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6)
卷七·雜證匯參 (26)
1. 吞酸
經義
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少陽之勝,嘔酸善飢。(《素問》)
哲言
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如飲食熱,則易於酸也。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又如酒之味苦性熱,飲之則令人色赤氣粗,喜怒如狂,煩渴嘔吐,皆熱證也。其吐必酸,為熱明矣。(劉河間)
吐酸之屬於熱者,與造酒相似,涼則甘,熱則酸。(朱丹溪)
吐酸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辛熱療之必減。酸者收氣也,西方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熱劑瀉其子,以瀉肺之實。若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誤矣。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乎?(李東垣)
凡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間主熱,東垣主寒;東垣言其因,河間言其化。蓋寒則陽氣不舒,鬱而為熱,熱則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木氣鬱甚,熏蒸濕土而成也。又有飲食太過,胃脘填塞,脾氣不運而酸者,是怫鬱之極,濕熱蒸變,如酒缸太熱則酸也。然總是木氣所致,若非木氣,即寒、即熱、即飽、即怫鬱,亦不酸,以酸為木氣也。
○又有一種,飲食入胃,即成酸味,此必傷寒久瘧,胃陰未復。當以淡味滋養真陰,而後可治也。(《己任編》)
吐酸,諸言為熱者,豈不各有其說。在劉河間則曰:如飲食熱則易酸。在戴元禮則曰:如穀肉在器,熱易為酸。又有相傳者曰:觀之造酒,涼作則甘,熱作則酸。豈非酸由熱乎?諸說如此,宛然可信。但凡察病者,當察其理;察理者,當察其真。即如飲食之酸由乎熱,似近理矣。
然食在釜中,使能化而不能酸者,此以火力強,而速化無留也。若起置器中,必久而後酸,此停積而酸,非因熱而酸也。嘗見水漿冷積既久未有不酸者,此豈熱耶?因不行也。又云:造酒者熱作則酸,亦似近理。然必於二三日後,鬱熱不開,然後成酸,未有熱作及時,而遂致酸也。
且人之胃氣,原自大熱,所以三餐入胃,俱能傾刻消化。若如造酒者,必待竟日而後成,則日不再餐,胃氣能無憊乎?若必如冷作之不酸,方云無火,則飲食之化,亦須旬日,此其胃中陽氣不已竭乎?是可見胃氣本宜暖,稍涼不可也。酒甕本宜疏,鬱悶不可也。故酒甕之化,亦安能如胃氣之速;而胃氣之健,又安可同酒甕之遲乎?人之飲食入胃,惟速化為貴。
若胃中陽氣不衰,健運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則其化必遲;食化既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此酸即敗之漸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見飲食不快,漸至中滿、痞隔、泄瀉等證,豈非脾胃陽虛之病,而猶認為火,能無誤乎?(張景岳)
或問:吞酸,《素問》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乃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而成積,積久生熱,故從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未合《經》旨。
白話文:
吞酸
大致理論
所有嘔吐酸水的情況,都屬於熱症。少陽經氣過盛,會導致嘔吐酸水且容易感到飢餓。(出自《素問》)
酸味,是肝木的代表味道。因為火氣太盛,壓制了金氣,導致金氣無法平衡木氣,肝木因此過度旺盛,所以產生酸味。如果吃的東西是熱性的,就更容易產生酸味。有人說吐酸是寒症,這是錯誤的。例如,酒的味道是苦而性熱,喝了會讓人臉紅脖子粗,情緒暴躁,口渴嘔吐,這些都是熱症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吐出來的必定是酸水,這就清楚說明是熱症。(劉河間的觀點)
