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三·傷寒提鉤 (26)
卷三·傷寒提鉤 (26)
1. 傷寒
○太陰是陽明之裡,陽明不惡寒,故太陰雖吐利腹滿,而無惡寒證。少陰是太陽之裡,太陽惡寒,故少陰吐利必惡寒,陰從陽也。○太陽是少陰之標,太陰是少陰之本。少陰陰虛,則移熱於膀胱,故一身手足盡熱而便血,從標也;少陰陽虛,則移寒於脾土而吐利,從本也。○太陽、少陰,皆有身痛、骨痛之表,水氣為患之裡。
太陽則脈浮緊而身發熱,用麻黃髮汗,是振營衛之陽以和陰也;少陰則脈沉而手足寒,用附子溫補,是扶坎宮之陽以配陰也。太陽之水,屬上焦,小青龍汗而發之,陽水當從外散也;少陰之水,屬下焦,真武溫而利之,陰水當從下泄也。○同是惡寒蜷臥,利止手足溫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治。
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不煩而躁,四逆而脈不至者死。同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煩躁四逆者死。同是嘔吐,汗出大便數少者可治;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蓋陰陽互為其根,陰中無陽則死,獨陰不生也。○三陽,惟少陽無承氣證;三陰,惟少陰有承氣證。
蓋少陽為陽樞,陽稍虛,邪便入於陰,故不可妄下以虛其陽;少陽為陰樞,陽有餘,邪便傷其陰,故宜急下以存其陰。且少陽屬木,邪在少陽,惟畏其剋土,故無下證;少陰主水,邪在少陰,更畏有土製,故當緊下。蓋真陰不可虛,強陽不可縱也。(柯韻伯)
腎中有真水,有真火。腎中真火,即坎內一畫之陽伏藏於二耦之中者也。火弱則水泛,而陰邪所入,皆得憑腎中之寒水作滔天之勢,故為咳、為嘔、為下利、為四肢沉重、為背寒、為逆冷。仲景絕不慮夫外邪而妄用汗、下以傷其陽,惟以真武、四逆、附子諸湯,回腎中之真陽,使之坐鎮北方,此即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法也。若腎中之真火不能自存,則必煩躁、多汗、面赤,證反似陽而死矣。
腎中真水,即坎外二畫之耦,周迴於一奇之外者也。水弱則火熾,而熱邪所入,悉得依腎中之陽火作蘊隆之患,故為心煩、為口燥、為咽痛、為不眠。仲景亦絕不慮夫外邪而妄施汗、下以傷其陰,惟以黃連阿膠、豬膚、豬苓諸湯,滋腎中之真陰,使之坐制南方,此即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法也。
若腎中之真水不能營養,則必傳入厥陰,熱深厥深,咽痛者轉為喉痹,嘔咳者轉吐癰膿,下利者轉便膿血,甚者躁熱、厥逆、昏不知人,腎氣先絕而死也。故知仲景溫經散寒之法與清熱潤燥之法,如四時日月,並行不悖也。(程扶生)
凡中陰之證,必先入少陰,一用表散,則孤陽飛越,乘汗而出,是以煩躁不安,妄見妄聞,譫言亂語。若誤認為火證,而加以寒涼,立刻斃矣。若任其汗出不休,元陽不返窟宅,則陽氣騰散,亦將斃矣。急宜驅陰回陽之法,又宜斂陽歸根之法,如八味地黃湯加人參之屬。愚意謂中陰之證,必先入少陰者,蓋少陰屬腎,與太陽膀胱經相為表裡。
白話文:
太陰病是陽明病的裡證,陽明病不會怕冷,所以太陰病雖然會嘔吐、腹瀉、肚子脹滿,但不會有怕冷的症狀。少陰病是太陽病的裡證,太陽病會怕冷,所以少陰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一定會怕冷,這是因為陰證跟隨陽證的表現。
太陽病是少陰病的外在表現,太陰病是少陰病的根本。少陰病如果陰虛,熱就會轉移到膀胱,導致全身手腳發熱並出現血便,這是從外在表現來看的。少陰病如果陽虛,寒就會轉移到脾胃,導致嘔吐腹瀉,這是從根本來看的。
