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二·醫學溯源 (6)
卷二·醫學溯源 (6)
1. 病箴
經義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素問》)
子之所慎齊戰疾。(《論語》)
哲言
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所謂遊魂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無以濟之。(皇甫謐)
程子云: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於不孝不慈。事親者,不可不知醫。(《朱子遺書》)
幼幼之心,人所易發;老老之心,人或昧焉。使愛親如愛子,則人子盡曾參矣。(韓飛霞)
吾有疾病,必盡告醫,使其瞭然於心,然後參以脈。今人以脈試醫,猶以身試藥也。(蘇文忠)
白話文:
經義:
被迷信所困的人,無法理解至高的道德;對針灸治療存有偏見的人,無法理解至高超的技巧。如果病人不接受治療,那麼病情必定無法改善,因為治療本身已經失去了效果。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認為在面對齊整、戰鬥和疾病時,應當謹慎行事。
哲言:
人類應該瞭解自己的身體,擁有基本的醫療知識,否則就等同於沒有生命的存在。即使擁有忠誠和孝順的心,以及善良的本性,若無醫療知識來應用,這些美德也無法實現其價值。
朱熹提到,將生病的親人交給庸醫照顧,就像不孝和不慈一樣。侍奉父母的人,應該懂得一些醫學知識。
對於幼小的孩子,人們容易理解他們的需求;但對於年長的親人,人們往往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如果能像疼愛孩子一樣疼愛年長的親人,就能像曾參一樣孝順。
蘇軾認為,當自己生病時,必須全盤告訴醫生,讓醫生充分理解病情,然後再配合脈象診斷。現在的人常常只拿脈象試探醫生,就像拿身體去試驗藥物一樣。
班固曰:有病不治得中醫。倘一藥之誤,悔將噬臍。古云:拙醫療病,不如不療。與此意同。(《醫學入門》)
藥者,人生之大利大害也。不遇良醫,不如不藥,不藥而誤也悔,藥而誤也亦悔,然不藥之悔小,誤藥之悔大。○病者所忌,自酒、色、勞役、飲食及一切例禁外,所大忌者有二:認病為真,終朝侘傺,一也;求速效,而輕用醫藥,二也。予病中守戒甚嚴,獨此二者,以是久而不痊,慎之哉!(《折肱漫錄》)
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史記》)
白話文:
班固說:若患疾病未得到適當的治療,應尋求中醫的幫助。一旦藥物使用錯誤,後果將令人追悔莫及。古人有言:拙劣的醫療手段,不如不做任何治療。這與上述觀點相同。
藥物對於人而言,既是大好處也是大災害。如果找不到好的醫生,不如不服用藥物,因為不正確的藥物使用會讓人後悔。然而,如果不服用藥物的後果相對較小,而藥物使用錯誤的後果卻要嚴重得多。
