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三·傷寒提鉤 (27)
卷三·傷寒提鉤 (27)
1. 傷寒
因其人腎臟素虛,封藏不固,遂致太陽疏漏,寒邪易侵,表不固則邪直入於裡,表裡交虛,同聲相應。腎為水臟,膀胱又為藏水之經,故中陰必先入腎者此耳。又曰:傷寒偏死腎虛人。良非虛語。(吳天士)
少陰腎經,水火之臟。邪傷其經,隨人虛實,或從水化以為寒,或從火化以為熱。水化為陰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為陽熱之邪,是其標也。陰邪其脈沉細而微,陽邪其脈沉細而數。至其見證,亦各有別。陰邪但欲寐,身無熱;陽邪雖欲寐,則多心煩。陰邪背惡寒,口中和;陽邪背惡寒,則口中燥。
陰邪咽痛不腫;陽邪咽痛則腫。陰邪腹痛,下利清穀;陽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膿血也。陰邪外熱面色赤,裡寒大便利,小便白;陽邪外寒手足厥,裡熱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陰標本寒熱之脈證也。凡從本之治,均宜溫寒回陽;從標之治,均宜攻熱救陰。回陽救陰,其機甚微,總在臨證詳究,辨別標本寒熱,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濟,稍緩則不及矣。(《醫宗金鑑》)
厥陰提綱
太陰厥陰,皆以里證為提綱。太陰為陰中之陰而主寒,故不渴;厥陰為陰中之陽而主熱,故消渴也。太陰主濕土,土病則氣陷下,濕邪入胃,故腹痛自利;厥陰主相火,火病則氣上逆,火邪入心,故心中疼熱也。太陰腹滿而吐,食不下;厥陰飢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食不下,太陰則滿,厥陰則飢;同是一吐,太陰則吐食,厥陰則吐蛔。
此又屬土、屬木之別也。太陰為開,本自利,而下之則開拆。胸下痞硬者,開拆反闔也。厥陰為闔,氣上逆,而下之則闔拆。利不止者,闔拆反開也。○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又名陰之絕陽,是厥陰宜無熱矣。然厥陰主肝,而膽藏肝內,則厥陰熱證,皆少陽相火內發也。要知少陽、厥陰,同一相火,相火鬱於內,是厥陰病出於表,為少陽病。
少陽咽乾,即厥陰消渴之機;胸脅氣滿,即氣上撞心之兆;心煩即疼熱之初;不欲食是飢不欲食之根;喜嘔即吐蛔之漸。故少陽不解,轉屬厥陰而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而欲愈。○厥者必發熱,熱與厥相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此四證,是厥陰傷寒之定局。先熱後厥,厥熱往來,厥多熱少,熱多厥少,此四證,是厥陰傷寒之變局。
○厥陰有晦朔具合之理,陰極陽生,故厥陰傷寒反以陽為主。厥少熱多,是為生陽,故病當愈;厥多熱少,是為死陰,故病為進。其熱氣有餘者,或便膿血,或發癰膿,與《內經》煎厥不同。○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是厥陰傷寒之外證;當歸四逆,是厥陰傷寒之表藥。夫陰寒如此而不用薑、附者,以相火寄於肝膽,外雖寒而臟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手足愈冷,肝膽愈熱,故厥深熱亦深。所以傷寒初起,脈證如此者,不得遂認為虛寒,妄投薑、附以遺患也。
白話文:
[傷寒]
這個人因為腎臟原本就虛弱,無法好好固守精氣,導致身體防禦外邪的能力下降,寒邪容易入侵。如果身體表面(衛氣)不夠強固,邪氣就會直接進入體內,造成體表和體內都虛弱,互相影響。腎臟屬於五行中的水,膀胱又是儲藏水液的經脈,所以寒邪侵入,通常會先影響腎臟。因此有說法「傷寒病患中,體質腎虛的人容易死亡」,這並非空穴來風。
少陰腎經,是水火之臟。邪氣侵犯這條經脈,會依照個人體質的虛實,產生不同的變化。如果從水性變化,就會出現寒證;如果從火性變化,就會出現熱證。水性變化產生陰寒之邪,是腎經病變的根本;火性變化產生陽熱之邪,是腎經病變的表現。陰邪的脈象是沉細而微弱,陽邪的脈象是沉細而數快。它們的症狀表現也各不相同。陰邪的症狀是只想睡覺,身體沒有發熱;陽邪的症狀雖然也想睡覺,但會感到心煩。陰邪的症狀是背部怕冷,口中沒有特別感覺;陽邪的症狀是背部怕冷,口中乾燥。
