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

《醫述》~ 卷三·傷寒提鉤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傷寒提鉤 (25)

1. 傷寒

脾熱則陰精不輸於肺,故嗌乾;脾寒則不為胃行其津液,故下利。○太陰脈浮為在表,當見四肢煩疼等證;沉為在裡,當見腹滿吐利等證。表有風邪可發汗,宜桂枝湯;里有寒邪當溫之,宜四逆輩。太陽而脈沉者;因於寒,寒為陰邪,沉為陰脈也;太陰而脈浮者,因於風,風為陽邪,浮為陽脈也。當知脈從病變,不拘於經,故陽經有陰脈,陰經有陽脈也。

世謂脈至三陰則俱沉,陰經不當發汗者,不審此耳。○手足自溫句,暗對身不發熱言,非言太陰傷寒必當手足溫也。夫病在三陽,尚有手足冷者,何況太陰?陶氏分太陰手足溫,少陰手足寒,厥陰手足厥冷,是大背太陰手足煩疼,少陰一身手足盡熱之義矣。凡傷於寒,則為病熱。

寒為陰,太陰為至陰,兩陰相合,無熱可發,惟四肢為陰陽之會,故尚溫耳。○太陽以陰為根,而太陰則以陽為本。太陽不敢妄汗,恐亡少陰之津也;太陰不敢輕下,恐傷陽明之氣也。(柯韻伯)

太陰為病,《經》文止十數條耳,而溫、清、散、下、和、補,法無不備,後人可以引伸類長矣。然太陰一經,多是寒邪入里,而熱證為少,以熱病皆發於少陰,而不發於太陰也。(程扶生)

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

誠知乎此,又何疑乎?陽邪傳陰,變寒化熱,而遂以為奇耶?自後漢迄今,千載以來,皆謂三陰寒邪不傳,且以傷寒傳經,陰邪謂為直中,抑知直中乃中寒之證,非傳經之邪耶?是皆未曾熟讀仲景之書,故有此誤耳。如《論》中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

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此三陽陽邪傳入太陰,邪從陰化之寒證也。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太陰寒邪,傳少陰之寒證也。如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少陰寒邪,傳厥陰之寒證也。皆歷歷可據,豈得謂傷寒陰不相傳,無陽從陰化之理乎?(《醫宗金鑑》)

少陰提綱

少陰一經,兼水火二氣,寒熱雜居。其寒也,證類太陰;其熱也,證似太陽。故仲景以微細之病脈,欲寐之病情為提綱,立法於象外,使人求法於病中。凡病之寒熱,與寒熱之真假,仿此義以推之,真陰之虛實見矣。○少陽為陽樞,少陰為陰樞。弦為木象,弦而細者,陽之少也;微為水象,微而細者,陰之少也。

少陰病則樞機不利,故欲寐也,與少陽喜嘔同。嘔者主出,陽主外也;寐者主入,陰主內也。喜嘔是不得嘔,欲寐是不得寐,皆在病人意中,得樞機之象如此。○但欲寐,即是不得眠。然但欲寐是病情,乃問而知之;不得眠是病形,可望而知之。欲寐是陰虛,不眠是煩躁,故治法不同。

白話文:

[傷寒]

脾臟如果太熱,就會導致身體的陰液無法輸送到肺部,所以喉嚨會乾燥;脾臟如果太寒,就無法幫助胃運送津液,所以會腹瀉。

太陰經的脈象如果浮在表面,代表病在體表,可能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等症狀;如果脈象沉在裡面,代表病在體內,可能會出現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體表有風邪,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體內有寒邪,應該用溫熱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太陽經的脈象如果是沉的,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寒邪屬於陰邪,而沉脈也是陰脈;太陰經的脈象如果是浮的,是因為受到風邪侵襲,風邪屬於陽邪,而浮脈也是陽脈。要知道脈象是隨著病情變化的,不能拘泥於固定的經絡,所以陽經也可能有陰脈,陰經也可能有陽脈。

