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3)
卷七·雜證匯參 (23)
1. 嘔吐(附吐矢)
嘔吐用沉香者,取其沉重下行,使腎納氣,氣不泛上,吐自止矣。(查了吾)
理中湯加胡椒,能治胃寒嘔吐,胡椒乃胃家藥也,若加附子則不驗。(方星岩)
凡嘔家夾熱者,不利於香、砂、橘、半,服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而晏如。(柯韻伯)
有嘔吐諸藥不止,乃蛔在胸膈,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出而蛔不出。宜於治嘔藥中,加入川椒,蛔見椒則伏。(《證治準繩》)
久吐不止,用脾胃藥須加薑、棗,蓋薑、棗能和脾胃也。(王協中)
嘔家聖藥是生薑,《千金》之說信矣。氣逆作嘔,生薑散之。痰水作嘔,半夏逐之。然惟治寒嘔則佳,若治熱嘔不可無烏梅。(《醫鑑》)
治嘔吐,古方通以半夏、生薑為正劑。獨東垣云:生薑止嘔,但治表實氣壅。若胃虛穀氣不行,惟當補胃調中,推揚穀氣。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若吐而諸藥不效,必加鎮重以墜之;吐而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醫宗必讀》)
胃中虛熱,穀氣久虛而為嘔吐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吐自止。五穀屬陰,其湯皆能止嘔,不必用藥。(李東垣)
凡治胃虛嘔吐,最須詳審氣味。蓋邪實胃強者,無論氣味優劣,皆可容受。惟胃虛氣弱者,則有宜否之辨。蓋氣虛者,最畏不堪之氣,不但腥臊之氣不能受,即微香微郁,並飲食之氣亦不能受。胃弱者,最畏不堪之味,非惟苦劣之味不能受,即微咸微苦,並五穀正味亦不能受。
此胃虛之嘔,所以最重氣味。使或略有不投,則入口便吐。故凡治陽虛嘔吐等證,則一切香散鹹酸辛味,悉以意測;測有不妥,切不可用。但補其陽,陽回則嘔自止。(《景岳全書》)
嘔吐一證,《內經》、《金匱》論之詳矣。乃後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氣滯立論,不思胃司納食,主乎通降,求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皆由於肝氣衝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生剋,木動則必犯土,胃病治肝,不過隔一之治。
試觀安胃丸、理中安蛔丸,所用椒、梅,及胃虛客氣上逆之旋覆、代赭,此皆胃藥乎?抑肝藥乎?治法以泄肝安胃為綱領,用藥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如肝犯胃,而胃陽不衰有火者,泄肝則用芩、連、楝之苦寒。如胃陽衰者,稍減苦寒而用苦辛酸熱,此其大旨也。若肝陰胃汁皆虛,肝風擾胃嘔吐者,則以柔劑,滋液養胃,熄風鎮逆。
若胃陽虛,濁陰上逆者,則用辛熱通之,微佐苦降。若但胃陽虛,而肝木不甚亢者,則專理胃陽,稍佐椒、梅。若因嘔傷,寒鬱化熱,劫灼胃津者,則用溫膽湯加減。若久嘔延及肝腎皆虛,沖氣上逆者,則用溫通柔潤之補下焦。若熱邪內結者,則用瀉心法。若肝火沖逆傷肺者,則用養金制木,滋水制火之劑。
白話文:
嘔吐(附帶吐出蛔蟲)
使用沉香治療嘔吐,是藉由它沉重下行的特性,幫助腎臟納氣,使氣不上泛,嘔吐自然停止。(出自吾姓醫家)
理中湯加入胡椒,能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因為胡椒是溫暖胃部的藥材。如果加入附子則效果不佳。(出自方星岩)
凡是嘔吐症狀帶有熱象的人,不適合使用香、砂仁、橘皮、半夏等藥材。服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組成的湯藥,則會安然無事。(出自柯韻伯)
