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一·醫學溯源 (5)
卷一·醫學溯源 (5)
1. 稽古
秦太醫令李䤈,自知技不如扁鵲,使人刺殺之。(《史記》)
《難經》,非經也。以《靈》、《素》之微言奧旨引端未發者,設為問答,俾暢厥義也。古人書篇名義,非可苟稱,難者,辨論之謂,豈有以難名經者哉!自古言醫者,皆祖《內經》,而《內經》之學,至漢而分,倉公氏以診勝,仲景氏以方勝,華佗氏以針灸雜法勝。雖皆不離《內經》。
逮晉唐以後,則支派愈分,去聖遠矣。惟《難經》則悉本《內經》之語而敷暢其義,聖學之傳,惟此為得其宗。然竊有疑焉:其說有即以經文為釋者,有悖經文為釋者,有顛倒經文以為釋者。書垂二千餘年,注者不下數十家,皆不敢有異議。其間有大可疑者,且多曲為解釋。
經學之不講久矣,惟知溯流以尋源,未嘗從源以及流也。故以《難經》視《難經》,則《難經》自無可議,以《內經》之義疏視《難經》,則《難經》正多疵也。其曰秦越人著者,始見於《新唐書·藝文志》,蓋不可定,然實兩漢以前書云。(《難經經釋》)
文摯,戰國時宋之良醫也。洞明醫道,亦兼異術,觀人之背,能知人之心竅。(《醫學入門》)
晉平公有疾,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蠱惑之疾。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晉景公疾,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二豎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緩至,視之,曰:疾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
厚為之禮而歸之。(《左傳》)
季梁得疾,盧氏謂之曰:汝疾非由天,不由人,亦不由鬼。稟生受形,既有制之者,藥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醫也。厚貺遣之,俄而疾自瘳。(《列子》)
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菑人。姓淳于,名意。少,喜醫方術,高後八年,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史記》)
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受業於同郡張伯祖,善於治療。尤精經方。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後在京師為名醫。以宗族二百餘口,建安紀年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著論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文辭簡古奧雅,古今治傷寒,未有能出其外也。
白話文:
稽古
秦朝的太醫令李䤈,自知醫術不如扁鵲,就派人暗殺了他。(出自《史記》)
《難經》並非真正的經書。它是以《靈樞》、《素問》中精微奧妙的旨意為基礎,對未曾闡明的內容,設為問答的形式,以使它的意義更加通暢。古代書籍的篇名和意義,不能隨便取用。「難」指的是辨析、討論的意思,怎麼會有用「難」來命名經書的呢!自古以來談論醫學的人,都尊奉《內經》,而《內經》的學說,到了漢朝就分派了,倉公以精湛的診斷聞名,仲景以精妙的藥方聞名,華佗以針灸和各種雜法聞名。雖然他們各有擅長,但都脫離不了《內經》的範疇。
到了晉唐以後,醫學的派別更加分化,離聖人的醫學思想也越來越遠了。只有《難經》是完全根據《內經》的內容來闡述其意義的,聖人醫學的傳承,只有這部書才真正掌握了其精髓。但是我私下有一些疑問:有些解釋是直接以經文來詮釋的,有些卻是違背經文來詮釋的,還有些是顛倒經文的順序來詮釋的。這本書流傳了兩千多年,注釋者不下數十家,都從不敢有不同的意見。其中有很多值得懷疑的地方,而且大多數是曲解經文。
經學的講究已經很久沒有了,只知道追溯本源去尋找根源,卻從未從根源去推演其發展的過程。所以,如果單純以《難經》去看《難經》,那麼《難經》本身就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但如果以《內經》的義疏來看《難經》,那麼《難經》就會有很多錯誤了。書中說秦越人為作者,最早見於《新唐書·藝文志》,這說法並不能確定,但的確是兩漢以前的作品。(出自《難經經釋》)
文摯,戰國時期宋國的良醫。他精通醫道,也兼通一些奇術,只要觀察人的背部,就能知道人的心竅所在。(出自《醫學入門》)
晉平公生病了,向秦國求醫。秦國國君派醫和前去診治,醫和說:這個病無法治療,這是因為接近婦女臥室而引起的,病症像中了蠱一樣。既不是鬼怪作祟,也不是飲食中毒,而是迷惑而喪失意志造成的。天上有六種氣候,降生五種味道,發為五種顏色,表現為五種聲音。過度縱慾會產生六種疾病。六種氣候是指陰、陽、風、雨、晦、明。它們分為四季,按順序排列為五個節氣,超過限度就會造成災禍。陰氣過盛會導致寒疾,陽氣過盛會導致熱疾,風氣過盛會導致末疾(指四肢末端疾病),雨氣過盛會導致腹疾,晦氣過盛會導致迷惑之疾,明氣過盛會導致心疾。
女人在陽氣旺盛而天氣晦暗的時候過度縱慾,就會產生內熱蠱惑的疾病。有人問趙孟說:什麼是蠱?趙孟回答說:這是淫亂迷惑所產生的疾病。在文字上,皿蟲就是蠱。穀物中生出的飛蟲,也叫蠱。在《周易》中,女人迷惑男人,風吹落山,也稱為蠱。這些都是同一種東西。(出自《左傳》)晉景公生病,向秦國求醫,秦國國君派醫緩前去診治。醫緩還沒到,景公夢見兩個僕人說:那是一位良醫,恐怕會傷害我,我該怎麼逃呢?其中一個僕人說:住在肓之上,膏之下,他拿我們怎麼辦?醫緩到了,診治後說: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無法治療,藥物也達不到,無法醫治。景公說:真是良醫啊!
厚待醫緩並送他回去。(出自《左傳》)
季梁生病了,盧氏對他說:你的病不是來自於天,也不是來自於人,更不是來自於鬼。你生下來就有了形體,既然有其規律,藥石又怎麼能治好你的病呢?季梁說:神醫啊!厚厚的賞賜了他,不久病就好了。(出自《列子》)
太倉公,齊國的太倉長,臨淄人。姓淳于,名意。年輕時就喜歡醫方術,高後八年,又拜同郡元里公乘陽慶為師,使淳于意徹底放棄以前的醫方,全部改用禁方。他傳承了黃帝、扁鵲的脈書,能根據五色診斷疾病,知道人的生死,判斷疑難雜症,確定可以治療的疾病,以及藥物論述都非常精妙。他跟隨陽慶學習了三年。他為人治病,判斷生死都很準確。(出自《史記》)
張機,字仲景,南陽人。師從同郡的張伯祖,善於治療疾病。尤其精通經方。他被舉薦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後來在京城做有名的醫生。他的宗族二百多口,從建安年間開始,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而傷寒佔了七成,於是他就撰寫了二十二篇論文,共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他的文章簡潔古樸,典雅精緻,古今治療傷寒的,沒有人能超過他。(出自《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