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9)
卷一·醫學溯源 (9)
1. 稽古
金易州張元素,字潔古,舉進士不第,去學醫。深闡軒岐秘奧,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藥性之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補瀉,立為主治秘訣,心法要旨,謂之《珍珠囊》,後人翻為韻語,謂之《東垣珍珠囊》,謬矣。○《雷公炮炙論》,劉宋時雷斅所著,非黃帝時雷公也。(李時珍)
張戴人,醫亦奇傑也。世人不究其用意,議其治疾惟事攻擊,即明理如丹溪,亦譏其偏,令人畏汗吐下三法如虎,並其書置之不與睫交,予甚冤之。人之受病,如寇入國,不逐寇而先拊循,適足以養寇而擾民也。戴人有見於是,故以攻疾為急,疾去而後調養。是得靖寇安民之法矣。
彼麻黃、瓜蒂、大承氣,非攻擊之劑哉!審緩急而用之,此仲景意也。且戴人名其書曰《儒門事親》,豈有儒者事親而行霸道以害其親者哉!因著於篇,以為戴人辨白。(《醫旨緒餘》)
成無已,金之聊攝人,家世儒醫。注《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醫學入門》)
《用藥法象》凡一卷,元真定李杲著。皋字明之,號東垣,通《春秋》、《書》、《易》,富而好施,為濟源鹽稅官。受業於張潔古,盡得其學,人稱神醫。祖潔古《珍珠囊》著為此書,謂世人惑於內傷、外感,混同施治,乃辨其脈證、元氣、陰火、飲食、勞倦、有餘、不足,著《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推明《素問》、《難經》、《本草》、《脈訣》及雜病方論,著《醫學發明》九卷,《蘭室秘藏》五卷,辨析經絡、脈法,分比傷寒六經之則,著《此事難知》二卷,別有癰疽、眼目諸書及《試效方》,皆其門人所集述者也。○《湯液本草》凡二卷,元醫學教授古趙王好古撰。
好古,字進之,號海藏,東垣高弟,醫之儒者也。取《本草》及張仲景、成無已、張潔古、李東垣之書,間附己意,集而為此,別著《湯液大法》四卷,《醫壘元戎》十卷,《陰證略例》、《斑論萃英》、《錢氏補遺》各一卷。(李時珍)
羅天益,字謙甫,東垣先生高弟。元朝真定人,著《衛生寶鑑》、《藥類法象》。○吳恕,字如心,號蒙齋,元之仁和人。著《傷寒指掌圖》。○危亦林,號達齋,官本州醫學教授。編《得效方》十九卷。(《醫學入門》)
《本草衍義補遺》。元末朱震亨著。震亨,義烏人,字彥修,從許白雲講道,世稱丹溪先生。嘗從羅太無學醫,遂得劉、張、李三家之旨而推廣之,為醫家宗主。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論》、《風水問答》諸書。(李時珍)
趙良,字以德,號云居,元之浦江人。從丹溪先生學醫,著《醫學宗旨》、《金匱方衍義》。(《醫學入門》)
白話文:
[稽古]
金朝易州人張元素,字潔古,參加進士考試落榜後,改學醫術。他深入闡發軒轅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精髓,認為古代的藥方不能完全應付現代的疾病,於是自成一套醫學體系。他精於辨別藥物的氣味、陰陽屬性、厚薄、升降、浮沉以及補瀉作用,將這些作為主治的秘訣和心法要旨,寫成《珍珠囊》一書。後人將其改編成韻文,稱為《東垣珍珠囊》,這是錯誤的。 《雷公炮炙論》是劉宋時期雷斅所著,並非黃帝時期的雷公。(李時珍語)
張戴人,醫術也相當高明。世人沒有深入了解他的治病理念,只批評他過於注重攻邪,即使像朱丹溪這樣明理的醫生,也批評他偏激,讓後世醫生對汗、吐、下三法畏懼如虎,甚至將他的書束之高閣,這對他很不公平。人體生病如同敵寇入侵國家,不先驅除敵寇卻先安撫,只會養寇自擾。張戴人洞悉此理,所以主張先攻邪治病,待疾病痊癒後再調養身體,這才是平定叛亂,安撫百姓的正確方法。
麻黃、瓜蒂、大承氣湯等藥物,不就是攻邪的藥方嗎?只是要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來使用,這是張仲景的醫道。而且張戴人將他的書命名為《儒門事親》,儒家怎麼可能以霸道的方式傷害自己的父母呢?特此說明,為張戴人辯白。(《醫旨緒餘》語)
成無已,金朝聊城人,世代皆為儒醫。他注釋了《傷寒論》十卷、《明理論》三卷、《論方》一卷。(《醫學入門》語)
《用藥法象》一卷,元朝真定人李杲所著。李杲字明之,號東垣,通曉《春秋》、《尚書》、《易經》,家境富裕且樂善好施,曾擔任濟源鹽稅官。他師從張潔古,完全繼承了張潔古的學術,被稱為神醫。他根據張潔古的《珍珠囊》而寫成此書,認為世人對內傷和外感混淆不清,治療方法也混亂,因此他辨析了脈證、元氣、陰火、飲食、勞倦、臟腑盈虧等方面,著有《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並深入闡釋了《素問》、《難經》、《本草經集注》、《脈訣》以及其他雜病方論,著有《醫學發明》九卷、《蘭室秘藏》五卷,在經絡、脈法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將其與傷寒六經的規律相對比,著有《此事難知》二卷,此外還有癰疽、眼目等方面的著作以及《試效方》,都是他的門人所收集整理的。 《湯液本草》二卷,元朝醫學教授趙王好古撰寫。
好古,字進之,號海藏,是李東垣的高徒,是醫學界的儒者。他取《本草經集注》以及張仲景、成無已、張潔古、李東垣的著作,加入了自己的心得體會,編纂成此書,另著有《湯液大法》四卷、《醫壘元戎》十卷、《陰證略例》、《斑論萃英》、《錢氏補遺》各一卷。(李時珍語)
羅天益,字謙甫,李東垣先生的高徒。元朝真定人,著有《衛生寶鑑》、《藥類法象》。 吳恕,字如心,號蒙齋,元朝仁和人。著有《傷寒指掌圖》。危亦林,號達齋,曾任本州醫學教授。編撰了《得效方》十九卷。(《醫學入門》語)
《本草衍義補遺》,元末朱震亨所著。朱震亨,義烏人,字彥修,曾跟隨許國材學習道家思想,世稱丹溪先生。他曾跟隨羅太無學習醫術,繼承了劉完素、張仲景、李東垣三家之長並加以發揚光大,成為醫學界的宗師。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論》、《風水問答》等書。(李時珍語)
趙良,字以德,號云居,元朝浦江人。師從丹溪先生學習醫術,著有《醫學宗旨》、《金匱方衍義》。(《醫學入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