病人應該避免的事項包括飲酒、性行為、過度勞動、飲食不當以及一切禁止的活動之外,還有兩個大忌:一是對疾病過度擔心,整天情緒低落;二是追求迅速的療效,因而輕率使用藥物。我在病中時非常嚴格地遵守這些戒律,但唯獨這兩個大忌,導致病情久久無法痊癒,請謹慎對待。
疾病有六種情況不易治療:一是傲慢自大,不聽從道理,這種情況不容易治療;二是輕視身體,重視財富,這種情況也不容易治療;三是衣食不能適宜,這種情況也不容易治療;四是陰陽失調,臟器功能不穩定,這種情況也不容易治療;五是體質虛弱,無法服用藥物,這種情況也不容易治療;六是相信巫術而不信任醫生,這種情況也不容易治療。如果存在其中任何一種情況,那麼治療起來就會更加困難。
一、廣生煩惱,輕身重財;二、飲食無度,不守醫戒;三、聽信旁言,過求速效;四、但索藥方,妄為加減,藥味濫惡,煎丸失法;五、偏聽禱賽,雜進醫巫,既不識病,又不擇醫;六、診視不勤,藥不對病,諱病忌醫,攻補錯亂;七、任性反復,朝王暮李,試藥集醫,盪滌腸胃;八、室家聒噪,動成荊棘,及其致敗,反嫁讒說;九、傷生之證,視為平淡,奪命大劑,不敢沾嘗;十、不察病本,愛嗜清涼,妄斷是非,耽誤時日。(羅峰氏)
一俗說:我是火體,毫不可用補。此說誤命最多,只聞風鑑家分金、木、水、火、土之形,未聞服藥者分金、木、水、火、土之體,況又未聞有金體、木體、水體、土體,何得獨有火體?人之臟腑,各分配陰陽五行,又安有專以火為體者?願病人、醫人,細審其理,勿泥俗說,自誤誤人也。○一俗說:證雖虛,卻補不得。
白話文:
一、廣結煩惱,輕視健康重視財富;二、飲食無節制,不遵守醫學規則;三、輕信他人意見,追求過快療效;四、只尋求藥方,胡亂增減藥物,藥材混亂,煎藥和製丸方法錯誤;五、單聽迷信祈禱,同時請醫士巫師治療,既不懂病情,也不選對醫生;六、診療不勤,藥物不合病情,隱瞞病情拒絕求醫,攻擊或補救方法混淆;七、任意更改治療方案,朝秦暮楚,試驗藥物和徵求醫術,清潔腸胃;八、家庭喧囂,造成生活困擾,等到病情嚴重後,反而轉嫁責任;九、把傷害生命的症狀視為普通情況,使用大量可能致命的藥物,不敢嘗試;十、不觀察病因,喜好涼性食物,胡亂評斷病情,耽誤時間。
一常見說法:我是火性的體質,不能使用補品。這種說法誤導生命最多,只聽說風水學家分類為金、木、水、火、土的形態,卻不知服用藥物的人有金、木、水、火、土的體質,更不知道有金體、木體、水體、土體的存在,怎麼能獨獨說自己是火體呢?人的臟腑各有陰陽五行的分配,哪來專門以火為體的呢?希望病人和醫生仔細審視道理,不要執著於常見說法,以免誤己誤人。另一常見說法:即使病情虛弱,也不能進行補充治療。
病人便深信之,抑知其說自相矛盾,可笑也,病不虛則已,既是虛便當用補,如何又補不得?如人既已飢寒,自當予以溫飽,若云飢寒,而又溫飽不得,有是理乎?揣其意,以為虛而有火,故謂不可補耳。抑知虛而有火,即是虛火,正當用補,補則虛回,而火自降。丹溪云: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
願治病者,先審病,再用藥,審定是虛病,便放心用補。無火固補,有火亦補,只論虛不必論火,補其虛而火自退。奈何醫家不審虛實,但執補不得三字,如莫須有三字一般,便斷定虛人罪案,使監守虛牢中,安心待斃而莫之救亦可哀矣。○一俗說:孩童純陽,更不可補。守此俗說,所以殺人無算也。
