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8)
卷七·雜證匯參 (28)
1. 吞酸
吳維師內,患胃脘痛,體中忽熱忽止,覺有氣逆左脅上,嘔吐酸水,飲食俱出。或疑停滯,或疑感邪,或疑寒凝,或疑痰積。診脈弦數,重按則濡,乃火鬱肝血燥耳。與以歸、芍、地黃、柴胡、棗仁、山藥、萸肉、丹皮、山梔、茯苓、澤瀉頓安。胃口猶覺劣劣,用加味歸脾湯,及滋肝補腎丸而愈。
○沈孟嘉妻,患吞酸膈痛,肌肉枯削,幾於絕粒,診脈細數,此肝木乘脾也。先投六君子湯加炮姜,覺酸減半。繼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炮姜,酸去膈痛亦除。次用歸脾湯,吞八味丸而愈。(《己任編》)
一人心前作辣,醫用滋陰之劑反甚。又云是火,服黃連更增腹脹,食不過膈,吐出則辣稍解,小便不利,面青唇黃,語輕氣乏,脈息沉細,舌苔色黑,此陰寒之極也。其病雖在上焦,其源由於腎陽下衰,不能上蒸脾土,而熟腐五穀,以致食入不化,停塞胃脘,故爾作酸,終不傳化下行,故復吐出。
反用黃連寒其脾土,安望其能健運乎?必須溫養脾土,使春陽發舒,庶可生物,而無寒凝之患。方用桂、附、炮薑、白朮、茯苓、炙甘草、木香、陳皮、人參,服藥四劑,食能過膈,辣亦減半。去木香加黃耆、熟地,服之而愈。(吳天士)
白話文:
吳維師內人,患有胃脘疼痛,身體時而發熱時而停止,感覺有氣體從左脅往上衝,嘔吐酸水,吃進去的食物全都吐出來。有人懷疑是食物停滯,有人懷疑是感受外邪,有人懷疑是寒氣凝結,有人懷疑是痰液積聚。把脈發現脈象弦而快,重按則柔軟無力,這是因為肝火鬱積導致肝血枯燥。給予當歸、白芍、生地黃、柴胡、酸棗仁、山藥、山茱萸、牡丹皮、山梔子、茯苓、澤瀉後,病症立即緩解。胃口仍然覺得不太好,接著服用加味歸脾湯,以及滋肝補腎丸而痊癒。
沈孟嘉的妻子,患有吞酸和胸膈疼痛,肌肉消瘦,幾乎無法進食,把脈發現脈象細而快,這是因為肝木過盛侵犯脾土。先給予六君子湯加入炮薑,覺得吞酸減輕一半。接著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半夏、炮薑,吞酸消失,胸膈疼痛也解除了。最後服用歸脾湯,搭配八味丸而痊癒。(《己任編》)
有個人心口感覺辛辣,醫生用滋陰的藥物反而更嚴重。又說這是火熱,服用黃連後反而腹脹更厲害,食物無法下嚥,吐出來後辛辣感稍微減輕,小便不順暢,面色青黃,說話有氣無力,脈象沉細,舌苔發黑,這是陰寒到了極點。他的病雖然在上焦,根源卻是因為腎陽衰退,無法向上蒸發脾土,來使脾土熟化腐熟食物,以致於食物吃進去無法消化,停留在胃脘,所以才會產生酸水,始終無法傳化下行,因此又吐了出來。
反而用黃連的寒涼之性來寒涼脾土,怎麼可能使脾土恢復正常的運作呢?必須要溫養脾土,使陽氣像春天一樣舒展開來,才能夠生化食物,而沒有寒氣凝結的禍患。藥方使用桂枝、附子、炮薑、白朮、茯苓、炙甘草、木香、陳皮、人參,服用四劑後,食物能夠下嚥,辛辣感也減輕一半。去除木香,加入黃耆、熟地,服用後痊癒。(吳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