熱乎?若寒邪,則血凝不流,焉得有衄?若熱邪,則清降不遑,而敢升發耶?(柯韻伯)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脈緊無汗者,當用麻黃湯發汗,則陽氣得泄,陰血不傷;所謂奪汗者無血也。不發汗陽氣內擾,陽絡傷則衄血;是奪血者無汗也。若用麻黃湯再汗,液脫則斃矣。言不發汗因致衄,豈有因致衄更發汗之理乎?觀少陰病無汗,而強發之,則血從口鼻而出,或從目出,能不慎哉!愚故急為校正,恐誤人者多耳。(柯韻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大便圊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

白話文:

請問邪氣是寒冷還是熱烈?如果是寒邪,那麼血液會凝固不流通,怎麼會有出血現象呢?如果是熱邪,那麼身體的清氣會下降,怎麼會有上升發散的情況呢?

感冒時,脈搏顯得緊繃,如果沒有發汗,後續出現出血現象,應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當脈搏緊繃且沒有出汗時,應該使用「麻黃湯」來發汗,這樣可以讓陽氣得到宣洩,不會傷害到陰血。這就是俗稱的「奪汗者無血」。如果不發汗,陽氣在體內擾亂,陽脈受到傷害,就會引起出血;這是「奪血者無汗」的情況。如果再次使用「麻黃湯」來發汗,那麼身體的水分和津液就會大量流失,導致生命危險。說「不發汗後導致出血」,難道還有人會認為「因為出血而再次發汗」的道理嗎?觀察到少陰病時沒有出汗,卻強行發汗,結果血會從口腔和鼻子流出,甚至可能從眼睛流出,這種情況能不小心嗎?我所以急忙進行校正,只是為了防止誤導他人。

感冒時,如果超過六七天沒有大便,並且出現頭痛和發熱,可以使用「承氣湯」。如果大便正常,說明問題不在內部,仍然在外部,應該發汗。如果頭痛,可能會引起出血。這時,可以使用「桂枝」進行治療。

宜桂枝湯句,讀當在發汗之下。(吳靈稚)

本條當有汗出證,故合用桂枝、承氣。有熱當作身熱。大便圊,從宋本訂正,恰合不大便句;他本作小便清者謬!宜桂枝句直接發汗來,不是用桂枝止衄,亦非用在已衄後也。勿以詞害義可耳!○太陽衄血證,宜桂枝湯句,語意在當鬚髮汗下;麻黃湯主之句,在當發其汗下;二句皆於結句補出,是倒序法也。夫桂枝乃行血之品,仲景用桂枝發汗,不是用桂枝止衄;是用在未衄時,非用在已衄後。

且奪血者無汗,此理甚明。麻黃乃上升之品,夫既云衄乃解,又云自衄者愈,若復用升提之藥,衄流不止可必矣。且衄家不可發汗,此禁甚明矣。(柯韻伯)

白話文:

"在發汗的步驟後,應使用桂枝湯。這句話應該放在有出汗症狀的情況下。根據宋版的版本,'大便圊'的用詞更為適當,這與'不大便'的描述相符合;其他版本寫作'小便清'則是錯誤的。'宜桂枝湯句'的目的是直接進行發汗,而不是用來止血,也不是在出血後使用。我們應該避免因詞句而誤解其意。

「陽明衄血證」的情況下,應使用桂枝湯的說法,重點在於應當在發汗的步驟後。而「麻黃湯主之」的說法,重點在於應當在發汗的步驟後。兩句話都在結尾部分補充說明,這是逆序的寫法。桂枝是一種能活血的藥物,張仲景使用桂枝發汗,並不是為了止血;而是用在還沒有出血的時候,而不是出血後使用。

此外,奪取血液就意味著無法出汗,這個道理很清楚。麻黃是一種向上的藥物,既然提到出血可以得到解救,又提到自發出血的人會好轉,如果再使用提升的藥物,出血就不可能停止。而且,對於出血後不能發汗的禁忌,這個規定是非常清楚的。"

