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11)
卷一·醫學溯源 (11)
1. 稽古
○李士材先生所著《醫宗必讀》一書,固已膾炙人口。然余竊有議焉:夫必讀者,軒岐之書也,越人、仲景之書也。下此而《脈經》、《千金》、《外臺》以及近代諸名家書,雖不能盡讀,或取十之六、七,或取十之三、四,不可不讀矣。苟守長沙博聞強記之訓,以探本窮源,則此又為淺醫畫限之書矣。
改其名曰:不必讀。○竊觀富貴之家,投寒涼則忌,進溫補則合,醫之喜用溫補者,遂有景岳派之名。殊不思景岳,亦溫涼並收之書也。觀其論證,先述古而補以己見;分劑,先古方而補以新方。作者以全書名之,讀者以全書貫之,舍其短而錄其長,則上而溯諸河間、易水、金華諸家,無不合也。更上而溯諸南陽醫聖,亦無不合也。
而得景岳之益者,豈特在左歸、右歸而已哉!(《吳醫匯講》)
倪維德,字仲賢,號敕山,國朝三吳名醫。著《醫說》及《元機啟微》。○韓𢘅,號飛霞道人,國朝蜀之滬州人。弘治成化時,為諸生,不第褫縫掖,往峨眉訪醫,升庵楊太史稱之曰:真隱世傳道人。《醫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汪機,字省之,號石山。著有《重集脈訣刊誤》二卷,《內經補註》、《本草會編》。(《醫學入門》)
《先醒齋廣筆記》四卷,明繆希雍撰。希雍,字仲醇,常熟人。《明史·方技傳》附見《李時珍傳》中,天啟中,王紹徽作《點將錄》,以東林諸人分配《水滸傳》一百八人姓名,稱希雍為神醫安道全,以精於醫理故也。是編,初名《先醒齋筆記》,乃長興丁元薦取希雍所用之方裒為一編,希雍又增益群方,兼採本草常用之藥,增至四百餘品,又增入傷寒、溫病、時疫治法,故曰《廣筆記》。希雍與張介賓同時,介賓守法度,而希雍頗能變化,介賓尚溫補,而希雍頗用寒涼。
亦若易水、河間,各為門徑,然實各有所得力。朱國楨《湧幢小品》,記天啟辛酉國楨患隔病,上下如分兩截,中痛甚不能支,希雍至,用蘇子五錢,即止。是亦足見其技之工矣。(《四庫全書總目》)
《尚論篇》八卷,國朝喻昌撰。因方有執《傷寒條辨》重為補正,大旨一一相同,故有郭竊向注之謗。然首冠《尚論大意》一篇,原稱方氏削王叔和序例,得尊經之旨。太陽之篇,改叔和之舊,尤有卓識。而不達立言之旨者尚多,於是重定此書云云。敘改修源委甚明,原未諱所自來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石室秘錄》六卷,國朝陳士鐸撰。士鐸,字遠公,山陰人。是書託名岐伯所傳,張機、華佗所發明,雷公所增補。凡分一百二十八法,議論詭異。所列之方,多不經見。稱康熙丁卯,遇岐伯諸人於京都,親受其法,前有岐伯序,自題中清殿下宏宣秘錄無上天真大帝真君。又有張機序,自題廣蘊真人。
白話文:
[稽古]
李士材先生的《醫宗必讀》雖然廣為流傳,但我卻有些不同的看法:所謂必讀的書籍,指的是軒轅黃帝、岐伯的著作,以及越人、張仲景的著作。除此之外,《脈經》、《千金方》、《外臺秘要》以及近代許多名家的著作,雖然不能全部閱讀,但至少也要讀個六七成,或者三四成,不可不讀。如果只死記硬背長沙派博聞強記的醫術,而不能探究醫理的根本來源,那也只是淺薄的醫者,自我設限而已。所以,應該將書名改為「不必讀」。
我觀察到富貴人家,服用寒涼藥物就會忌諱,服用溫補藥物就覺得合適,所以醫生們都喜歡使用溫補藥物,於是便有了「景岳派」的名稱。但他們卻沒有考慮到,張景岳的醫書也是寒溫並用的。仔細研讀他的論證,可以發現他先闡述古代醫家的觀點,再補充自己的見解;在處方方面,也是先引用古方,再補充新的方劑。作者以全書的名義來命名,讀者也應該以全書的內容來理解,取其優點,捨棄其缺點,那麼從河間、易水、金華等醫家追溯上去,都與其醫理相符;更進一步追溯到南陽的醫聖張仲景,也同樣相符。
從張景岳的醫學著作中獲益,豈止是學習左歸丸、右歸丸而已呢!
倪維德,字仲賢,號敕山,清朝三吳地區的名醫,著有《醫說》和《元機啟微》。韓𢘅,號飛霞道人,清朝四川滬州人。弘治、成化年間,他參加科舉考試落榜後,便前往峨眉山學習醫術,升庵楊慎稱讚他為隱居山林的傳道之人。他所著《醫通》兩卷,只是他醫術的一小部分而已。汪機,字省之,號石山,著有《重集脈訣刊誤》兩卷、《內經補註》、《本草會編》。
《先醒齋廣筆記》四卷,明朝繆希雍所著。繆希雍,字仲醇,常熟人。《明史·方技傳》在李時珍傳中附錄了他,天啟年間,王紹徽撰寫《點將錄》,將東林黨人比作《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漢,稱繆希雍為神醫安道全,因為他精通醫理。此書最初名為《先醒齋筆記》,是長興人丁元薦輯錄繆希雍所用的方劑而成書,繆希雍後來又增補了許多方劑,並採集本草中常用的藥物,增至四百餘種,又加入了傷寒、溫病、時疫的治療方法,所以改名為《廣筆記》。繆希雍與張介賓同時代,張介賓嚴守法度,而繆希雍則善於變化;張介賓偏重溫補,而繆希雍則多用寒涼。
這就像易水、河間學派一樣,各自有自己的醫學門徑,但實際上都各有其獨到之處。朱國楨的《湧幢小品》記載,天啟辛酉年,朱國楨患隔病,感覺身體上下像是被分成了兩截,中間疼痛難忍,繆希雍前去診治,用蘇子五錢,病痛立刻止住了。這也足以看出他的醫術高超。
《尚論篇》八卷,清朝喻昌所著。因為書中方劑多有參照《傷寒條辨》並加以修正,大意基本相同,所以有人批評他抄襲。但書中一開始就有一篇《尚論大意》,文中說明他修正了王叔和《傷寒論》的序例,從而體現了尊崇經典的用意。在太陽篇中,他修正了王叔和的舊說,展現了他獨到的見解。但當時還有許多人不理解他的立論,因此他再次修訂了此書。書中詳細敘述了修訂的過程和緣由,並沒有隱瞞其來源。
《石室秘錄》六卷,清朝陳士鐸所著。陳士鐸,字遠公,山陰人。此書託名岐伯所傳,張仲景、華佗所發明,雷公所增補。全書分一百二十八法,議論奇特,所列方劑多數罕見。書中自稱康熙丁卯年在京都遇見岐伯等人,親受其醫術,書前有岐伯所作的序言,書名自題為中清殿下宏宣秘錄無上天真大帝真君。另有張仲景所作的序言,書名自題為廣蘊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