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七·雜證匯參 (27)

1. 吞酸

余嘗治吞酸,用連、萸各制,隨時令為佐使,以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丸吞之,教以淡食自養,則病易安。(《局方發揮》)

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夾痰居多,痰鬱水亦郁,自成酸矣。一遇上升之氣,則痰與水並出。蓋未有酸水而無痰者也。治用二陳湯,加梔子、姜炒黃連、蒼白朮,少加吳萸為引經。凡治酸必少用吳萸者,蓋因其性而折之也。(虞天民)

肝為盡陰,膽無別竅,故胃中水穀,一有所積,輒遏肝膽之火,曲直而不得伸,癖以是成,熱由此郁。木中有此鬱熱之火,金畏而不敢平,勝我者不能平,我勝者不得去,濕熱無從宣泄,此吐酸之所由來也。法宜寒因熱用,於木中瀉去火邪,使金無所畏而木可平;用熱性引入肝膽,使辛有所宣而鬱可達。金行從左,何木令之不條耶?(程郊倩)

凡積滯中焦,久郁成熱,因而作酸者,此酸之屬於熱也。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無鬱熱,因寒所化者,此酸之屬於寒也。○吞酸雖小疾,然可暫不可久,久而不愈,為噎隔反胃之漸。若脈兩關俱弦者,尤宜慎防,以木來凌土故耳。(《證治匯補》)

病轉入胃,煎熬津液,變成酸汁,胃口有如醋甕。胃中之熱,有如曲糵,谷飲一入,頃刻釀成酢味矣。有時新谷方咽,舊谷即為迸出,若互換者;緣新谷芳甘未變,胃愛而受之,其酸腐之餘,自不能留也。夫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今暗從火化,津液升騰屑越,已非細故。

況土曰稼穡,作甘者也;木曰曲直,作酸者也。甘反作酸,木來侮土,故驅其酸,而反其甘,惟有用剛藥一法。剛藥者,氣味俱雄之藥,能變胃而不受胃變者也。但可用剛中之柔,不可用柔中之剛,如六味加桂、附,柔中之剛也。於六味作酸藥中,入二味止酸藥,當乎不當乎?剛中之柔,如連理湯丸是也。

剛非過剛,更有柔以濟其剛,可收去酸之績矣。(喻嘉言)

吞酸,多屬脾虛木旺。證見面色萎黃,胸膈不利。世醫每投清氣化痰之藥,多致便瀉食少而危。此證當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木香、吳茱萸。若脾腎俱虛者,宜用六君子湯,加肉蔻、補骨脂。中氣虛弱者,宜用理中湯,加吳茱萸。其有鬱火,服連理湯不應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炮姜,送左金丸。中氣虛寒者,宜用附子理中湯。(薛立齋)

脈候

吐酸之脈:弦滑為痰滯於內,浮緊為寒束於外;沉遲為中寒,洪數為火盛。(《醫鑑》)

選案

方含光,患吐酸。醫以平肝降氣治之,久而飲食亦吐,二便漸稀。又以噎隔將成,恣用香燥,關竅愈塞。予謂:始患吐酸者,肝木鬱也;吐及飲食者,肝鬱下克脾土也;二便漸稀者,土虛不能傳化也。初緣腎水枯竭,肝木無以滋生,釀成鬱悶。是時但與滋腎舒肝之劑,亦易為力,奈何用氣分重藥,益其煎熬耶?以迴天飲煎進代茶,一日便通,兩日吐止,三日全安。(程華仲)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吞酸的病人,用黃連和吳茱萸兩種藥材分別炮製,再依照季節變化搭配其他輔助藥材,以蒼朮、茯苓作為輔助,把藥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吞服,並囑咐病人飲食清淡來調養,這樣病就容易痊癒。

吐酸的病人,吐出的酸水像醋一樣,多半夾雜著痰,痰鬱結會導致水液也鬱結,自然產生酸。一旦遇到上升的氣,痰和水就會一起吐出來。大抵來說,沒有不帶痰的酸水。治療上用二陳湯,加上梔子、用生薑炒過的黃連、蒼朮和白朮,少量加入吳茱萸來引導藥性。凡是治療酸,都必須少量使用吳茱萸,這是因為要利用它的藥性來反制酸。

