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2)
卷七·雜證匯參 (22)
1. 嘔吐(附吐矢)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吐後,渴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金匱》)
吐有三因:氣、積、寒也。上焦吐者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脈浮而洪,頭暈不已,氣上衝胸,食已即吐,渴欲飲水,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從於積,有陰有陽,氣食相假。脈浮而弦,胸中痞悶,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當祛積和氣。下焦吐者從於寒,地道也。脈沉而遲,四肢清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當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張潔古)
上焦之吐,多由氣閉,責諸胃陽不能上升也,治在溫胃。下焦之吐,多由陰逆,責諸腎陽不能下鎮也,治在納火。(程郊倩)
仲景云:病人慾吐不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益甚,故禁之。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故不禁也。(王宇泰)
嘔吐而大小便不秘,利藥所當忌也。若大小腸、膀胱熱結不通,上為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止乎!古人用三乙承氣湯,正是此意。○凡嘔家,禁服栝蔞、桃仁。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朱丹溪)
食入即出,是無水也。蓋腎司閉藏之令,腎水既絕,則不能納氣,氣不歸原,逆於膈上,故嘔而食出也,宜六味丸。食久反出,吐出原物,全不化腐,此腎陽虛不能溫養脾土也,宜八味丸。凡寒在上焦,則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陽虛也。水到咽喉即嘔者,乃脾胃本虧,機關不利也,宜六君子湯加砂仁、炮姜。
食後冷涎不已,隨即吐出者,宜六君子湯加丁香、益智仁。○邪在膽經,木乘於胃,吐逆而膽汁上溢,所以嘔苦也,宜吳萸、黃連、茯苓、澤瀉、生薑。(《見聞錄》)
又有一種肝火之證,嘔而不食,所嘔酸水、或苦水、或青綠水,亦作心痛,此是木火鬱結。木鬱達之,火鬱發之,用萸、連濃煎細呷,再服逍遙散,愈後以六味丸調理。(《趙氏醫貫》)
白話文:
病人想吐卻還沒吐出來的時候,不可以給他用瀉下的藥。如果嘔吐而且胸悶,可以用茱萸湯來治療。如果是乾嘔,吐出清稀的口水,而且頭痛,也用茱萸湯。如果嘔吐而且肚子叫,感覺心窩處堵塞不舒服,可以用半夏瀉心湯。如果是乾嘔而且拉肚子,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各種嘔吐,吃下的東西無法下嚥時,可以用小半夏湯。如果嘔吐是因為病在橫膈膜以上,之後想要喝水,就要趕快給他水喝,如果他很想喝水,可以用豬苓散。
如果嘔吐而且脈搏虛弱,小便又多,身體微微發熱,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表示病情很嚴重,難以治療,可以用四逆湯。如果嘔吐而且發燒,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胃部功能失調,導致嘔吐,可以用大半夏湯。如果胃部功能失調,嘔吐而且口渴想喝水,可以用茯苓澤瀉湯。如果吃完東西馬上吐出來,可以用大黃甘草湯。如果吐完之後,口渴喝水但還是很想喝,可以用文蛤湯。如果是乾嘔、吐逆,吐出清稀口水,可以用半夏乾薑散。
病人感覺胸口好像要喘卻又沒喘,好像要嘔吐卻又沒吐,好像要打嗝卻又沒打嗝,感覺心裡很煩躁,不知所措,可以用生薑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
嘔吐的原因有三種:氣、積、寒。上焦(胸腔以上)的嘔吐是氣引起的,氣是陽氣。脈象浮大而有力,頭暈得很厲害,氣向上衝到胸部,吃完東西就吐,而且口渴想喝水,應該要降氣,調和腸胃。中焦(腹部)的嘔吐是積食引起的,有陰有陽,是氣和食物互相影響。脈象浮而弦,胸口感覺悶脹,可能先痛後吐,也可能先吐後痛,應該要消除積食,調和氣。下焦(腹部以下)的嘔吐是寒氣引起的,屬於陰的範疇。脈象沉而遲緩,四肢冰冷,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小便清澈量多,大便不通,應該要疏通阻塞,溫暖寒氣。(出自張潔古的理論)
上焦的嘔吐,多半是因為氣機鬱閉,是胃的陽氣無法上升,治療應該溫暖胃。下焦的嘔吐,多半是陰氣上逆,是腎的陽氣無法向下安定,治療應該納入陽氣。(出自程郊倩的理論)
張仲景說:病人想吐卻又沒吐出來,不可以給他用瀉下的藥。又用大黃來治療吃完東西就吐,是為什麼呢?因為想吐的時候,病在上面,可以順著讓它吐出來。如果反而用藥讓它向下走,就會抑制、阻塞,使情況更糟,所以禁止使用瀉下藥。如果已經吐了,但吐個不停,只升不降,就應該反過來用瀉下的藥引導它向下走,沒有比大黃更快的,所以可以使用。(出自王宇泰的理論)
嘔吐的時候,如果大小便沒有不順暢,就應該避免使用瀉下的藥。但是如果大小腸、膀胱有熱邪積結不通,導致嘔吐而無法進食,如果不用瀉下藥來疏通排泄,那麼嘔吐怎麼會停止呢!古人使用三乙承氣湯,就是這個道理。一般來說,容易嘔吐的人,禁止服用栝樓、桃仁。所有含有油脂的東西,都會刺激胃而引起嘔吐。(出自朱丹溪的理論)
吃進去的東西馬上吐出來,是因為體內缺乏水分。腎臟負責關閉和儲藏的功能,如果腎水枯竭,就無法納氣,氣就無法回到原來的位置,反而逆向上行到橫膈膜,所以嘔吐而把食物吐出來,應該服用六味丸。如果吃進去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才吐出來,吐出來的東西還是原本的樣子,完全沒有消化腐敗的跡象,這是因為腎陽虛弱,無法溫養脾土,應該服用八味丸。如果寒邪在上焦,就會常常噁心,或者有想吐的感覺,這是胃陽虛弱。如果水一到喉嚨就吐出來,這是因為脾胃本身虛弱,功能失調,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砂仁、炮薑。
如果吃完東西後,不斷地流出清冷的口水,隨即又吐出來,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再加入丁香、益智仁。如果邪氣在膽經,肝木剋制脾胃,就會吐逆,而且膽汁會往上湧,所以吐出來的東西是苦的,應該服用吳茱萸、黃連、茯苓、澤瀉、生薑。(出自《見聞錄》)
還有一種肝火旺盛的症狀,會嘔吐而且不想吃東西,吐出來的東西是酸水、苦水,或是青綠色的水,也會伴隨心痛,這是肝火鬱結。肝氣鬱結要疏通它,火氣鬱結要發散它,可以使用吳茱萸、黃連濃煎,慢慢喝,再服用逍遙散,等病情好轉後再用六味丸調理。(出自《趙氏醫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