白話文:
患者往往深信醫生的話,但他們也應該知道這些理論本身存在矛盾,實在好笑。疾病如果不虛弱,那就不用補充;如果確實是虛弱的,就應該使用補品,怎麼能說不能補呢?就好比一個人已經餓冷,當然應該給予他溫暖和食物,如果說他餓冷卻無法得到溫暖和食物,這有道理嗎?根據這種思路,可以推測認為這可能是在指虛弱伴有熱症,因此認為不能補充。然而,知道虛弱伴隨熱症實際上是虛火,正是需要補充的時候,補充後可以讓虛弱恢復,熱症自然下降。丹溪曾說:實火可以用消解(如黃芩、黃連等),虛火可以用補充(如人參、黃耆等)。
希望治療疾病的人們,在使用藥物之前,首先要明確診斷疾病,確定是虛弱的病症,就可以放心使用補品。即使有熱症,也要補充,只需考慮虛弱而不必考慮熱症,補充虛弱的同時熱症自然會消失。可惜的是,許多醫生不區分虛實,只是死板地認為不能補充,就像「莫須有」一樣,就斷定虛弱的人有罪,讓他們在虛弱的牢籠中安心等待死亡,卻不加以救援,真是令人痛心。
一個俗語說:孩子天生陽氣旺盛,因此更不可以補充。遵循這樣的俗語,所以殺死了無數的孩子。
用藥只論證。豈論年紀?若實證不當用補,即八十歲老人亦不可用;若虛證必當用補,即半歲孩童亦當用之。況孩童其質脆嫩,尤易成虛,薛立齋先生云:小兒易為虛實。此四字最妙,如食啖稍多即內傷。風寒一觸即外感,此易實也;消導稍過脾即弱,表散略過汗不止,此易虛也。
蓋小兒氣未盛,血未旺,骨未堅,肉未滿,脾胃卑弱,臟腑空虛,如諸果未至成熟之時,其核尚軟,核中之仁,猶是水漿。又如樹木老幹,雖斧斤不易傷;若初發嫩條,指略攀便折。
孰實孰虛,不較然易辨乎?奈不顧此脆嫩之質,而任意清之、散之,虛極則發熱痰湧,吐瀉交作,漸成慢脾,脾氣散漫欲絕,仍以牛黃紫雪之屬,通利而鎮墜之,其能復有生機乎?○一俗說附子有毒,不可用。抑知凡攻病之藥皆有毒,不獨附子為然。《周禮》冬至日採毒藥以攻疾。
白話文:
藥物的使用應該根據症狀來決定,而不是根據年齡。如果是實證就不適合使用補品,即使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也不可以使用;如果是虛證就必須使用補品,即使是一個半歲的嬰兒也應該使用。特別是對於小孩,他們的身體比較脆弱,更容易產生虛證。薛立齋先生曾說:「小孩容易出現虛證和實證」。這四個字非常精確,例如吃東西稍微多一點就會引起內傷,風寒一觸碰就會引起外感,這就是容易出現實證的原因;消化食物稍微過量就會使脾臟變弱,表散稍微過度就會導致流汗不停,這是容易出現虛證的原因。
因為小孩的氣還沒有充盛,血還沒有旺盛,骨頭還沒有堅硬,肌肉還沒有充盈,脾胃都比較衰弱,臟腑也都處於空虛狀態,就像各種水果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時間,核還軟,核中的種子還像水一樣。又像是樹木的老幹,即使斧頭也不能輕易傷害;如果剛發出的嫩枝,手指稍微一攀就會折斷。
什麼是實證,什麼是虛證,難道不是顯而易見嗎?但人們卻忽略了這個脆弱細嫩的本質,隨意使用清涼或疏散的藥物,當虛弱到了極點時,會發熱、痰多、嘔吐和腹瀉交替發生,逐漸形成慢性脾虛,脾氣散漫到接近死亡,仍然使用如牛黃、紫雪等類的藥物來通暢和鎮靜,這樣還能重新獲得生命力嗎?
