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七·雜證匯參 (24)

1. 嘔吐(附吐矢)

總之,治胃之法,全在溫通。虛則必用人參,藥味皆屬和平。治肝之法,藥味錯雜,或寒熱互用,或苦辛酸鹹並投。蓋因厥陰有相火內寄,治法不得不然耳。(《臨證指南》)

脈候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難經》)

凡嘔吐,見歇至脈者,不治。

選案

王御九仲君,因驚受病,時方晚膳,欲吐不出,遂絕粒不食,向後醇酒膏腴,略無阻礙,惟穀氣毫不可犯,犯之輒嘔。吳中名師,不識何病,各逞臆見,補瀉雜陳。兩三月來,濕面亦得相安,但完穀一試,雖極糜爛,立時返出。偶遇一人言:此病非藥可治。令用生鵝血乘熱飲之,一服即效。

此雖未見方書,揆之理無妨礙。遂宰一鵝取血,熱飲下咽,汩汩有聲,忍之再三,少頃嘔出瘀血升許,中有血塊數枚,是夜小試稀糜,竟不吐出。其後漸能用飯,從少至多,無藉湯藥而愈。諦思此病,幾不可解,胃既不安稼穡,何反勝任血肉之味?且飲鵝血,何以嘔出宿瘀頓愈?因考本草言鵝性涼,利五臟。《千金》云:射工毒蟲,鵝能食之。

可知其有祛風、殺蟲、解毒、散血之功。故用其血以開其結,確有至理。更推其受病之源,因驚所致,驚則氣亂,載血上逆,而兀兀欲吐,若彼時吐出,卻無菀積阻逆之患。今胃氣阻逆,穀神得不困憊乎?其血肉可啖者,正賴脂膏以利臟腑之氣耳。然臟腑之氣,非谷不安。而安穀全賴乎血,血者神氣也。

故取善消穀氣之血,乘其生氣未離,直透關鑰,引領宿積之瘀一湧而胸次蕩然,真補中寓瀉之良法也。詳鵝血可以激發胃中宿瘀,則生鴨血未為不可,生黃牛血亦未為不可。總取以血攻血,而無峻攻傷胃之虞。(張路玉)

一產婦病嘔吐,勺水不入,脈細如絲,手足厥冷,陽將絕矣。而又水逆,奈何?乃用人參、附子為末,煎陳皮水,和陳米汁作丸,令含口中,俟其自化,化已復含。盡一日之久,吐覺稍定。再進附子理中湯,手足漸溫。第吐不能全止,自覺有物,從少腹上衝咽喉即吐,此腎氣上逆也,改用八味湯加人參而愈。(汪廣期)

一人患嘔吐,諸藥不效,但吃井水一口即止,後用白朮茯苓湯治愈。此即《金匱》「嘔吐思水者解,急與之」之意也,可信先賢之言不誣。(婁全善)

鄰子十歲,從戲臺倒跌而下,嘔吐苦水,以盆盛之,綠如菜汁。余曰:此膽倒也。跌翻而下,膽汁傾出,汁盡死矣。方用溫膽湯加棗仁、赭石,正其膽腑,可名正膽湯,一服吐止。憶昔曾見此證,不知其治,遂不救。(許宣治)

附方

止嘔吐方,治胃虛嘔吐飲食。用炒陳倉米、伏龍肝二味,長流水煎服。甚者加人參更效。

附:吐矢

吐矢一證,古書未載。大約其標在胃,其本在腎,幽門失開闔之職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果清者上升而運行精微,濁者下降而變化糟粕,安得穢濁之物,直逆幽門,反從清道出哉!無如腎水虛,則無形之火而沖逆者,其常也。無形之火,挾有形穢物而沖逆者,其變也。

白話文:

嘔吐(附吐矢)

總的來說,治療胃病的方法,重點在於溫和地疏通。如果是身體虛弱引起的,就必須使用人參,藥物的性質都要平和。治療肝病的方法,藥物選擇比較複雜,有時會寒性藥和熱性藥交替使用,有時會同時使用苦味、辛味、酸味、鹹味的藥。這是因為肝經中寄有相火,所以治療方法必須這樣。

脈象

如果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這個人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就會有生命危險。

凡是嘔吐,如果出現脈象時有時無,不規律的情況,就屬於難治之症。

案例

一位姓王的先生,因為受到驚嚇而生病,當時剛吃完晚飯,想吐卻吐不出來,所以就不能吃任何東西。但是像醇酒、肥肉等油膩的食物卻可以正常食用,沒有任何不適。唯獨穀物類的食物一點都不能碰,一吃就會吐。當地很多名醫都不清楚是什麼病,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使用補藥、瀉藥等各種方法來治療。過了兩三個月,即使吃濕麵條還可以勉強接受,但只要稍微嘗試吃一點點煮得很爛的米粥,立刻就會吐出來。後來,偶然遇到一個人說:這個病不是吃藥可以治好的。他建議用新鮮的鵝血趁熱喝,結果喝了一次就見效了。