這段文字強調了在治療出血症狀時,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的重要性,並且討論了不同藥物在不同階段的使用原則。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主之句,讀當在不渴之下。(吳靈稚)

小青龍主之,語意在服湯已上。豈有寒去欲解,反用燥熱之劑,重亡津液,令渴不解乎?且云服湯已者是何湯耶?(柯韻伯)

小青龍湯主之句,是繳上文。他書曾易《經》文,今仍古本。(周禹載)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患了傷寒,心下部有水氣,咳嗽伴有微微喘息,發燒,但不口渴。服用了湯藥後,如果開始感到口渴,這表示寒邪正在消散,病情有好轉的跡象。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小青龍湯主之句,讀當在不渴之下。(吳靈稚)】

「小青龍湯主之」這句話應該放在「不渴」的下面。吳靈稚這樣解釋。

【小青龍主之,語意在服湯已上。豈有寒去欲解,反用燥熱之劑,重亡津液,令渴不解乎?且雲服湯已者是何湯耶?(柯韻伯)】

「小青龍湯主之」這句話的含義應該在「服湯已」之前。難道在寒邪正在消散時,反而使用燥熱的藥物,使體內的津液更進一步流失,導致口渴不能得到緩解嗎?而且,說已經服用了湯藥的,這是哪種湯藥呢?柯韋伯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小青龍湯主之句,是繳上文。他書曾易《經》文,今仍古本。(周禹載)】

「小青龍湯主之」這句話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過去的書籍中可能曾經更改過經文,現在則還是保持古老的版本。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病經過五到六天,如果同時兼有中風的症狀,表現為發燒和畏寒交替,胸脅部位感到疼痛和不舒適,患者沈默寡言,沒有食慾,心煩易怒,並且喜歡嘔吐,或者只是感到胸中煩躁但並未嘔吐,也可能出現口渴,腹痛,脅下部有硬塊,心下部悸動,小便不順暢,或是無口渴感但身體微熱,或者伴有咳嗽的情況,這些症狀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進行治療。

小柴胡湯主之句,讀當在喜嘔之下。(吳靈稚)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調胃承氣湯主之句,讀當在當以湯下之之下。(吳靈稚)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白話文:

"小柴胡湯主之"這句,應該在"喜嘔"的下面。 - (吳靈稚)

如果發燒的症狀持續了十三天還沒有好轉,並且出現神智混亂的情況,這表示身體內部有熱毒,應該使用湯藥來治療。如果患者排尿正常,那麼大便應該會變得堅硬,但實際上卻出現拉肚子的情況,脈象平和的話,這可能表示醫生使用了不適合的丸藥來治療,而非正確的方法。如果患者本身就有拉肚子的情況,脈象應該會呈現微弱且顫抖的狀態,但現在脈象平和,這顯示體內有實質的積滯,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進行治療。

"調胃承氣湯主之"這句,應該在"當以湯下之"的下面。 - (吳靈稚)

如果少陰病的症狀持續了兩到三天後,到了第四、五天開始出現腹痛,排尿困難,四肢感到沈重且疼痛,同時有排便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水分滯留所導致。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或者排尿頻繁,或者是排便困難,或者是嘔吐的狀況,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真武湯"來進行治療。

末句真武湯主之,語意直接有水氣來。後三項,是真武加減證,不是主證。(柯韻伯)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主之句,讀當在其人面赤色之下。(吳靈稚)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主之句,讀當在四逆之下。(吳靈稚)

少陰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白話文:

「最後一項由真武湯主導,表示有水氣問題。接下來的三個項目,是真武湯加減的症狀,而非主症。」

「少陰病時,如果出現下利清穀、內寒外熱、手腳發冷、脈搏微弱近乎消失、身體反而不畏寒,且有人臉紅、或腹痛、或乾嘔、或喉嚨疼痛、或大便停止但脈搏無出現的情況,則應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在"其人面赤色"這一句之前,讀作"通脈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時,如果出現四肢冰冷的症狀,有人可能會咳嗽、心悸、小便困難、腹部疼痛、或者下痢嚴重,則應使用四逆散來治療。」