一個俗語說附子有毒,不能使用。然而,要知道治療疾病的藥物都有毒性,不僅是附子。《周禮》中提到,在冬至那天收集有毒的藥物來治療疾病。
《內經》有大毒治病,常毒治病,小毒治病之論。扁鵲云:吾以毒藥活人。蓋無毒之品,不能攻病,惟有毒性者,乃能有大力,凡沉寒痼冷,及傷寒中陰等證,非附子不能驅陰回陽,故《本草》稱其有斬關奪將之能,追魂奪魄之功。今人但因有毒二字,遂禁錮不用,使陰寒之證,無由復生。
且有病則病受之,亦無餘性旁及作毒,即使有毒卻能令人生,有毒而生,不勝於無毒而死乎?○一俗說:夏月忌用桂、附辛熱等藥。若是則治病用藥,不必論證,只論四時可矣。夏月天炎,便用寒涼藥;冬月天寒,便用溫熱藥;春秋不寒不熱,便用平和藥。
有是理乎?如盛冬傷寒傳經陰證,治用石膏、大黃、承氣之類,豈以冬月天寒,便當忌用寒涼耶?若夏月本屬伏陰在內,而人又多食冷物,或冷水洗浴,或裸體貪涼,故中陰中寒之證,夏月更多,豈以夏月陰寒之證,亦忌用溫熱,以視其死耶?夏月瘧痢,每多夾陰之證,即當同傷寒陰證治法,非溫補不能救,而況乎直中陰經之證,舍桂、附更將奚恃乎?第人不能辨認,故只知溫熱當忌耳。
白話文:
《內經》中論述了大毒、常毒和小毒在治病中的作用。扁鵲曾說:「我用毒藥來救活人。」他認為,無毒的藥物不能攻擊疾病,只有有「毒性」的藥物纔有強大的療效。對於那些深重、長期的寒冷症狀,或是傷寒引起的陰虛症狀,往往只有附子才能驅散陰寒,恢復陽氣,因此《本草》中稱附子有如「斬關奪將」、「追魂奪魄」般的療效。然而,現在的人們只是因為藥物中有「毒」這個字眼,就禁止使用它們,使得許多寒涼的症狀無法得到治療。
再者,生病就是生病,並不會對周圍的健康人產生影響,即使藥物有毒,也有可能讓人康復。比起無毒的藥物讓人死亡,有「毒性」的藥物讓人康復,不是更好嗎?
有一個民間說法,夏天要避免使用桂枝、附子等辛熱的藥物。如果這樣說的話,治病選藥,只需要考慮季節即可。夏天天氣炎熱,就使用寒涼藥物;冬天天氣寒冷,就使用溫熱藥物;春秋兩季既不冷也不熱,就使用調和的藥物。這樣的理論合理嗎?
例如,在盛夏期間,如果發生了傷寒傳經陰虛的症狀,治療時使用石膏、大黃、承氣等藥物,難道會因為夏天天氣炎熱,就要禁止使用寒涼藥物嗎?如果夏天本來就有陰寒的症狀,加上人們經常食用冷飲,或是在冷水裡洗澡,或是在炎熱的環境下裸露身體追求涼爽,導致了陰寒的症狀在夏天更加頻繁出現,難道在夏天的陰寒症狀也要禁止使用溫熱的藥物,就像對待死亡一樣嗎?夏天的瘧疾和痢疾,常常伴隨著陰虛的症狀,應該按照傷寒陰虛的治療方法,如果不使用溫補藥物就不能治療,更不用說是直接侵犯陰經的症狀了,除了桂枝、附子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依靠的藥物呢?只是人們無法分辨,所以只知道溫熱的藥物應該避免使用罷了。
豈知寒涼殺人,易如反掌耶?往往見治夾陰瘧痢,亦同治邪瘧熱痢法,直以芩、連、大黃之類殺之。遇中陰寒證,不曰中暑,便云受熱,直用白虎湯、香薷飲之類殺之。辛熱固當忌矣,不知寒涼殺人,亦當忌否?○一俗說:治重病先須用藥探之,方為小膽細心。愚謂此非小膽也,非細心也,第無目耳。
試看門前無目乞兒,以竹棒點地,探途路也,捫牆摸壁,探門戶也。縱探得是路,又不知是坑、是埂,縱探著有門,又不知是廟宇、是住宅。何如有目者,一目瞭然,既看得清,又毫不費力。故治病而用探法。再探不著;即探著,亦探不清。況從來重病最易哄人,大實偏似虛,大虛偏似實,大寒偏似熱,大熱偏似寒。
白話文:
難道不知道寒涼藥物對人體的殺傷力,就像翻手之間的事情嗎?常常看到治療混和陰性癥狀的瘧疾和痢疾,也跟治療邪性癥狀的熱性瘧疾和痢疾一樣,直接使用黃芩、黃連、大黃等寒涼藥物來消滅病徵。遇到中陰性寒涼的症狀時,不是說是中暑,就是說受到熱氣影響,直接使用白虎湯、香薷飲等寒涼藥物來消滅病徵。雖然辛熱的藥物應該要避免使用,但卻沒有想到寒涼藥物對人體的殺傷力,也應該要避免嗎?