吐酸屬於熱症的情況,就像釀酒一樣,溫度低時會變甜,溫度高時會變酸。(朱丹溪的觀點)
吐酸嚴重時,酸水會侵蝕心臟,導致上下牙齒酸澀,無法咬合,用辛溫的藥物治療一定會減輕症狀。酸味代表收斂的性質,西方屬金,金生水,寒水是金的兒子,兒子強壯會使母親更強盛,所以要用熱藥來瀉它的兒子,以此來瀉肺金的過盛。如果依照一般熱症來治療,就會犯錯了。雜病中出現心口酸脹,是濁氣無法下降,可能導致腹脹,寒性藥物怎麼能治療呢?(李東垣的觀點)
凡是吞酸,都屬於肝木的問題,肝木伸展就會產生酸味。劉河間認為是熱,李東垣認為是寒;李東垣說的是原因,劉河間說的是結果。寒冷會使陽氣不舒暢,鬱積而產生熱,熱就會導致酸。當然也有不是因為寒冷而產生酸的情況,這是因為肝木的氣鬱積太過,蒸發濕氣而形成的。還有因為吃得太多,胃部脹滿,脾氣無法運化,也會產生酸,這也是鬱積到了極點,濕熱蒸發變化而成的,就像酒缸太熱就會變酸一樣。但總歸是肝木的氣所導致,如果不是因為肝木的氣,就算寒冷、熱、吃太飽、或鬱悶,都不會產生酸味,因為酸味是肝木氣的表現。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食物進入胃中立刻變成酸味,這一定是傷寒或瘧疾太久,導致胃陰沒有恢復。這種情況應該用清淡的食物滋養胃陰,才能治療。(出自《己任編》)
吐酸,大家說是由熱引起的,難道沒有各自的道理嗎?劉河間認為:如果吃的食物是熱的,就容易產生酸。戴元禮認為:食物像穀肉放在容器中,遇熱容易變酸。還有傳說說:觀察釀酒,溫度低時會變甜,溫度高時會變酸。難道酸不是因為熱嗎?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好像可信。但是看病的人,要觀察其中的道理;觀察道理的人,要觀察其中的真實情況。像是食物變酸是由於熱引起的,好像很有道理。
但是,食物放在鍋裡,即使能轉化卻不會變酸,這是因為火力強,很快就消化了沒有停留。如果把食物盛出來放在容器中,一定會過很久才變酸,這是因為停積才變酸,不是因為熱而變酸。我曾見過水漿放久了沒有不變酸的,難道這是因為熱嗎?這是因為停滯不流通。還有說,釀酒時溫度高會變酸,好像也有道理。但是,一定是兩三天後,鬱熱不散,才會變成酸,沒有說溫度高馬上就變酸的。
而且,人的胃氣原本就是很熱的,所以三餐進入胃中,都能很快消化。如果像釀酒一樣,一定要過一天才能完成,那每天就沒辦法吃飯了,胃氣怎麼能不衰竭呢?如果一定要像溫度低時不變酸,才說沒火,那食物的消化也需要十幾天,這樣胃中的陽氣不是很快就耗竭了嗎?可見胃氣本來就應該溫暖,稍微涼一點都不可以。酒甕本來就應該疏通,不能悶著。所以酒甕的轉化怎麼能像胃氣那麼快呢?而胃氣的健康,又怎麼能像酒甕那麼慢呢?人的食物進入胃中,最重要的是快速消化。
如果胃中陽氣不衰退,運作正常,哪會有酸味呢?如果火力不夠,轉化一定會慢;食物轉化慢,就會停積不行,就會變成酸變成腐敗,這種酸就是開始敗壞的表現。所以,凡是患吞酸的人,大多會食慾不振,逐漸出現腹脹、胸悶、腹瀉等症狀,這難道不是脾胃陽氣虛弱的病嗎?如果還認為是火症,不會錯嗎?(張景岳的觀點)
有人問:吞酸,《素問》認為是熱,《東垣》又認為是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吐酸和吞酸不同。吐酸,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是平時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鬱積而形成的,鬱積久了就會生熱,所以從木的性質轉化,就變成酸味,這不是熱是什麼?其中有些鬱積太久,無法自己湧出來,潛伏在肺胃之間,想吐吐不出,想嚥嚥不下,皮膚受風寒,內熱就更鬱積,酸味刺痛心口,皮膚溫暖,毛孔打開,或者喝了熱的湯藥,津液順暢運行,就可以暫時緩解,這不是寒是什麼?《素問》說的是熱,說的是根本原因;李東垣說的是寒,說的是最終結果。但是李東垣沒有說是因為外感風寒,而是認為是收斂的性質,想用瀉肺金的方法,沒有符合《內經》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