有些人嘔吐,服用多種藥物都無法停止,是因為蛔蟲寄生在胸膈部位,看到藥物就會躁動,躁動就不會讓藥物留在體內,藥物被吐出來但蛔蟲沒被吐出。應該在治療嘔吐的藥方中,加入川椒,蛔蟲看到川椒就會安靜下來。(出自《證治準繩》)
長期嘔吐不止,使用健脾胃的藥物時,必須加入生薑、大棗,因為生薑、大棗能夠調和脾胃。(出自王協中)
治療嘔吐的聖藥是生薑,《千金要方》的說法值得相信。因為氣逆引起的嘔吐,用生薑可以散開氣結。因為痰水引起的嘔吐,用半夏可以驅逐痰水。然而生薑、半夏只適合治療寒性嘔吐,如果是熱性嘔吐,則不能缺少烏梅。(出自《醫鑑》)
治療嘔吐,古方通常以半夏、生薑作為主要藥材。唯獨李東垣認為:生薑止嘔,只適合治療外感實邪導致的氣滯。如果是因為胃氣虛弱,消化功能失調引起的嘔吐,就應該以補養胃氣、調和中焦為主,使消化功能恢復正常。所以服用小半夏湯沒有效果的人,服用大半夏湯就會立刻好轉。如果嘔吐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效果,就必須加入鎮靜下墜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嘔吐是因為中氣長期虛弱,就必須借助穀物食物來調和。(出自《醫宗必讀》)
胃中虛熱,因為消化功能長期虛弱而引起的嘔吐,只要能得到五穀的陰氣來調和,嘔吐自然會停止。因為五穀屬陰,它們的湯汁都能夠止嘔,不一定要用藥物。(出自李東垣)
凡是治療胃虛引起的嘔吐,最需要仔細辨別藥物的氣味。因為邪氣實、胃氣強盛的人,無論藥物的氣味好壞,都能接受。只有胃氣虛弱的人,才會對氣味有挑剔。因為氣虛的人,最怕聞到不能忍受的氣味,不只是腥臭的氣味不能忍受,即使是微香或濃郁的氣味,甚至食物的氣味都不能忍受。胃氣虛弱的人,最怕吃到難以忍受的味道,不只是苦澀的味道不能接受,即使是微鹹或微苦的味道,甚至五穀原本的味道都不能接受。
這就是胃虛引起的嘔吐,為什麼最重視氣味的原因。如果稍微有一點氣味不對,就會入口便吐。因此凡是治療陽虛引起的嘔吐等症狀,各種香燥、鹹酸辛辣的藥物,都要仔細考慮。如果認為不妥,絕對不能使用。只要補養陽氣,陽氣恢復,嘔吐自然會停止。(出自《景岳全書》)
關於嘔吐這個症狀,《內經》、《金匱要略》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但是後人只從胃火、胃寒、痰食、氣滯等方面來論述,卻沒有考慮到胃的主要功能是接納食物,並使食物向下運行。探討嘔吐的原因,都是由於肝氣向上衝逆,阻礙了胃的下降功能所導致。《靈樞》說:「足厥陰肝所產生的疾病,會出現胸滿嘔吐。」何況五行相生相剋,木(肝)動必然會克土(胃),治療胃病應該從治療肝臟入手,這只是一種間接的治療方法。
試看安胃丸、理中安蛔丸,所使用的花椒、烏梅,以及治療胃虛導致氣逆的旋覆花、代赭石,這些藥物是屬於胃藥呢?還是肝藥呢?治療原則應該以疏泄肝氣、安養胃氣為綱領,用藥以苦味辛味的藥物為主,以酸味的藥物輔助。如果是肝氣犯胃,而胃陽沒有衰退而且有火氣的人,疏泄肝氣應該使用黃芩、黃連、苦楝皮等苦寒的藥物。如果是胃陽衰弱的人,則應該稍微減少苦寒藥的用量,而使用苦辛酸熱的藥物。這是治療的大體原則。如果肝陰、胃液都虛弱,肝風擾亂胃氣而導致嘔吐,就應該使用柔潤的藥物,滋養胃液、熄滅肝風、鎮靜逆氣。
如果是胃陽虛弱,導致濁陰上逆,就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疏通,稍微輔助一些苦味的藥物來下降。如果只是胃陽虛弱,而肝氣沒有過於亢盛,就應該專門調理胃陽,稍微輔助一些花椒、烏梅。如果是因為嘔吐導致身體損傷,寒氣鬱結化熱,損耗了胃液,就應該使用溫膽湯加減。如果是長期嘔吐導致肝腎都虛弱,氣機向上衝逆,就應該使用溫通柔潤的藥物來補養下焦。如果體內有熱邪結聚,就應該使用瀉心法。如果肝火衝逆傷到肺部,就應該使用滋養肺陰、抑制肝木、滋養腎水、抑制心火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