陰邪會導致咽喉疼痛但不紅腫;陽邪會導致咽喉疼痛而且紅腫。陰邪會腹痛,拉肚子,排出清稀的食物殘渣;陽邪會腹痛,拉出清水,或者排出帶膿血的糞便。陰邪表現為身體發熱,臉色發紅,體內寒冷,大便稀溏,小便清澈;陽邪表現為身體發冷,手腳冰涼,體內發熱,大便乾結,小便赤黃。這些是少陰經脈出現寒熱病症時的脈象和症狀。凡是從根本治療的,都應該溫暖身體、去除寒氣、恢復陽氣;凡是從表現治療的,都應該清熱瀉火、滋養陰液。恢復陽氣和滋養陰液的治療方法非常細微,需要在看診時仔細研究,辨別病情的根本和表現、寒證和熱證,才能及時治療,或許可以挽救生命,稍有耽擱就會來不及。
厥陰提綱
太陰和厥陰經脈都以體內病變作為主要綱領。太陰經脈屬於陰中之陰,主管寒症,所以不會口渴;厥陰經脈屬於陰中之陽,主管熱症,所以會口渴。太陰經脈主管濕土,土如果生病,就會導致氣機下陷,濕邪進入胃部,所以會腹痛、拉肚子;厥陰經脈主管相火,火如果生病,就會導致氣機上逆,火邪進入心臟,所以會感到心中疼痛發熱。太陰的症狀是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厥陰的症狀是感覺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出蛔蟲。同樣是吃不下東西,太陰是腹脹,厥陰是飢餓;同樣是嘔吐,太陰是吐出食物,厥陰是吐出蛔蟲。
這又屬於土和木的區別。太陰經脈主管開洩,本身就容易腹瀉,如果用藥強行攻下,反而會使開洩更嚴重。胸下痞硬的症狀,如果用藥強行攻下,反而會使痞硬更加閉塞。厥陰經脈主管閉藏,氣機上逆,如果用藥強行攻下,反而會使閉藏更嚴重。如果腹瀉不止,就會使閉藏更加開洩。陰經走到盡頭,就稱為厥陰,又稱為陰氣走向盡頭、陽氣即將產生之處,所以厥陰經脈正常來說不應該有熱。然而厥陰經脈主管肝臟,膽臟又藏在肝臟之中,所以厥陰經脈出現的熱證,都是少陽經脈的相火向內發散所導致。要知道少陽和厥陰經脈都屬於相火,相火鬱積在體內,厥陰的病症就會表現在體外,看起來像是少陽的病症。
少陽的症狀是咽喉乾燥,這就是厥陰出現消渴症的先兆;胸脅感到氣滿,這是氣機上沖心臟的徵兆;心中煩躁,這是疼痛發熱的初期;不想吃飯,是感覺飢餓卻不想吃飯的原因;喜歡嘔吐,是吐出蛔蟲的徵兆。所以少陽的病症如果沒有解除,就會轉為厥陰病,病情會更加危險;厥陰的病症如果減輕,就會轉為少陽病,病情會好轉。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時一定會發熱,手腳冰冷和發熱是相互對應的,手腳冰冷越嚴重,發熱也越嚴重,手腳冰冷程度輕微,發熱也輕微,這四種症狀是厥陰傷寒的固定模式。先發熱後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和發熱交替出現,手腳冰冷時間長發熱時間短,發熱時間長手腳冰冷時間短,這四種症狀是厥陰傷寒的變化模式。
厥陰有陰陽消長的規律,陰氣走到極點就會產生陽氣,所以厥陰傷寒反而以陽氣為主。手腳冰冷時間短發熱時間長,是陽氣產生的表現,所以病情會好轉;手腳冰冷時間長發熱時間短,是陰氣走向衰亡的表現,所以病情會惡化。如果身體的熱氣過剩,可能會排出帶膿血的糞便,或者長出癰腫膿瘡,這與《內經》裡描述的煎厥有所不同。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感覺不到,這是厥陰傷寒在體表的表現;當歸四逆湯是治療厥陰傷寒體表病症的藥方。如果陰寒如此嚴重卻不使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是因為相火寄存在肝膽之中,體表雖然寒冷,但臟腑並非真的寒冷,所以先出現手腳冰冷的人,之後一定會發熱,手腳越冰冷,肝膽反而越熱,所以手腳冰冷越嚴重,發熱也越嚴重。因此,傷寒初期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不能直接認為是虛寒,而隨意使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物,以免留下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