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七·雜證匯參 (25)

1. 嘔吐(附吐矢)

喻氏有地氣加天之說,得毋與此證隱隱有合。而倒行逆施,於理法之所無而病情之所有者,其為幽門關鎖之地為病,胃氣虧於中,而腎氣虧於下者耶。不然隔噎之吐,未見吐矢也;反胃之吐,未見吐矢也;脫淤之吐,未見吐矢也;更有嘔酸苦汁,痰飲蛔蟲,未見吐矢也。茲則陰陽錯亂,清濁混淆,為醫家所不及逆料者。

洵為幽門無權,胃液空虛,腎火迫之,不足以敵其直奔之勢從小腸入胃,糟粕隨之,已可知矣。治非救胃則救腎,非正治則逆治。《經》曰:腎者胃之關,開竅於二陰。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必待腎陰回而虛火藏,大便通而機關利,清陽升而濁陰降,此理之所必然者。

(《會心錄》)

附案

西商趙谷猷,患吐糞證,醫治三年,百藥不效。延予時,見其啖面,余問:吐否?曰:麵食下咽,覺腹中響動,食自上而下,糞自下而上吐出,不勝其苦。檢方皆治氣逆墜下之劑。予曰:吐證固屬氣逆,然降下之品,僅降其飲食,而糞仍自上,腸胃中如水車轆轤,何時止息?世不解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腎實主之;且腎開竅於二陰,順氣之藥,徒耗腎陰,惡能有濟。

方用熟地、山萸、五味、金櫻、芡實鎮其中宮,茯苓、白朮、巴戟天,肉桂、牛膝行其逆氣。服二日吐止,服二十日不再復矣。(程華仲)

白話文:

喻氏提出的「地氣加天」的說法,或許跟這種嘔吐的狀況有隱約的關聯。這種情況與一般嘔吐不同,是違反常理的,病情表現的卻是確實在發生的。可能是幽門(胃的出口)這個地方出了問題,胃氣虛弱於中焦(脾胃),而腎氣也虛弱於下焦。

如果不是這樣,一般的隔噎嘔吐不會吐出糞便,反胃嘔吐也不會吐出糞便,脫肛引起的嘔吐也不會吐出糞便。甚至嘔吐酸水、苦膽汁、痰液或蛔蟲,也都不會吐出糞便。現在這種情況,是陰陽失調,清濁混雜,是醫生難以預料到的。

這實在是因為幽門失去了正常功能,胃液空虛,腎火又往上迫,不足以抵抗從腸道直衝胃部的反向衝力,導致糟粕(糞便)也跟著一起吐出來。治療的方法,如果不是補養胃氣,就要補養腎氣,如果不是順著治療,就要逆向思考。

《黃帝內經》說:「腎是胃的關口,開竅於二陰(大小便)。」又說:「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一定要等到腎陰恢復,虛火潛藏,大便暢通,關竅順利,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這才是理所當然的。

(《會心錄》)

附案

有一個西商叫趙谷猷,患了吐糞的病症,醫生治了三年,吃了各種藥都沒效。後來請我去看病,我看到他吃麵,就問他:「吃完會吐嗎?」他說:「麵食咽下去後,感覺肚子裡響動,食物從上往下走,糞便卻從下往上吐出來,痛苦不堪。」我檢查他以前的藥方,都是些降氣下行的藥。我說:「嘔吐的確屬於氣逆,但是那些降下的藥,只能把食物降下去,而糞便還是往上走,腸胃就像水車一樣轉動,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呢?世人不了解腎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實際上是腎出了問題。而且腎開竅於二陰,順氣的藥,只會耗損腎陰,怎麼會有效呢?」

因此,我開了熟地、山萸、五味子、金櫻子、芡實這些藥來鎮守中焦,再用茯苓、白朮、巴戟天、肉桂、牛膝這些藥來疏導逆氣。服藥兩天後就停止嘔吐,服藥二十天後就再也沒復發了。(程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