肝是陰氣的極致,膽沒有其他的開竅通道,因此胃中的食物一旦積滯,就會阻礙肝膽的火氣,使其無法舒展,久而久之形成積塊,熱也因此鬱積。肝木中有了這種鬱積的熱火,金氣會畏懼而不敢平息,勝過我的力量無法平息,我能勝過的力量又無法去除,濕熱無從宣洩,這就是產生吐酸的原因。治療方法應該採取寒證用熱藥的方法,從肝木中去除火邪,使金氣不再畏懼而使肝木得以平順;用熱性藥材引導藥性進入肝膽,使辛辣的藥力得以宣散而使鬱結可以疏通。金氣的運行是向左的,為什麼肝木會不順暢呢?

凡是積滯在中焦,久而久之鬱結成熱,因而產生酸的,這種酸屬於熱證。如果是外來的寒邪侵犯胃,很快就產生酸,本來沒有鬱熱,而是因為寒邪導致的,這種酸屬於寒證。吞酸雖然是小病,但不可輕忽,不能拖延太久,久不治癒,會逐漸發展成噎膈、反胃等疾病。如果脈象兩關都呈弦脈,更要特別注意,這是因為肝木來欺侮脾土的緣故。

疾病轉移到胃,煎熬津液,變成酸水,胃就像醋罈一樣。胃中的熱,就像酒麴一樣,食物一進入,很快就發酵成酸味。有時剛吃下新穀,之前吃的舊穀就吐出來,如同交換一般;這是因為新穀新鮮甘甜,還沒有變質,胃喜歡而接受它,而酸腐的舊穀,自然不能留下。人的先天之氣,全在於胃,現在卻暗中被火化,津液向上蒸發散失,這不是小問題。

況且,脾土的功能是種植,產生甘味;肝木的功能是舒展,產生酸味。甘味反而變成酸味,這是肝木來欺侮脾土,所以要驅除酸味,使其恢復甘味,只有用剛性的藥物才行。剛性的藥物,是指氣味都強烈的藥物,能夠改變胃而自己不被胃改變。但可以用剛中帶柔的藥物,不可以用柔中帶剛的藥物,如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就是柔中帶剛。在治療酸的藥物中,加入兩味止酸藥,恰當嗎?剛中帶柔的藥物,例如連理湯丸就是。

剛性不能過於剛猛,還要有柔和的藥物來輔助它的剛性,才能達到去除酸味的效果。

吞酸,多半屬於脾虛而肝木過旺。症狀可見面色萎黃,胸膈不適。世俗的醫生經常使用清熱化痰的藥物,反而會導致腹瀉、食慾不振,病情更加危險。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木香、吳茱萸。如果脾腎都虛弱,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肉豆蔻、補骨脂。如果中氣虛弱,應該使用理中湯,加上吳茱萸。如果體內有鬱火,服用連理湯沒有效果,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木香、炮薑,用左金丸送服。如果中氣虛寒,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

脈象

吐酸的脈象:弦滑是痰滯留在體內,浮緊是寒邪束縛在體外;沉遲是中焦虛寒,洪數是火熱旺盛。

案例

方含光患有吐酸。醫生用平肝降氣的方法治療,時間久了,連飲食也開始吐出來,大便次數也逐漸減少。醫生又認為這是要發展成噎膈,就大量使用香燥的藥物,導致關竅更加閉塞。我認為:一開始患有吐酸,是肝木鬱結的緣故;吐出食物,是肝鬱下侵脾土的緣故;大便次數減少,是脾土虛弱不能運化食物的緣故。當初是因為腎水枯竭,肝木得不到滋養,才導致鬱悶。當時只要用滋補腎陰、舒緩肝氣的藥物,就能容易見效,為何要用氣分重的藥物,加重病情呢?用回天飲煎煮後代替茶水飲用,一天大便就通暢了,兩天停止嘔吐,三天就完全康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