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七·雜證匯參 (21)
卷七·雜證匯參 (21)
1. 嘔吐(附吐矢)
經義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少陽所至,為嘔湧。(《素問》)
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善嘔,嘔有苦,長太息,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靈樞》)
哲言
食剎則吐,謂之嘔。食入則吐,謂之暴吐。食已則吐,謂之嘔吐。食久則吐,謂之反胃。食再則吐,謂之翻胃。○嘔者聲與物俱出;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李東垣)
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兀兀然無奈,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上也。(《活人書》)
身背皆熱,肘臂牽痛,氣逆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即嘔,名曰漏氣。○下焦實熱,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準繩》)
嘔為火氣炎上,特其一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胃脘,則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有久病胃虛,不納穀者。(朱丹溪)
胃氣不和而嘔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胃熱,痰飲宿食,及風邪入胃,氣逆衝上,數種之異,可不究其所自來哉。(楊仁齋)
嘔吐一證,挾寒則喜熱惡寒,肢冷脈小;挾熱則喜冷惡熱,燥渴脈洪。氣滯者脹滿不通;痰飲者遇冷即發。嘔苦知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嘔涎水雖屬痰飲,尚疑蟲證;吐酸腐無非食滯,更防火患。吐清水是土之卑監;吐綠水是木之發生。黑水從胃底翻出;臭水是腸中逆來。(《證治匯補》)
吐清水,其因有五:身受寒氣,口食生冷而作者,胃寒也;食少而吐清水者,氣虛也;食後而吐清水者,宿食也;胸膈間轆轆有聲者,痰飲也;心腹間時時作痛者,蟲也。宜辨而治之。(徐春甫)
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嘔者,胃虛也。
或身背微寒食飲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噯腐,時苦噁心,兀兀泛泛,冷咽靡定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是固然矣。
然胃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故曰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也。(張景岳)
補編
白話文:
嘔吐(附帶吐出食物)
經典理論
各種肢體痿軟無力、氣喘、嘔吐,都屬於身體上部的問題。各種氣逆往上衝的情況,都屬於火氣旺盛。太陰經說的「吃了東西就吐」,是因為胃裡東西太多、滿溢出來,所以嘔吐。少陽經脈所到的地方,會出現嘔吐的症狀。
足厥陰肝經所產生的疾病,會有胸部脹滿、想吐的感覺。常常想吐,吐出來的東西是苦的,常常嘆氣,這是因為邪氣在膽,氣逆在胃。膽汁外洩就會口苦,胃氣逆行就會吐苦水,所以說是「嘔膽」。
哲理名言
吃進去東西馬上吐出來,叫做「嘔」。吃進去東西才吐出來,叫做「暴吐」。吃完東西才吐出來,叫做「嘔吐」。吃進去很久才吐出來,叫做「反胃」。吃過兩次才吐出來,叫做「翻胃」。嘔吐是聲音和東西一起出來;吐只有東西出來,沒有聲音;噦只有聲音,沒有東西。
噁心是沒有聲音也沒有東西出來,只是心中悶悶不樂、難受,想吐又吐不出來,想嘔又嘔不出來。雖然叫做噁心,但實際上不是心經的疾病,都在胃的入口處出了問題。
身體背部都發熱,肘臂牽引疼痛,氣逆行不順暢,胸膈之間覺得厭煩悶悶,吃進去東西就吐出來,叫做「漏氣」。下焦有實熱,大小便不通暢,氣逆行不順暢,無法停止嘔吐,叫做「走哺」。
嘔吐的原因是火氣往上衝,這只是一個方面。有的因為痰阻礙在中焦,食物無法下行;有的因為氣逆;有的因為寒氣鬱積在胃口;有的因為食物積滯在胃脘,新的食物無法下行反而吐出來;有的因為胃中有火和痰而嘔吐;有的因為久病導致胃虛,無法接受食物。
胃氣不和導致嘔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有胃寒、胃熱、痰飲、宿食,以及風邪入侵胃部,氣逆往上衝等幾種不同的情況,能不研究一下這些原因嗎?
嘔吐這個症狀,夾雜寒氣的話,會喜歡溫熱、討厭寒冷,肢體冰冷,脈搏微弱;夾雜熱氣的話,會喜歡寒冷、討厭溫熱,口渴,脈搏洪大。氣滯會導致腹脹滿而不通暢;痰飲則遇到寒冷就會發作。嘔吐苦水,表示邪氣在膽;吐酸水,表示火氣進入肝。嘔吐涎水雖然屬於痰飲,但也要懷疑是不是蟲證;吐酸腐的東西,無非是食物積滯,更要小心是否發熱。吐出清水是胃腸功能虛弱;吐出綠水是肝膽問題。黑水從胃底翻湧出來;臭水是腸道逆流而上。
吐清水的原因有五種:身體感受寒氣,或吃生冷食物而引起的,是胃寒;食量很少卻吐清水,是氣虛;吃完東西就吐清水,是宿食;胸膈之間有咕嚕咕嚕的聲音,是痰飲;心腹之間時常疼痛,是蟲症。應該仔細辨別並加以治療。
凡是胃虛導致的嘔吐,症狀不一,應該懂得區分。如果胃脘不脹滿,就不是實邪;如果胸膈不疼痛,就不是氣逆;如果體內沒有燥熱,就不是火證;如果體外沒有寒熱,就不是表邪。如果沒有飲食積滯,也沒有火氣,突然發生嘔吐,就是胃虛;如果嘔吐沒有規律,時好時壞,也是胃虛;如果吃什麼都停不住,聞到食物就想吐,也是胃虛;如果氣沒有逆行,但聞到氣味就想吐,也是胃虛。
或者身體背部微微發冷,一吃東西就吐,是胃虛。或者吞酸噯腐,時常噁心,悶悶不樂,覺得冷,咽東西也覺得不舒服,是胃虛。或者因為生病誤治,亂用克伐、寒涼的藥物,原本沒有嘔吐卻導致嘔吐,是胃虛。或者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食物停留在中焦無法消化,是胃虛。食物進入下焦無法消化,是因為脾胃的母親陽氣不足,命門虛弱。凡是這些虛證,都應該用補的方法來治療,這是肯定的。
然而,胃土沒有火就不能生長,沒有溫暖就不能消化,所以說土寒就是土虛,土虛就是火虛。所以說脾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胃土討厭潮濕而喜歡乾燥。所以李東垣的《脾胃論》特別強調用溫補的方法,就是特別為了改善胃氣而設立的。
補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