太陽病和少陰病都有身體疼痛、骨頭疼痛的外在症狀,以及水液停留在體內的裡證。太陽病會有脈象浮緊且身體發熱的現象,可以使用麻黃發汗,這是為了振奮體內的陽氣來調和陰氣。少陰病會有脈象沉且手腳冰冷的現象,可以使用附子來溫補,這是為了扶助腎中的陽氣來配合陰氣。太陽病的水邪屬於上焦,可以用小青龍湯發汗來散發,陽水應該從體外散去;少陰病的水邪屬於下焦,可以用真武湯溫補利水,陰水應該從下排出。
同樣是怕冷、身體蜷曲、腹瀉,如果腹瀉停止且手腳轉溫,就可以治療;如果腹瀉不止且手腳冰冷,就難以治療。時常覺得煩躁,想脫掉衣服被子,還可以治療;如果不煩躁反而躁動不安,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就會死亡。同樣是嘔吐腹瀉,如果手腳沒有冰冷,反而發熱,就還有救;如果煩躁不安、四肢冰冷,就會死亡。同樣是嘔吐,如果汗出且大便次數少,就可以治療;如果是腹瀉、煩躁不安且無法入睡,就會死亡。陰和陽互為根本,陰中沒有陽氣就會死亡,只有陰氣是無法生存的。
三陽病中,只有少陽病沒有使用承氣湯的證候;三陰病中,只有少陰病有使用承氣湯的證候。少陽病是陽氣的樞紐,陽氣稍虛,邪氣就會進入陰經,所以不能隨意攻下而使陽氣更加虛弱;少陽病也是陰氣的樞紐,陽氣有餘,邪氣就會傷害陰氣,所以應該趕快攻下,以保住陰氣。而且少陽病屬木,邪氣在少陽,最怕剋制脾胃,所以沒有攻下的證候。少陰病屬水,邪氣在少陰,更怕脾胃土來剋制,所以應該趕快攻下。總之,體內的真陰不能虛弱,強盛的陽氣也不能放縱。
腎中有真水和真火。腎中的真火,是坎卦中間的一陽,隱藏在二陰之中。如果火弱,水就會泛濫,陰邪侵入,就會借助腎中的寒水而形成滔天之勢,導致咳嗽、嘔吐、腹瀉、四肢沉重、背部發冷、手腳冰冷。張仲景絕對不會因為有外邪就亂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來損傷陽氣,而是用真武湯、四逆湯、附子湯等藥來恢復腎中的真陽,使之鎮守在北方,這就是王冰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如果腎中的真火無法自存,就會出現煩躁、多汗、臉色發紅等症狀,反而看起來像陽證,但實際上已經危險了。
腎中的真水,是坎卦外面的二陰,環繞著一陽。如果水弱,火就會旺盛,熱邪侵入,就會借助腎中的陽火而形成內熱,導致心煩、口乾、咽痛、失眠。張仲景也絕對不會因為有外邪就亂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來損傷陰氣,而是用黃連阿膠湯、豬膚湯、豬苓湯等藥來滋養腎中的真陰,使之制約南方,這就是王冰所說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方法。如果腎中的真水不能滋養,就會傳入厥陰經,熱邪越深,厥逆就越嚴重,咽痛會轉為喉痹,嘔吐會轉為吐膿,腹瀉會轉為便膿血,嚴重時會出現煩躁發熱、手腳冰冷、昏迷不醒等症狀,腎氣先衰竭而死亡。由此可見,張仲景溫經散寒的方法和清熱潤燥的方法,就像四季的日月運行一樣,同時進行,不會互相衝突。
凡是屬於陰證的病,一定會先侵入少陰經,如果一使用發散的方法,體內虛弱的陽氣就會隨著汗液散失,導致煩躁不安、出現幻覺、說胡話。如果誤認為是火證而使用寒涼藥,就會立刻死亡。如果任由汗液不止,元陽無法回到原來的位置,陽氣就會消散,也將死亡。應該趕快使用驅除陰邪、恢復陽氣的方法,以及收斂陽氣、使其回到根本的方法,例如八味地黃湯加人參之類的藥。我認為陰證一定會先侵入少陰經,是因為少陰經屬於腎,與太陽膀胱經互為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