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6)
卷一·醫學溯源 (6)
1. 稽古
其書為諸方之祖。時人以為扁鵲、倉公無以加之,故後世稱為醫聖。(《醫林列傳》)
後漢張仲景,著《卒病傷寒論》十六卷,至晉代,其《卒病論》六卷,已不可復睹,即《傷寒論》十卷,想亦劫火之餘,僅得讀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先後差錯,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以校正。晉太醫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編集成書。今世所傳,乃宋林億所校正,成無已所詮註,二家過於尊信叔和,往往先傳後經,以叔和緯翼之詞,混編為仲景之書。
如一卷之平脈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馴,反首列之,則所為校正詮註,乃仲景之不幸也。(《尚論篇》)
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致聚訟紛紛,此皆不知作書之旨故也。觀其敘所述,乃為庸醫誤治而設。所以正治之法,一經不過三、四條,余皆救誤之法。故其文亦變動不居。讀者知此書皆設想懸擬之書,則無往不得其義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互相詬厲,孰知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
何則?叔和序例云: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則此書乃叔和所蒐集,而世輒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凡讀書能得書中之精義要訣,歷歷分明,則任其顛倒錯亂,而我心自能融會貫通。否則,徒以古書紛更互異,愈改愈晦矣。
○《金匱》諸方,非南陽所自造,乃上古聖人相傳之方,所謂經方是也。此乃群方之祖,神妙淵微,不可思議。○按《古今錄驗》、《近效》二種,乃唐以前之方書。今全本未見,《外臺》中引二書之方極多。《金匱要略》,宋人校書者,往往以本集中載方太少,故亦取二書並《千金》、《外臺》之方,擇其精要者,附一、二於每病之後。今人見其方載入《金匱》中,即以為仲景所定之方,誤矣。
(《蘭臺軌範》)
華先生,諱佗,字元化。性好恬淡,喜味方書,多遊名山。一日因酒息於公宜山古洞前,忽聞人論療病之法,訝其異,竊聽。須臾,有人云:華生在邇,術可付焉。復有一人曰:生性貪,不憫生靈,安得付也?先生駭躍入洞,見二老人,衣木皮,頂草冠。躬趨拜曰:適聞賢者論方術,遂乃忘歸。
況濟人之道,素所好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驗,徒自不足耳!願賢者少察愚誠,乞與開悟,終身不負恩。首坐者云:術亦不惜,恐異日與子為累。若元高下,無貧富,無貴賤,不務財賄,不憚勞苦,矜老恤幼為急,然後可脫子禍。先生再拜謝曰:賢聖之語,不敢忘。二老笑指云:石床上有一書函,子自取之,勿示俗流,宜秘密。
白話文:
[稽古]
《傷寒雜病論》是所有醫方之祖,當時的人認為扁鵲、倉公都比不上它,所以後世尊稱它為醫聖。
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有十六卷,到了晉代,《卒病論》六卷已經失傳,《傷寒論》也僅剩十卷,可能是經歷戰亂焚毀,流傳下來的版本都是口耳相傳的,因此篇目順序錯亂。幸好還有三百九十七個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三個藥方的名稱可以參考校正。晉代太醫令王叔和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編輯成書,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宋代林億校正,成無已註釋的版本。這兩位都過度尊崇王叔和,常常將王叔和的內容放在仲景原本的經文之前,以王叔和的文字來補充仲景的著作。
例如,將「平脈法」和「序例」放在卷首,這些文字原本並非如此排列,顯得不夠自然,這反而成了對仲景的不幸。
仲景《傷寒論》的編排版本不下數十種,因此爭議不斷,這都是因為不懂得作者寫作目的的緣故。從書中敘述來看,這本書是為了糾正庸醫誤治而寫的。因此,正確的治療方法,每條經文不過三、四句,其餘都是針對錯誤治療方法的糾正。所以它的文字也變化多端,不拘一格。讀者只要明白這本書都是設想各種情況而寫的,就能理解書中所有內容。現在很多人非要更改王叔和的編排順序,互相指責,卻不知道原本的順序早已散失,王叔和整理的版本或許才是可信的。
為什麼呢?因為王叔和在序例中說:現在收集整理仲景以前的論述,記錄其中驗證有效的證候、診脈、聲色、治療方法,以預防世人急症。所以這本書是王叔和收集整理的,世人卻常加以駁斥,認為原本不是這樣。想想看,如果沒有王叔和,哪來這本書呢?而且,其他人編纂的版本,真的能符合仲景原文嗎?凡是讀書能領會書中精義要訣,條理清晰,那麼即使順序顛倒錯亂,也能融會貫通。否則,只是因為古書版本紛雜不同,越改越晦澀難懂。
《金匱要略》的藥方,並非張仲景在南陽所自創,而是古代聖人相傳的藥方,也就是所謂的經方。它是所有藥方之祖,神奇奧妙,不可思議。唐代以前的方書有《古今錄驗》和《近效》兩種,現在全本都已經不見了,只有《外臺秘要》中引用了這兩本書許多藥方。《金匱要略》宋代的校書者,因為認為書中記載的藥方太少,所以也從這兩本書以及《千金方》、《外臺秘要》中選擇精要的藥方,附在每種疾病的後面。現在的人看見這些藥方載入《金匱要略》中,就認為是仲景所定的藥方,這是錯誤的。
華佗,字元化,性格恬淡,喜歡研讀醫書,經常遊歷名山。有一天,他在公宜山古洞前飲酒休息,偶然聽到有人討論治療疾病的方法,覺得很奇怪,就偷偷地聽。過了一會兒,有人說:「華佗就在附近,可以把醫術傳授給他。」另一個人說:「他生性貪婪,不憐憫眾生,怎麼能把醫術傳授給他呢?」華佗驚慌地跑進洞裡,看見兩個老人,穿著樹皮衣,戴著草帽。華佗急忙上前拜道:「我剛才聽到二位賢者談論醫術,所以忘記回去了。」
況且,救濟人的事業,我一直都很想做,只是可惜的是,還沒有遇到一種可以驗證的方法,一直覺得自己很不足!希望二位賢者稍微察看我的誠意,請傳授我醫術,我終身也不會辜負您的恩情。」坐在前面的老人說:「醫術我並不吝惜,只是擔心將來會成為你的累贅。如果你能品德高尚,不論貧富貴賤,不追求財利,不畏懼辛苦,重視老年人和兒童,那麼就能免除禍患。」華佗再次拜謝說:「賢者的教誨,我不敢忘記。」兩個老人笑著指著說:「石床上有一個書函,你自己拿去吧,不要給普通人看,要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