「在"四逆"這一句之下,讀作"四逆散主之"。」

「少陰病時,如果出現四肢冰冷和下痢嚴重的症狀,有人可能會咳嗽、心悸、小便困難、腹部疼痛,則應使用四逆散來治療。」

條中無主證,而皆是或然證,四逆下必有闕文。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則本方乃有綱目。或咳、或利、或小便不利,同小青龍證;厥而心悸,同茯苓甘草證;或咳、或利、或腹中痛、或小便不利,同真武證;種種是水氣為患。不發汗利水者,泄利下重故也。泄利下重,又不用白頭翁湯者,四逆故也。

此少陰氣分之下劑,厥應下之者,即此方也。(柯韻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理論中的四逆散方。它提到在這方子中並沒有主要的症狀,而是包含了各種可能出現的症狀。其中,「四逆」後應該有缺失的文字,現以「洩利下重」四個字補上,這樣整體的方子就更有架構和方向了。

若出現咳嗽、腹瀉、小便不順暢等症狀,這與小青龍湯的症狀相似;若出現四肢冰冷、心悸的情況,這與茯苓甘草湯的症狀相似;若出現咳嗽、腹瀉、腹部疼痛、小便不順暢等症狀,這與真武湯的症狀相似。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水分積聚所導致的。

如果方子不使用發汗或利尿的方法,那麼這可能是由於腹瀉和下重的情況。如果出現腹瀉和下重的情況,但卻不用白頭翁湯,這可能是因為有四逆的現象。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少陰氣分疾病的較輕度方子,對於出現寒厥反應的患者,即是這個方子適用的對象。(柯韻伯)

2. 錯簡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弦,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按: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當刪之。少陰脈弦而浮,豈可謂如經乎?當改沉滑二字。(《醫宗金鑑》)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按: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當是錯簡。(《醫宗金鑑》)

白話文: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 腳背脈搏浮現且有些澀滯,腎脈的脈象像正常一樣,這表示病症可能在脾臟,通常會出現腹瀉的情況。為什麼能知道呢?如果脈搏顯得很大,這代表氣血皆實;現在腳背脈搏既浮又帶有弦感,所以知道脾氣不足,胃氣虛弱。由於腎脈的脈象既有弦感又有浮現,因此被稱為「如經」。若反常地脈搏滑動且頻率加快,則可預測會有排便帶有膿液的情況。

【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當刪之。少陰脈弦而浮,豈可謂如經乎?當改沈滑二字。】(《醫宗金鑑》)

【問曰:翕奄沈,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沈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沈,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按: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當是錯簡。(《醫宗金鑑》)】

這段話是在討論脈象的特徵以及它們對病情的暗示。脈象浮現、弦感、滑動等,可以分別提示脾虛、陰實等不同狀態。其中提到的"翕奄沈"、"滑"等脈象特徵,以及它們所暗示的身體狀況,都是傳統中醫學中對於脈診的精確描述。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以飲水多,接太陽病句。小便利者,接下句。(吳靈稚)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無汗而喘,(舊本有無字)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無汗而喘,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二條無字,舊本訛在大熱上。前輩因循不改,隨文衍義,為後學之迷途。仲景每於汗下後,表不解者,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黃。此則內外皆熱,而不惡寒,必其用麻黃後,寒解而熱反甚,與發汗解、半日許復煩、下後而微喘者不同。發汗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陽氣重者,若與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下咽即斃矣。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熱,加石膏之辛寒,佐麻黃而發汗,助杏仁以定喘。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小便量多,這表示喝水太多,必然會感到心下悸動;如果小便量少,那麼會感到腹部疼痛。

喝水多,是跟著太陽病來說的。小便量多,接著說明下一句。(吳靈稚)