世俗認為脈象到了三陰經就會全部沉下去,陰經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是因為沒有仔細研究過脈象的變化。書中說「手足自溫」,是相對「身體不發熱」而言,並不是說太陰傷寒就一定手腳溫暖。如果病在三陽經,都還有手腳冰冷的可能,何況是太陰經?陶氏把太陰的病症分為手腳溫熱,少陰手腳寒冷,厥陰手腳冰冷,這完全違背了太陰手足煩疼,少陰全身手足發熱的說法。凡是受到寒邪侵襲,都會導致發熱。

寒邪屬於陰,太陰經是陰氣最盛的地方,兩陰相合,沒有熱可以發散,只有四肢是陰陽交會的地方,所以還能保持溫暖。太陽經是以陰為根本,而太陰經是以陽為根本。太陽經不能隨意發汗,因為擔心損耗少陰經的津液;太陰經不敢輕易用瀉下的藥物,因為擔心損傷陽明經的陽氣。 (柯韻伯)

太陰經的病症,《傷寒論》中只有十幾條,但是溫補、清熱、發散、瀉下、調和、滋補的治療方法都具備,後人可以根據這些條文來延伸和擴展。然而,太陰經的病症,大多是寒邪進入體內,熱證較少,因為熱病大多發生在少陰經,而不是太陰經。(程扶生)

六種外邪侵襲人體,雖然都一樣,但是人受邪後發生的疾病卻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的體質有強弱,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寒熱,所感受的邪氣,會隨著各人的臟腑之氣而變化,所以發生的疾病各不相同。因此,邪氣有時會從虛弱轉化,有時會從強盛轉化,有時會從寒涼轉化,有時會從燥熱轉化。就像水和火,水勢旺盛就會熄滅火,火勢旺盛就會耗盡水,事物旺盛時會順從變化,這是自然規律。

如果真的明白這個道理,又怎麼會懷疑陽邪傳到陰經,會轉化成寒或熱,而認為這是奇怪的呢?從後漢到現在,千年以來,大家都認為三陰經不會傳病,並且認為傷寒傳經,陰邪是直接侵入體內,卻不知道直接侵入體內是中寒的症狀,而不是傳經的邪氣?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好好讀過仲景的書,所以才會有這種錯誤的理解。比如《傷寒論》中提到,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等症狀,應該先溫暖體內,然後再解除體表之邪。

溫暖體內適合使用四逆湯,解除體表之邪適合使用桂枝湯。這是三陽經的陽邪傳入太陰經,邪氣從陽轉陰,變成寒證。比如少陰病的腹瀉,可以用白通湯治療。這是太陰經的寒邪,傳到少陰經的寒證。比如腹瀉,排泄物像水一樣清稀,體內寒冷體外卻發熱,並且出汗後手腳冰冷,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這是少陰經的寒邪,傳到厥陰經的寒證。這些都是有明確的依據,怎麼能說傷寒陰經不會傳病,沒有陽邪轉化為陰邪的道理呢? (《醫宗金鑑》)

[少陰提綱]

少陰經,同時包含水和火兩種屬性,寒和熱的症狀混雜在一起。它的寒症,類似太陰經的症狀;它的熱症,類似太陽經的症狀。所以仲景用微細的脈象和嗜睡的病情作為總綱,在現象之外立法,讓人們從病症中尋找治療方法。凡是疾病的寒熱,以及寒熱的真假,都可以仿照這個思路來推斷,就能看清陰虛或實的狀況。少陽經是陽氣的樞紐,少陰經是陰氣的樞紐。脈象像琴弦一樣,代表木的性質,如果弦脈細弱,代表陽氣不足;脈象微弱,代表水的性質,如果微脈細弱,代表陰氣不足。

少陰經發病,樞機功能不利,所以會嗜睡,這和少陽經的噁心嘔吐相同。嘔吐代表陽氣向外散發,嗜睡代表陰氣向內收斂。噁心想吐卻吐不出來,想睡覺卻睡不著,這些都是病人的主觀感受,可以體現樞機功能失調的狀態。只是想睡覺,實際上是睡不著。然而,想睡覺是病情,需要詢問才能知道;睡不著是病態,可以直接觀察到。想睡覺是陰虛,睡不著是煩躁,所以治療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