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醫學溯源 (7)

1. 稽古

先生得書,回首不見老人。懾怯離洞,覽其方論。多奇怪。從茲施試,效無不神。年未六旬,果為魏所戮。(《中藏經》)

董奉,字君異,吳之侯官人。居盧山,有道術,為人治病,愈者令種杏,號董仙杏林。杏熟易谷,以賑貧乏。(《醫學入門》)

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風痹,因而學醫。習覽經方,遂臻至妙。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

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皇甫氏安能撰而集之?惜簡編脫落已多,是使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失其傳,學之者鮮矣。(《甲乙經》)

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人偽託,以便肄習爾。○王世相云:診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本草綱目》)

葛洪,自號抱朴子。鈔金匱藥方萬卷。《肘後急要方》四卷。(《晉書》)

《神農本草》,藥六百三十五種。梁陶弘景復增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六百三十五種,謂之《名醫別錄》。弘景,字通明,宋末為諸王侍讀,歸隱句曲山,號華陽隱居。武帝每咨訪之。年八十五卒,諡貞白先生。(《本草綱目》)

褚澄,字彥通。齊河南陽翟人,博學善醫,官尚書,著《醫論》一卷,發身中造化之秘。(《醫學入門》)

《褚氏遺書》一卷,舊本題南齊褚澄撰。凡十篇,宋嘉泰中始有刊版。云唐清泰中黃巢亂時,群盜發塚,得之於石刻,殆出依託,然頗能發氣血陰陽之奧。其論寡婦、僧尼之異治,發前人所未發。論吐血、便血,戒飲寒涼,尤為精識。偽書中之最有理致者也。○《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大業中,巢元方等奉敕撰,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

但論病源,不載方藥。唐王燾作《外臺秘要》,宋太平興國中撰《聖惠方》,皆採是書所論,冠諸門之首,則歷代寶為圭杲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雷公藥對》,北齊徐之才撰。李時珍曰:陶氏前已有此書。蓋黃帝時雷公所著,之才增飾之爾。之才,丹陽人,博識善醫,歷任北齊終尚書左僕射,年八十卒,諡文明。(《本草綱目》)

白話文:

[稽古]

一位先生得到一本醫書,回頭一看,那位授予他醫書的老人已經不見了。先生驚懼不安地離開山洞,研讀醫書中的方論,發現裡面有很多奇特的內容。從此他開始依方施治,療效神奇無比。雖然年近六十,卻最終還是被魏國殺害了。(出自《中藏經》)

董奉,字君異,是吳郡侯官縣人。他居住在廬山,精通醫術,為人治病,治癒的病人就讓他種杏樹,因此杏樹林被稱為董仙杏林。杏子成熟後,他將杏子換成穀物,用來救濟貧困的人。(出自《醫學入門》)

晉朝的皇甫謐,博覽群書,通曉各家學說,為人沉靜寡慾,志向高潔。他患上風痹病,因此開始學習醫術。勤奮研習經典醫方,最終醫術達到了極高的造詣。他選取了黃帝的《素問》、《針經》、《明堂》三部書,編撰成十二卷的《針灸經》,這在古代儒學家中也是少有的成就。有人說,《素問》、《針經》、《明堂》三部書并非黃帝所著,更像是戰國時期的作品。

有人說: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身體如同八尺之長的軀體,臟腑的堅實脆弱,大小尺寸,五穀的多少,脈搏的長短,血液的清濁,十二經脈的血氣盛衰,皮膚包覆於外,這些都能夠剖開來看嗎?如果不是大聖大智之人,誰能夠了解這些呢?戰國時期的人,又怎能做到呢?可見,《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都是遠古時代的著作,皇甫謐怎能編撰並收集這些呢?可惜的是,這些典籍殘缺流失很多,導致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人失去了這些醫學瑰寶的傳承,學習的人也寥寥無幾。(出自《甲乙經》)

柳貫說:王叔和撰寫的《脈經》十卷,是醫學經典著作之一。現在《脈訣》流傳很廣,人們都認為是王叔和所作,卻不知道西晉時期還沒有這種押韻的歌訣體裁,這是宋代人偽託的,只是為了方便學習而已。○王世相說:診斷方法不易精通。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精髓深奧難懂,越人、王叔和撰寫的《難經》、《脈經》,也沒有完全揭示其奧秘。五代時期的高陽生撰寫的《脈訣》,假託王叔和的名義,內容多有矛盾,文字粗俗,又受到一些淺薄學者的妄加註釋,世上的醫生都照本宣科地學習,卻茫然不知所措,只是藉此謀生而已,對診斷治療又有什麼益處呢?(出自《本草綱目》)

葛洪,自號抱朴子。他抄錄了萬卷《金匱藥方》。又著有《肘後急要方》四卷。(出自《晉書》)

《神農本草經》記載藥物六百三十五種。梁代的陶弘景又增加了漢魏以來名醫所使用的六百三十五種藥物,稱為《名醫別錄》。陶弘景,字通明,宋朝末年曾擔任諸王侍讀,後來歸隱句曲山,號稱華陽隱居。梁武帝經常向他諮詢。他八十五歲去世,被追諡為貞白先生。(出自《本草綱目》)

褚澄,字彥通。齊朝河南陽翟縣人,博學多才,精通醫術,曾擔任尚書,著有《醫論》一卷,闡述了人體與自然造化的奧秘。(出自《醫學入門》)

《褚氏遺書》一卷,舊本題為南齊褚澄所撰。共十篇,宋朝嘉泰年間才開始刊刻。據說唐朝清泰年間黃巢起義時,盜賊掘墓,從石刻中得到了這本書,這很可能是後人偽造的,但它卻能夠闡明氣血陰陽的奧秘。書中關於寡婦、尼姑的特殊治療方法,以及關於吐血、便血的論述,特別是戒飲寒涼的觀點,都非常精闢獨到,是偽書中最有道理的一本。○《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朝大業年間,巢元方等人奉命編撰,共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

這本書只論述疾病的病源,沒有記載藥方。唐代的王燾撰寫的《外臺秘要》,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撰寫的《聖惠方》,都引用了這本書的論述,放在各個門類的首位,可見歷代都非常重視這本書。(出自《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雷公藥對》,北齊徐之才所撰。李時珍說:陶弘景之前已經有這本書了。大概這是黃帝時期雷公所著,徐之才只是增補修飾而已。徐之才,丹陽人,博學多才,精通醫術,在北齊歷任要職,最終擔任尚書左僕射,八十歲去世,被追諡為文明。(出自《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