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8)
卷一·醫學溯源 (8)
1. 稽古
孫思邈,唐京兆華原人。幼稱神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隱太白山,學道養氣,精究醫業,著《千金方》三十卷,《脈經》一卷。(《醫學入門》)
相傳孫思邈有降龍伏虎之說,余問於先子,先子曰:此亦當時之寓言耳。蓋今之肝氣橫逆,脅痛嘔惡,目張痙厥,非猙獰之逆龍乎?而肺氣不宣,喘急痰壅,便溺俱無,非猖狂之猛虎乎?當此之際,有慧心明手,一匕投之,其病如失,是即孫思邈之降龍伏虎也。子輩讀書,由此說而隅反之,自可日進於道矣。
○唐有韋氏,名訊道,號慈藏者,施藥濟人,仰為藥王,醫史可考。今有無知僧道,以藥王之像塑為卉服,與神農無異,藉通書所載,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藥王誕之語,影射惑人,以致世俗誤稱三皇為藥王。殊為可笑!(《吳醫匯講》)
陳藏器,唐開元中京兆府三原縣尉,撰《本草拾遺》十卷。○王冰,號啟元子,唐寶應中為太僕令。注《素問》,作《元珠密語》,論五運六氣。○甄權,唐許州扶溝人,以母病究集方書,遂為高醫。仕隋為秘書省正字。貞觀中,太宗幸其舍,卒年百三歲。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醫學入門》)
《太醫局程文》九卷,不著編輯者名氏,皆南宋考試醫學之文。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凡墨義九道,脈義六道,大義三十七道,論方八道,假令十八道,運氣九道,蓋當時命題,分此六格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錢乙,字仲陽,宋之錢塘人。自患周痹,杜門閱書史,非獨醫可稱也。得仲景之閫奧,建為五臟之方。厥後,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政盡皆取法。今人但知其為嬰兒醫也。著《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兒》百篇。○許叔微,字知可,宋白沙人。著《本事方》。撰《傷寒辨疑》。
○孫兆,宋太醫令,用和之子。父子皆以醫知名。○龐時,字安常,宋靳水人。注《難經辨》數萬言,作《本草補遺》。○楊介,字吉老,泗州人。以醫聞四方,著有《存真圖》。○朱肱,號無求子,宋吳興人。深於傷寒,著《活人書》。○陳文中,字文秀,宋宿州人。明大、小方脈,於小兒疹痘,尤臻其妙。
淳佑中,與鄭惠卿同編《幼幼新書》,又著《小兒病源方論》一卷。○日華子,宋開寶中明人,撰《諸家本草》。○楊土瀛,字登父,號仁齋,宋三山名醫。著《仁齋直指》。(《醫學入門》)
有謂劉守真長於治火,斯言未知守真所長也。守真高邁明敏,其所治多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怫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意。醫不知此,是無術也。此王海藏之言,海藏乃東垣高弟,尚推轂如此,則其邃學可知。(《醫旨緒餘》)
《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金張元素撰。舊題劉完素者,誤也。其書分三十二門,於脈證多所闡明。李濂《醫史》,稱劉完素病傷寒不能自醫,得元素醫之乃愈。則其術在完素上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白話文:
[稽古]
孫思邈是唐朝京兆府華原縣人,自幼聰穎,被隋文帝召見,但他沒有接受。唐太宗也召見他,授予他諫議大夫的官職,但他堅辭,隱居太白山,學習道家養生之術,精研醫學,著有《千金方》三十卷和《脈經》一卷。
相傳孫思邈有降龍伏虎的本事,我曾向我的父親請教,父親說:這只是當時的比喻而已。其實,現在患有肝氣逆亂,導致脅肋疼痛、嘔吐、眼睛睜大、抽搐等症狀,不正如同兇猛的逆龍嗎?而肺氣不通,呼吸急促、痰多、大小便不通暢,不正如同猖狂猛虎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遇到一位醫術高明的大夫,用藥治療,病症就能迅速痊癒,這就是孫思邈所謂的「降龍伏虎」。你們年輕人讀書,應該從這個故事中深入思考,才能不斷進步。
唐朝有位姓韋名訊道的人,號稱慈藏者,他施藥濟人,被尊稱為藥王,這在醫學史上有記載。現在有一些不了解情況的僧道,將藥王的塑像打扮得像農民一樣,與神農大帝無異,利用書中記載的每年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誕辰的說法,誤導世人,以至於世俗將三皇也誤稱為藥王,真是可笑!
陳藏器,唐朝開元年間京兆府三原縣的縣尉,撰寫了《本草拾遺》十卷。王冰,號啟元子,唐朝寶應年間擔任太僕令,他注釋了《素問》,並撰寫了《元珠密語》,論述五運六氣。甄權,唐朝許州扶溝縣人,因為母親生病而深入研究醫書,最終成為一位醫術高明的大夫。他在隋朝時曾擔任秘書省正字。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到他家拜訪,他活到一百零三歲,撰寫了《脈經》和針灸圖譜《明堂》等。
《太醫局程文》九卷,沒有記載編撰者的姓名,都是南宋醫學考試的試卷。原本早已失傳,現在是從《永樂大典》中錄出來的,內容包括九道墨義、六道脈義、三十七道大義、八道論方、十八道假令、九道運氣,大概是當時考試的題目,分為這六個部分。
錢乙,字仲陽,宋朝錢塘縣人。他年輕時患有周痹,閉門讀書,不僅在醫學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學識淵博。他繼承了張仲景的精髓,創立了五臟辨證論治的醫學體系。後來,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政等人都學習他的醫學理論。現在的人只知道他是小兒科的專家,他著有《傷寒指微論》五卷和《小兒藥證直訣》一百篇。許叔微,字知可,宋朝白沙縣人,著有《本事方》和《傷寒辨疑》。
孫兆,宋朝太醫令,是孫用和的兒子,父子倆都以醫術聞名。龐時,字安常,宋朝靳水縣人,注釋《難經》數萬字,著有《本草補遺》。楊介,字吉老,泗州人,醫術聞名四方,著有《存真圖》。朱肱,號無求子,宋朝吳興縣人,精通傷寒論,著有《活人書》。陳文中,字文秀,宋朝宿州人,精通大小兒科脈診,尤其在小兒疹痘方面成就突出。淳佑年間,他和鄭惠卿一起編寫了《幼幼新書》,還著有《小兒病源方論》一卷。日華子,宋朝開寶年間人,撰寫了《諸家本草》。楊土瀛,字登父,號仁齋,宋朝三山縣名醫,著有《仁齋直指》。
有人說劉守真擅長治療熱證,這個說法不一定正確。劉守真才智高超,他治療疾病多注重推陳出新,不讓病人有絲毫鬱結,體現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道理。不懂得這個道理的醫生,就是沒有醫術。這是王海藏的觀點,海藏是東垣的學生,尚且如此推崇,可見他的醫學造詣之深。
《病機氣宜保命集》三卷,是金朝張元素所撰。舊題為劉完素所著,這是錯誤的。這本書分為三十二門,對脈證作了許多闡述。李濂的《醫史》記載,劉完素患傷寒病不能自癒,得張元素治療才痊癒,可見張元素的醫術在劉完素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