發汗後,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沒有出汗卻出現喘息,大熱症狀時,可以給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服用了下藥後,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如果仍然沒有出汗卻出現喘息,且有大熱症狀時,可以給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原本的兩段文字,舊版的版本有誤,在「大熱」二字上。前輩們沿襲而不更改,隨意推論,使後學者迷失方向。張仲景在汗後和下藥後,如果表症未解,會使用桂枝再次發汗,而不是使用麻黃。這時內外都呈現熱象,但並非畏寒,可能是因為使用了麻黃後,寒氣解除,熱象反而加重,與發汗後半個小時又煩躁,或是下藥後仍然微喘的情況不同。如果發汗後仍然不出汗,或者下藥後還是不出汗,喘息持續不減,如果是陽氣旺盛的人,如果使用桂枝加上厚朴、杏仁湯,可能會導致死亡。因此在麻黃湯中去掉桂枝的辛熱性質,加入石膏的辛寒性質,輔助麻黃發汗,幫助杏仁平喘。

一加一減,溫解之方,轉為涼散之劑矣。(柯韻伯)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按: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三句,與上下文義不屬。注家皆因有此三句,不得不支離蔓衍,牽強解釋。每見此病,總因汗出過多,大傷津液而成,當用補氣、補血、益筋、壯骨之藥,經年始愈。三句必是錯簡,當刪之。(《醫宗金鑑》)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愈,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此肝乘肺,讀當在腹必滿之下;自汗出小便利,當在刺期門之下。(吳靈稚)

白話文:

"一加一減,溫解之方,轉為涼散之劑矣。" 柯韻伯的意思是,通過調整藥物的比例和性質,原本溫和的解熱方藥可以轉化為清涼疏散的藥劑。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描述了一種傷寒後的情況,患者可能經歷了嘔吐或排便,然後進行了發汗治療,導致虛弱和煩躁,脈搏微弱。八九天後,患者的胃部出現緊硬,肋骨下疼痛,氣息上沖喉嚨,有眩暈和經絡震顫的現象,若不妥善處理,可能會導致肌肉萎縮。

"按: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三句,與上下文義不屬。注家皆因有此三句,不得不支離蔓衍,牽強解釋。每見此病,總因汗出過多,大傷津液而成,當用補氣、補血、益筋、壯骨之藥,經年始愈。三句必是錯簡,當刪之。" 此段表示,這三句話與整體的文意不相符,過去的注釋家們為瞭解釋這些句子,往往會做出一些過於牽強的解釋。實際上,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過度流汗損耗津液所引起,應當使用補充氣血、增強筋骨的藥物,治療時間可能需要好幾年。這三句應該被刪除。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愈,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描述了一種傷寒發熱的狀況,患者感到寒冷,口渴想喝水,腹部膨脹,自行出汗,尿量正常,病情似乎有所改善,這是肝氣壓迫肺的現象,稱為橫逆,需要在期門穴進行針灸治療。

"此肝乘肺,讀當在腹必滿之下;自汗出小便利,當在刺期門之下。" 表示「肝乘肺」這個描述應該放在「腹必滿」之下,而「自汗出小便利」則應該在「刺期門」的下面。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飲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但以法救之一節,讀當在醫下之也之下。(吳靈稚)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此人發熱,有汗,又畏寒,不嘔吐,但心下痞塞,這是因為醫生誤下所致。如果沒有下藥的情況,病人不再畏寒而口渴,這表示病情已轉向陽明。小便頻繁,大便必定乾硬,十天內沒有排便也無大礙。渴了想喝水,可以少量多次提供。根據治療原則來處理,對於口渴的病人,適合使用「五苓散」。

但以法救之這一節,應該放在「醫下之也」之下(吳靈稚)。

陽明病,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滿且喘息,發熱出汗,不再畏寒,反而畏熱,身體沈重。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會變得焦躁,心神混亂,說話胡言亂語。如果加上針灸,會感到害怕、煩躁,無法入睡。如果使用下藥,會導致胃中空虛,外邪擾動膈膜,心中煩躁不安。舌頭上有苔膚的,適合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心中懊憹一節,讀當在身重之下。(吳靈稚)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此處當接梔子豉湯主之句。若發汗三段,因不用此方,而妄治所致。仍當梔子豉湯主之。仲景但於結句一見,是省文法也。後人竟認梔子豉湯為汗、下救逆之劑,否則未汗、下前,仲景何法以治之乎?(柯韻伯)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白話文:

內心感到煩躁不安時,應在體感沈重的情況下進行閱讀。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陽明病的情況,脈搏浮現緊張,喉嚨乾燥且口腔苦澀,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同時出現發熱和出汗,不再畏寒反而畏熱,身體感覺沈重。這種情況應該接續使用「梔子豉湯」的治療方法。如果三次發汗後,沒有使用這個方子,而是胡亂治療所導致的問題,仍然應該使用「梔子豉湯」進行治療。張仲景僅在結尾部分提到了這種方法,這是古代文言文的縮略寫法。後世的人誤解「梔子豉湯」為發汗或下藥的急救手段,那麼在沒有發汗或下藥之前,張仲景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

病人若無表裡兩種症狀,發熱持續七八天,即使脈搏顯現為浮動且數量增加,也可以進行下藥治療。假設已經進行過下藥,但脈搏的數量問題仍未改善,與熱度相結合會導致消化不良,胃口大增,到第六七天若沒有大便,可能出現瘀血的情況,此時適合使用「抵當湯」進行治療。如果脈搏的數量問題仍未改善,但出現不停拉肚子的情況,可能會伴隨著熱度,並且排出帶有膿液的糞便。

若脈數已下,讀當在可下之之下。(吳靈稚)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則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表虛里實一句,讀當在沉為在裡之下。(吳靈稚)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以表虛里實故也句,宜安在乃可下之句下。(程郊倩)

須下之接胃中句,下之則愈接須下之句。(吳靈稚)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九字,當在過經乃可下之之下,不當在於章末。觀前章譫語燥屎,不云大承氣湯下之,而云須下之,須字意義,欲而尚未也。至此,語言必亂。下早,表邪乘虛入胃故耳,反用大承氣下之乎?(方咫園)

白話文:

如果脈象已經快速,讀書時應在可以施藥之處進行。

傷寒症狀出現四至五天後,脈象沈而有喘息且腹部膨脹。脈象沈表示病症在體內,卻反而施用了發汗的治療方式,導致津液流失,大便變得困難。這表示體表虛弱,而內部卻實質,長時間下去會產生胡言亂語的情況。

「表虛裏實」這句應該放在「沈為在裡」之下。

如果出汗並伴有胡言亂語,可能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這是風邪所致。應該施以下藥的方式進行治療,如果超過了預期的治療時間才下藥,那麼說話可能會變得混亂,這是因為體表虛弱,而內部實質的緣故。下藥後會得到改善,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表虛裏實」這句應該放在「下之則愈」與「宜大承氣湯」之間。

「下之則愈」後面的「宜大承氣湯」九字,應該放在「過經乃可下之」之下,而不是放在文章結尾。在前一章提到胡言亂語和乾燥的糞便,沒有提到使用大承氣湯來下藥,而是提到需要下藥,「須」這個詞的意思是想要但還未實現。到這裡,說話開始變得混亂。如果過早下藥,可能是因為表邪乘虛進入胃部所導致的,反而使用大承氣湯來下藥嗎?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按:宜大承氣湯下之句,應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若但便硬,即用大承氣湯下之,殊失仲景慎重誤下之旨,當移之。(《醫宗金鑑》)

宜大承氣湯下之,舊在但硬爾下,今正之。(《傷寒纘論》)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末二句乃申上節,以決治意。(方中行)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氣湯。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白話文:

陽明病症狀中,如果出現神志錯亂(譫語)並且伴有發熱(潮熱),但病人卻無法進食的情況,這表明胃部可能積聚了五到六枚乾燥的宿便。應使用大承氣湯來幫助排出這些宿便。若病人仍能進食,只是感到腹部硬實,則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緩解。