有一句俗語說:治療嚴重的疾病,首先需要用藥物來探測病情,這是小心謹慎的做法。我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小心謹慎,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驗,只能憑感覺行事。
我們可以觀察到,門前的盲乞丐,用竹棒點地來探測道路,用手摸牆壁來探測門窗。即使探到了路,也不知道是坑還是平地,即使探到了門,也不知道是廟宇還是民宅。與此相比,有眼睛的人一眼就能看清楚,既看得清楚,又不會消耗太多力氣。所以,在治病時使用探測法。再次探測不到病情;即使探測到了,也探測不清楚。況且,從來的重病最容易騙人,大實的症狀可能會表現出虛弱的特徵,大虛的症狀可能會表現出實質的特徵,大寒的症狀可能會表現出熱性的特徵,大熱的症狀可能會表現出寒性的特徵。
探著相似處,必與真處相反,再待探著真處,而前之反藥,已不可救矣。惟有目醫人,一眼覷定病人之真情,或大瀉實,或大補虛,一發中的,使久病立效,危病立安,豈不直捷痛快!何用東掏西摸,作瞎子行徑?若危急之證,能待爾縱容細探乎?○一俗說:產後服不得人參。
此極不通之論,不知出自何書?有何引據而為此語,以誤人命?遂令家喻戶曉,見有用人參以救產婦者,必群力阻之,坐視其死而後已。彼謂產後服不得人參者,恐其補住汙血,不得行耳。抑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然氣之所以滯者,氣虛故也;氣之所以行者,氣旺故也。
白話文:
在尋找相似之處時,必定要找到與真實之處相對應的東西,然後再尋找真實之處,但之前使用的反藥已經無法輓救了。唯有經驗豐富的醫生,一眼就能看出病人的真實情況,或是大規模清熱解毒(大瀉實),或是大規模滋補(大補虛),一針見血,使得長期患病的人馬上見效,危急病狀的人馬上安穩,這不是簡單直接、痛快有效的治療嗎?何必東找西摸,像盲人摸象一樣?
對於生死攸關的情況,怎麼能等到病情加重後再去細細探查呢?「產後不宜服用人參」,這是極其不通常理的論點,不知道出自哪本書,又憑什麼以此來誤導人,讓大家都知道並相信這個說法,看到有人用參救產婦時,就一齊阻止,眼看著她死亡才罷休。那些認為產後不宜用人參的人,擔心的是參會補住污血,讓血不能流通。但要知道,氣流通則血流通,氣阻塞則血阻塞,然而氣之所以阻塞的原因是氣虛,氣之所以流通的原因是氣旺。
故必用人參以補氣,氣旺則氣行,而汙血自行,必無補住不行之理。況產後虛證甚多,要緊處不專在行汙,安可單為汙血而置性命於不問乎?丹溪云:產後當以大補氣血為主,一切雜證皆從末治之。彼有雜證者,尚以補氣血為主;若無雜證,而一味是虛,豈反不當用補乎?又《證治準繩·產後門》中,開首一方是獨參湯,產後眩暈者主之。
奈何今人惡生好死,一任產婦發寒發熱,出汗作瀉,神昏氣亂,虛證百出,一息奄奄,猶必不肯用人參拯救。最喜專門女科,動加以產後驚風之名,於益母、澤蘭通套藥中,加以鉤藤、殭蠶、秦艽、天麻之類,使產婦虛而益虛,雖欲不死,不可得也。○一俗說:吐血服不得人參。
白話文:
因此,必須使用人參來補充氣力,氣力充足,血流就能順暢,污血自然排出,絕不可能有補充氣力但無法運行的情況。況且產後虛弱的情況非常多,重點不在於排除污血,怎麼能單純為了排除污血而不顧生命安危呢?丹溪曾說,產後應以大補氣血為主,所有雜症都應從根本治療。即便有雜症,仍以補充氣血為主;如果沒有雜症,只是單純虛弱,難道反而不應該使用補品嗎?另外,《證治準繩·產後門》中,開頭的一個方子是「獨參湯」,適用於產後眩暈的患者。
然而,現在的人害怕生孩子,任由產婦發寒、發熱、出汗、拉肚子、神志不清、氣息微弱等各種虛弱情況出現,卻仍然不肯使用人參來輓救生命。最令人不滿的是,他們專門用產後驚風的名字,把益母草和「澤蘭」這些補血的藥物加進去,再加入鉤藤、僵蠶、秦艽、天麻等類似藥物,使得產婦的虛弱情況更加嚴重,即使想要活下去,也不可能了。一句俗語說:吐血是不能服用人參的。
一見血證,便云是火。固不可謂此證必無火,然不可謂此證必皆是火。如擔夫出力之人,縱酒受熱之輩,初起自當清之,稍久其血去多,便已成虛,亦不得復謂之火矣。若富室嬌兒,深閨弱質,不待吐血後血枯氣竭,然後成虛,即吐血之先,原因虛而後吐。蓋氣耗則血出,氣固則血止。
氣虛不能攝血,血乃走漏,衝口而出。氣虛不能噓入經絡,血亦滲泄咳咯而出。故不獨失血之後,當補氣生血,以復其固有;即血未止之時,急當重固其氣,所謂血脫者必先益氣。又謂有形之血,不能驟生;無形之氣,所宜急固也。今人治此證,必曰有火。
涼之而血不止也,又曰是肺火;潤之而血不止也,又曰是陰火;滋之而血不止也,又曰氣逆上行,降之而血不止也,又曰宜去汙生新,盪滌之而血不止也,又曰宜保肺清金;保之、清之而血不止也。更有謂宜急於止血者,止之而血愈不止也;且有用大寒以冰伏之,而元氣愈虧,血愈不止也。何也?總未得補氣固血之法也。
白話文:
看到血癥,就說是火,固然不能說這個證狀一定沒有火,但也不能說這個證狀一定是火。比如挑擔子的人用力過度,喝酒受熱的人,剛開始當然應該清熱,但如果血流得太多,就已經成為虛證,也不能再說是火了。如果是富裕人家的嬌女,深閨中的弱質,不等到吐血後血枯氣竭,才會成為虛證,就是在吐血之前,因為虛弱才吐血。這是因為氣耗費所以血會流出,氣充足則血會停止。
氣虛不能控制血液,血就會流失,衝擊口而出。氣虛不能吸入經絡,血也會滲漏咳嗽而出。所以不僅是在失血之後,應該補氣生血,來恢復原有的狀態;即使在血未停止的時候,也急切地應該加強氣,所謂的血脫必須先增強氣。又說有形的血不能突然生成;無形的氣,應該急切地保持。現在的人治療這種證狀,必定說是有火。
用涼藥而血不停止,又說是肺火;用潤藥而血不停止,又說是陰火;用滋藥而血不停止,又說是氣逆上行;用降藥而血不停止,又說應該去除污穢新生;用清潔之藥而血不停止,又說應該保護肺部清淨金屬。保護和清淨而血不停止,更有說應該迅速止血,但止血後血反而更不停止;甚至有用大寒的藥物冰鎮,而原本的元氣更加虛弱,血仍然不停止。為什麼呢?總的來說,沒有得到補氣固血的方法。
故人謂吐血不可用參,余謂吐血必須用參。人謂要用參,須待血止;余謂不用參,血必不止。直待血吐盡,而後議補,用參晚矣。血已竭而難生,氣已空而難復,損證成矣,無可救矣。○一俗說:某醫用藥穩妥,某病服藥相安。蓋用藥以中病為貴,服藥以得效為憑。若不必求其中病,而但曰穩妥,則不如飲湯之為更穩妥也。
