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醫學溯源 (10)

1. 稽古

《外科精義》二卷,元齊德之撰。其說皆先求瘍疾之本,而量其陰陽弱強以施療,大旨近東垣之學。故後人附刻《東垣十書》中,或竟引為東垣《外科精義》,則非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葛乾孫,字以久,吳平江人。膂力絕倫,擊刺戰陣,百家眾技,靡不精究。及長,折節讀書,應進士亞選,遂不復應試。傳藥書方論,有《醫學啟蒙》,又《經絡十二論》、《十藥神書》。○呂復,字元膺,號淪洲,呂東萊之後。以母病攻岐扁術,師事鄭禮。診治,效無不神。

○劉純,字宗厚,關中人。博學群書,尤精醫道。得丹溪之業,纂《傷寒治例》、《醫經小學》、《玉機微義》等書。○戴元禮,號復庵,國朝浦江人。從醫丹溪先生,永樂初,召為太醫院使。著《證治要訣》。○王履,字安道,國朝崑山人,學醫于丹溪先生,著《溯洄集》、《百病鉤元》。

(《醫學入門》)

余讀《史記》,至太史公所稱由光及伯夷之語,未嘗不掩卷嘆滑伯仁之術,而後無有彰之者。伯仁,我明奇士,技藝之精,不下丹溪。蓋丹溪為當時縉紳所遊揚,又得戴元禮、劉宗厚諸名士為弟子,故其名藉藉,而伯仁弗若之矣。何一陽有言:歷考上古高賢,若以岐伯為醫中尼父,則仲景可為顏、曾之陪;而河間、東垣,當在宰我、子貢之列。若伯仁義理精明,製作純粹,可與遊、夏之班。

至彥修又下一等矣。此論甚確。(《醫旨緒餘》)

王綸,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谿人。弘治時,官至廣東布政。因父病精醫,著《明醫雜著》,發丹溪所未發。○方廣,字約之,號古庵,嘉靖休寧人。著《丹溪心法附余》、《藥性書》、《傷寒書》。(《醫學入門》)

《薛氏醫案》七十八卷,明薛己撰。蓋裒其生平述作,共為一編,所自著者九種,訂正舊本而附以己說者十四種。其大旨以命門為真陰真陽,而氣血為陰陽所化。常用者,不過十餘方,而隨機加減,變化不窮。後趙獻可作《醫貫》。述己之說,而主持太過,遂至膠柱鼓瑟。非己之本意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陶華,字尚文,號節庵,餘杭名醫。著《傷寒瑣言》。○熊宗立,號道軒,國朝建陽人。註解《難經》、《脈訣》,撰《藥性賦補遺》,集《婦人良方》。○虞搏,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正德花溪人。著《醫學正傳》、《醫學權輿》、《醫學集成》。(《醫學入門》)

李士材《讀四大家論》,本自王節齋。大意謂三子補仲景之未備,而與仲景並峙也。然仲景醫聖,德備四時,試觀《金匱》方中黃芩、白虎,已開河間之先也;建中、理中,已開東垣之先也;復脈、黃連阿膠,已開丹溪之先也,然則謂三子得仲景之一德,而引伸條暢之則可。謂三子補仲景之未備,則未確也。

白話文:

[稽古]

元朝齊德之編撰的《外科精義》二卷,其論述都先探究傷病的根本,再根據陰陽虛實的狀況施治,其大旨接近于李東垣的醫學理論。因此後人將其與《東垣十書》一起刻印,甚至將其稱為李東垣的《外科精義》,這是不對的。(摘自《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葛乾孫,字以久,吳縣平江人。他膂力過人,精通擊刺戰陣等百種技藝。長大後,他謙虛好學,參加進士考試獲得亞選,卻不再參加科舉。他著有醫學著作《醫學啟蒙》、《經絡十二論》、《十藥神書》。呂復,字元膺,號淪洲,是呂東萊的後裔。因母親生病而學習岐黃之術,師從鄭禮,其診治醫術精湛,療效神奇。

劉純,字宗厚,關中人。他博覽群書,尤其精通醫道,繼承了朱丹溪的醫學思想,編撰了《傷寒治例》、《醫經小學》、《玉機微義》等著作。戴元禮,號復庵,明朝浦江人。他師從朱丹溪,永樂年間被召入太醫院擔任官職,著有《證治要訣》。王履,字安道,明朝崑山人,師從朱丹溪,著有《溯洄集》、《百病鉤元》。

(摘自《醫學入門》)

我閱讀《史記》,讀到太史公提及由光和伯夷的故事時,總是不禁掩卷感嘆滑伯仁精湛的醫術,卻嘆息後世無人能與其比肩。伯仁,是我朝奇才,其醫術之精湛,不亞於朱丹溪。由於朱丹溪受到當時達官貴人的推崇,且有戴元禮、劉宗厚等名士為其弟子,因此名聲顯赫,而伯仁則不如他。何一陽曾說:考察古代高明的醫者,如果將岐伯比作醫學界的孔子,那麼張仲景可以比作顏回、曾參;而李杲、李東垣則可以比作宰我、子貢。而滑伯仁醫理精明,處方精純,可以與伊尹、夏禹相比肩,而張介賓則稍遜一籌。這個評價非常精確。(摘自《醫旨緒餘》)

王綸,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谿人。弘治年間官至廣東布政使。因父親生病而深入研究醫學,著有《明醫雜著》,闡發了朱丹溪未曾闡明的醫學理論。方廣,字約之,號古庵,嘉靖年間休寧人。著有《丹溪心法附余》、《藥性書》、《傷寒書》。

(摘自《醫學入門》)

明朝薛己編撰的《薛氏醫案》七十八卷,收集了他生平的醫案著作,共九種自著,十四種是校訂舊本並附上自己的見解。其大旨以命門為真陰真陽之本,氣血為陰陽所化生。常用的方劑不過十餘種,卻能隨機加減,變化無窮。後來趙獻可撰寫《醫貫》,闡述薛己的醫學理論,但過於拘泥,反而失卻了薛己的本意。(摘自《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陶華,字尚文,號節庵,餘杭的名醫,著有《傷寒瑣言》。熊宗立,號道軒,明朝建陽人,他注釋了《難經》、《脈訣》,撰寫了《藥性賦補遺》,編纂了《婦人良方》。虞搏,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正德年間花溪人,著有《醫學正傳》、《醫學權輿》、《醫學集成》。

(摘自《醫學入門》)

李士材的《讀四大家論》,原本是王節齋的觀點。大意是說,李杲、李東垣、朱丹溪三人補充了張仲景醫學的不足,與張仲景並駕齊驅。然而,張仲景是醫學聖人,其醫德涵蓋四時,試看《金匱要略》中的黃芩瀉白散、白虎湯,已預示了李杲的醫學思想;建中湯、理中湯,已預示了李東垣的醫學思想;以及四逆湯、黃連阿膠湯,已預示了朱丹溪的醫學思想。因此說這三人繼承了張仲景的一種醫德,並加以發揚光大是正確的。但說這三人補充了張仲景的不足,則並不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