根據《醫宗金鑑》的觀點,「應使用大承氣湯來幫助排出這些宿便」這句話應該放在「胃部可能積聚了五到六枚乾燥的宿便」這一句的下方,以保持語句的邏輯連貫性。如果僅是感到腹部硬實,而沒有其他症狀,就直接使用大承氣湯可能會違反了張仲景謹慎使用藥物的原則,應調整位置。

在《傷寒纘論》中,原本「應使用大承氣湯來幫助排出這些宿便」這句話位於「只是感到腹部硬實」這一句的下方,現在我們將它調整到正確的位置,使其表述更加清晰。

陽明病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如果出現心煩意亂、胃部有乾燥宿便的情況,可以進行攻擊性的治療,即使用大承氣湯。初期可能感覺腹部有些緊繃,但後期會變得軟弱,這種情況下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有乾燥的宿便存在,則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最後兩句是對上一節的重申,用以決定治療方向。(方中行)

陽明病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如果出現心煩意亂、胃部有乾燥宿便的情況,可以進行攻擊性的治療,即使用大承氣湯。初期可能感覺腹部有些緊繃,但後期會變得軟弱,這種情況下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有乾燥的宿便存在,則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下後心中懊憹而煩,梔子豉證。若腹大滿不通,是胃中燥屎上攻也;若微滿,猶是梔子厚朴湯證。(柯韻伯)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若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若自汗出一節,讀當在遺尿之下。(吳靈稚)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食不下,當接有自利句;自利益甚,當在末句。(吳靈稚)

按:吳人駒曰:自利益甚四字,當在必胸下結硬句之下,其說甚是。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復曰若下之,無所謂也。(《醫宗金鑑》)

白話文:

  1. 如果你剛吃完東西後感到心煩意亂,這是梔子豉湯適用的情況。如果肚子脹得很大,無法通暢,這可能是胃中有燥屎往上衝;如果只是有點脹,那麼可能適合使用梔子厚朴湯。

  2. 三陽合病,指的是頭昏腦脹,四肢沈重,翻身困難,舌苔乾燥,口氣臭,臉色灰暗,說話含糊不清,甚至尿失禁。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可能會導致說話含糊不清,用下藥的方法治療,可能會額頭出汗,手腳反轉冷感。如果自己有大量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3. 白虎湯的應用條件之一是「自汗出」,這應該放在「遺尿」的下面一起討論。

  4. 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並伴有嘔吐,吃東西不下嚥,排便頻繁且病情加重,偶爾會感到腹部疼痛。如果使用下藥的方式來治療,可能會導致胸部以下出現結硬的症狀。

  5. 「食不下」應該緊接著「自利益甚」這個句子;「自利益甚」應該作為最後一句。

  6. 根據吳人駒的說法,「自利益甚」四個字應該放在「必胸下結硬」這個句子的下面,他的說法非常正確。如果將它放在「吐食不下」的下面,那就意味著已經吐出食物和不能下嚥,然後病情反而加重了。張仲景再次說如果使用下藥的方式來治療,這樣的表述就沒有意義了。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屬少陰句,當在欲寐之下。(吳靈稚)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

復熱四日句,語意在其病當愈下。(柯韻伯)

白話文:

少陰病,若想吐卻吐不出,心中煩躁,只想睡覺,經過五六天後自己排便還感到口渴的,這屬於少陰病症,因為體內虛弱所以會自行喝水來補充。如果小便顏色呈現白色,那麼這就是少陰病的所有症狀都齊全了。小便顏色為白色,是因為下焦虛弱有寒氣,無法控制體內水分,因此導致小便顏色變白。

"屬少陰句,應該放在'但欲寐'的下面。"(吳靈稚)

傷寒病,發燒四天後,接著出現四肢發冷的狀態三天,再接續發燒四天;如果現在的四肢發冷情況減少,而發燒的情況增加,那麼這表示病情應該開始好轉。但如果從發燒四天後到七天仍然沒有改善,那麼之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帶有血液的狀況。

"復熱四日句,應該在'其病當愈'的下面。"(柯韻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