不必求其得效,而但曰相安,則不如飲水之為更相安也。其真穩妥者,在於輕重得宜,補瀉恰當,見之似可畏,服之必奏功,此則真穩妥也。若真相安者,重病服之頓減,輕病服之立除,安之云者,病卻而復於安康無事之謂也,此則真相安也。今則不然,但見藥味則至浮至淡,數則至少至微,舉方不令人驚,誤服亦無大害,此今之所以穩妥也。吾恐不癢不疼,養癭為患,雖不傷人於目前,必貽禍患於異日。
白話文:
古人認為吐血的情況不能使用人參,但我認為吐血的情況恰恰應該使用人參。人們認為需要用人參,必須等到出血停止;然而,我不認為不使用人參,出血就一定會停止。只有等到出血全部吐出之後,再考慮補充,這時使用人參已經太晚了。血液已經耗盡,難以再生;氣息已經枯竭,難以恢復,這樣造成的損傷已經形成,無法輓救。
一個常見的說法是:某個醫生開的藥物穩定,某個病患者服用藥物平順。這種說法是因為藥物能夠對症下藥是重要的,藥物的療效是我們衡量是否有效的標準。如果我們並不需要追求藥物對症下藥,只是說它穩定,那不如喝湯更加穩定。
我們不需要追求藥物是否有療效,只是說它讓人感到平靜,那不如喝水更加平靜。真正穩定的藥物,在於適度的輕重,恰到好處的補益和調節,看似讓人害怕,實際上服用後必然會有療效,這是真正的穩定。如果真的讓人感到平靜的藥物,嚴重的疾病服用後立刻減輕,輕微的疾病服用後立刻消除,「平靜」的含義是指病痛消失,恢復到健康、沒有問題的狀態,這是真正的平靜。
然而現在並非如此,只要看到藥物的味道就非常淡,劑量少到微不足道,開的方子不會讓人驚懼,誤服後也沒有大礙,這就是現在之所以被認為穩定的原因。我擔心的是,這些看似無害的藥物會養成隱藏的疾病,即使在當下不會傷害人,但總有一天會帶來更大的災禍。
人方喜其穩妥,孰知其大不穩妥者,即由之而伏也。又若病人服藥,不增不減,無是無非,到口無臭味之可憎,入腹無功過之可指,此今之所謂相安也。吾恐因循日久,邪氣不退則日進,正氣不長則日消。人方幸其相安,孰知其大不相安者,即隨之而至也。○一俗說:用補藥要關住賊邪在內。
此一語最易動人,最易害人。如新傷食滯,傷寒陽證,傳經熱邪,時令邪瘧,結熱下痢,如此等證,自無用補之理,亦必無妄補之人。彼所議者,不在此種實邪之證,而在陰盛陽衰,正虛邪湊,斷當用補,斷當急補,而不可遊移延緩者。如傷寒陰證,陰寒下利,及寒瘧、三陰瘧,夾陰痢疾,脾虛成鼓,臟寒脹滿,吐瀉欲脫等證,俱宜以溫補為主,正氣旺則邪氣自除,陽氣回則陰邪自退,皆當急補,惟恐補之不早。稍一遲延,邪熾正衰,陰凝陽滅,命即危殆。
白話文:
古人對於穩定的期待,往往忽略了真正不穩定的隱患,這些隱患可能就潛藏其中。同樣地,病患服用藥物時,如果藥效既不增加也不減少,藥味無可憎,入腹後也無功過可評,這在當代被稱為藥物與病患之間的和諧狀態。然而,我擔心這種長期的和諧會導致邪氣不斷增加,正氣則日益消退。人們以為這種和諧是好事,但實際上,這可能是更大的不和諧,因為它暗示著隱藏的問題正在逐漸浮現。
「俗語有雲:使用補藥時,要將邪氣封閉於體內。
這句話很容易引發誤解,也容易造成傷害。例如,新傷、食滯、傷寒、陽性癥狀、傳經熱邪、季節性邪瘧、結熱下痢等病症,根本不需要使用補藥,也很少有人會無端使用補藥。他們所討論的是在陰盛陽衰、正氣虛弱、邪氣湧現的情況下,必須使用補藥且需迅速使用,不能拖延。對於傷寒陰性癥狀、陰寒下利、寒瘧、三陰瘧、伴隨陰性痢疾、脾虛導致腹脹、腸寒導致腹脹、嘔吐、洩瀉等症狀,都應該以溫補為主。當正氣強健,邪氣自然消除;當陽氣回復,陰邪自然退散,都應該迅速補充,生怕補充不及時。一旦拖延,邪氣會更盛,正氣會衰敗,陰邪凝固,陽氣滅絕,生命便處於危險之中。」