雖然這個方法沒有在醫書上記載,但從道理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於是殺了一隻鵝,取了鵝血,趁熱喝下去,肚子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忍耐了一會兒,稍後吐出了一升左右的瘀血,裡面還有幾個血塊。當晚嘗試吃一點稀粥,竟然沒有吐出來。之後漸漸能夠吃飯,從少到多,不需要吃藥就痊癒了。仔細思考這個病,實在讓人費解,胃不能接受五穀,為什麼反而能接受肉類的食物呢?而且喝鵝血,為什麼能夠吐出積存的瘀血並且馬上就好呢?經過研究本草綱目,發現鵝的性質寒涼,能夠疏通五臟。《千金方》說:即使是射工這種有毒的蟲子,鵝也能吃掉。

由此可知,鵝血具有祛風、殺蟲、解毒、散血的功能。所以用鵝血來打開體內的阻塞,確實是有道理的。再推究他生病的原因,是因為受到驚嚇所導致的。受到驚嚇後,氣會紊亂,使血液逆流向上,產生想吐卻吐不出來的感覺。如果當時能吐出來,就不會產生瘀血積聚的狀況。現在胃氣阻滯,消化功能自然會受到影響。而肉類食物之所以可以吃,正是因為裡面的油脂可以幫助疏通臟腑之氣。然而臟腑之氣,沒有穀物就不能安穩。而能夠正常消化穀物,完全依賴於血液。血液是精神的物質基礎。

所以選擇具有消化穀物功能的血液,趁著它剛產生、生命力還沒有消失的時候,直接進入體內,引導積存的瘀血一起湧出,使胸腔通暢。這真是以補為瀉的好方法。仔細想想,鵝血可以激發胃中的積存瘀血,那麼用新鮮的鴨血或黃牛血,應該也同樣有效。總之,就是用血來治療血的問題,而不用擔心峻烈的藥物會傷害胃。

一位產婦生病,嘔吐不止,連一勺水都喝不進去,脈象細如絲線,手腳冰冷,陽氣快要衰竭了。而且還出現喝水就吐的情況,這該怎麼辦呢?於是將人參和附子研磨成粉末,用陳皮水煎煮,和著陳米汁做成藥丸,讓她含在嘴裡,等藥丸慢慢化開。化開後再含一個。持續一天後,嘔吐稍微平息了。接著服用附子理中湯,手腳漸漸溫暖起來。只是嘔吐沒有完全停止,感覺有個東西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咽喉就吐出來,這是腎氣上逆的緣故,改用八味丸加人參後就痊癒了。

有個人患有嘔吐,各種藥物都不見效,但只要喝一口井水就能止吐,後來服用白朮茯苓湯治好了。這就是《金匱要略》所說的“嘔吐想喝水,就趕快給他喝”的意思,可見古人說的話沒有虛假。

鄰居家的孩子十歲,從戲臺上跌下來,嘔吐苦水,用盆子接住,綠得像菜汁。我說:這是膽汁倒流了。跌倒時,膽汁被擠壓出來,膽汁流盡就會死亡。於是開了溫膽湯,加上酸棗仁和赭石,用來調整膽的功能,可以稱為正膽湯,服藥一次嘔吐就停止了。記得以前也見過這種病症,但不知道怎麼治療,所以沒能救活。

附方

止嘔吐方,治療胃虛引起的嘔吐。用炒過的陳舊小米和灶心土兩味藥,用長流水煎服。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加入人參,效果更好。

附:吐矢

吐矢這種病症,古代醫書沒有記載。大概來說,它的表面症狀在胃,根本原因在腎,是幽門失去了正常的開合功能。《黃帝內經》說:飲食進入胃中,會產生精微之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會將精微散佈到全身,最終歸於肺;食物的氣味進入胃中,會將精微散佈到肝,再散佈到筋;食物的氣味進入胃中,濁氣歸於心,精微流入脈絡。如果清者能夠上升,運行精微物質,濁者能夠下降,轉化為糟粕,怎麼會有穢濁的物質直接逆向通過幽門,反而從清淨的通道出來呢?這是因為腎水不足,導致無形的火逆流而上,這是一種常見情況。無形的火挾帶有形的穢物向上逆流,這是一種變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