乃亦以關住賊邪為詞,眩惑病人。以致傾命。如此俗說,真是賊邪,願醫家同以慧劍斬之。(《醫驗錄》)
病家誤,早失計,初時抱恙不介意,人日虛兮病日增,縱有良工也費氣。病家誤,不直說,諱病試醫工與拙,所傷所作只君知,縱有名家猜不出。病家誤,性躁急,病有回機藥須吃,藥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醫也不必。病家誤,在服藥,服藥之中有竅妙,或冷或熱要分明,食前食後皆有道。
病家誤,最善怒,氣逆沖胸仍不悟,豈知肝木克脾元,願君養性須迴護。病家誤,苦憂思,憂思抑鬱欲何之,常將不如己者比,知得雄來且守雌。病家誤,好多言,多言傷氣最難痊,勸君默口疑神坐,好將真氣養真元。病家誤,染風寒,風寒散去又復還,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盜賊更摧殘。
白話文:
這些文字是在告誡人們在面對疾病時的錯誤行為,主要從七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
誤信醫術: 單單封鎖疾病的信息,誤導病人,導致生命危險。這等於在利用醫學知識欺騙病人。
-
初期輕視: 病人初期出現症狀時沒有重視,認為只是小病,結果病情逐漸加重。即使有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治療。
-
隱瞞病情: 病人不誠實地對醫生描述自己的病情,選擇讓醫生用不適合的療法,他們的傷害只有自己知道。
-
情緒焦慮: 情緒急躁、焦慮,認為病情會反覆,不停地尋求新的醫生診治,其實並無必要。
-
服藥方法: 在服用藥物時,不注意藥物的冷熱性質,或者不知道正確的服藥時間(飯前還是飯後),這影響了藥效的發揮。
-
易怒: 情緒失控,怒氣上衝,這對身體有害。怒氣會影響到肝功能,影響脾胃運作,因此需要保持心平氣和。
-
過度憂慮: 一直擔心自己不如他人,過度憂慮會抑制情緒,讓人陷入低落,應當學習接受現狀,懂得退讓。
-
多言: 太多的言語會傷害氣血,建議保持沈默,靜心養息,讓真氣得到保護和養生。
-
風寒問題: 病人容易感染風寒,但一旦風寒散去,又會再次受到侵襲,就像城牆未完成一樣,無法提供有效的防護,使得疾病反覆。
這些都是在提醒人們在面對疾病時,應該如何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以避免誤入歧途。
病家誤,不戒口,口腹傷人處處有,食飲相宜中氣和,鼓腹含哺天地久。病家誤,不戒慎,閨房衽席不知命,命至顛危可若何?願將好色人為鏡。(程鍾齡)
白話文:
病人誤解,不注意飲食禁忌,飲食不當之處無所不在,飲食調理得當則氣血和順,身體健康長久。病人誤解,不謹慎行事,房事過度不知節制,生命危急時如何是好?希望以好色之人作為鏡子,反思自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