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 卷三·傷寒提鉤 (28)
卷三·傷寒提鉤 (28)
1. 傷寒
○本篇云:諸四逆厥者不可下。又曰: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二義不同。諸四逆不可下,是指傷寒脈微欲絕,此時外寒切迫,內熱未起。此當發汗,是指虛寒證言,故曰虛家亦然。應下之者,是脈滑而厥,內熱閉郁,故曰厥深熱亦深。若發汗,只能引火之升,不能逐熱外散,故令口傷。
所謂下之,是下其熱,非下其實。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飲水升者數,白虎湯。此厥陰之下藥,所以下無形之邪也。若以承氣湯下之,利不止矣。○診厥陰脈,以陽為主;治厥陰病,以陰為主。故當歸四逆不去芍藥,白頭翁湯重用芩、連,烏梅丸用川連、黃柏,復脈湯用地黃、麥冬。
所以然者,肝之相火,本少陽之生氣,而少陽實出於坎宮之真陰。○六經,惟厥陰最為難治。其本陰而標熱,其體風木,其用相火。以其具合晦朔之理,陰之初盡,即陽之初出,所以一陽為紀,一陰為獨,則厥陰病熱,是少陽之相火使然也。火旺則水虧,故消渴;氣有餘便是火,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木盛則剋土,故飢不欲食,是為風化,飢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則出,故吐蛔。此厥陰之火證,非厥陰之傷寒也。
《內經》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厥陰之治法也。(柯韻伯)
按:厥陰篇中,次第不一,有純陽無陰之證,有純陰無陽之證,有陰陽差多差少之證,有陽進欲愈陰進未愈之證,復有陰居八、九,陽居一、二之證。厥而發熱,熱深厥深,上攻而成喉痹,下攻而便膿血,此純陽無陰之證也。脈微細欲絕,厥冷灸之不溫,惡寒,大汗,大利,躁不得臥,與夫冷結關元,此純陰無陽之證也。
厥三日熱亦三日,厥五日熱亦五日,手足厥冷,而邪熱在胸,火熱在胃,此陰陽差多差少之證也。渴欲飲水,飢欲得食,脈滑而數,手足自溫,此陽進欲愈之證也。默默不欲食,寸脈雖浮數尺脈自澀,嘔吐涎沫,腹脹身疼,此陰進未愈之證也。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嘔而脈弱,小便複利,本自寒下,復誤吐下,脈沉微厥,面反戴陽,此陰居八、九,陽居一、二之證也。大率陽脈陽證,當取用三陽經治法;陰脈陰證,當合用少陰經治法。
厥陰病,見陽為易愈,見陰為難痊。其表裡雜錯不分,又必先溫其里,後攻其表。設見咽喉不利,咳唾膿血,則溫法不可用,仍宜先解其表矣。○再按:厥陰經,原無下法,首條即先示戒云:下之利不止矣。蓋厥陰多至下利,下利中復有死證。《金匱》云:五臟氣絕於內,則下利不禁。
此所以致戒不可下也。中間雖有用小承氣一法,因胃有燥屎,微攻其胃,非攻其腸也。雖有厥應下之一語,乃對發汗而言,謂厥陰內解其熱,不應外發其汗耳。豈可泥應下二字,遂犯厥陰之大戒耶?自晉迄今,傷寒失傳,遇陽明二、三日內當下之證,及少陰二、三日急下之證,總不能下,至厥陰六、七日不當下之時,反行下之。在熱深厥深之陽證,下之已遲,萬一僥倖,不過為焦頭爛額之客。
白話文:
傷寒
本篇說:「各種四肢厥冷(指手腳冰冷)的病症,都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又說:「厥冷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反而用發汗的方法,一定會導致口舌潰爛紅腫。」這兩種說法不同。前者說的「各種四肢厥冷不能瀉下」,是指傷寒病脈象微弱到快要消失,此時體外寒冷逼迫,體內熱氣還沒產生。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指的是虛寒的證狀,所以說虛寒的病症也是如此。後者說的「應該使用瀉下方法」,是指脈象滑數而有厥冷,這是體內熱邪鬱積的現象,所以說厥冷越深,熱邪也越深。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只會引導火氣向上升,不能使熱邪向外散,所以會造成口舌潰爛。
這裡所說的「瀉下」,是瀉體內的熱邪,不是瀉腸胃的實質內容。如果腹瀉嚴重,下墜感明顯,應該使用四逆散;如果想要喝水,而且脈象快而有力,則用白虎湯。這些都是治療厥陰病(指肝經相關的疾病)的藥物,用來排除無形的邪氣。如果用承氣湯來瀉下,腹瀉就停不下來了。診斷厥陰病的脈象,要以陽氣為主;治療厥陰病,則要以陰氣為主。所以當歸四逆湯不減芍藥,白頭翁湯重用黃芩、黃連,烏梅丸用黃連、黃柏,復脈湯用地黃、麥冬。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肝的相火,本來是少陽之氣的生發,而少陽之氣實際上是出自腎宮的真陰。六經當中,厥陰病最難治療。它的本質是陰,表現出來的卻是熱,它的性質是風木,作用是相火。它符合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陰氣剛要消失的時候,陽氣剛開始生長,所以以一陽為開始,以一陰為單獨,那麼厥陰病的熱,就是少陽的相火所導致的。火旺就會導致陰液虧損,所以會出現消渴;氣有餘就會化成火,所以會出現氣往上衝撞心臟,心中疼痛發熱;木盛就會剋制脾土,所以會出現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這是風氣造成的現象。肚子餓就會導致胃中空虛,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所以會嘔吐蛔蟲。這些都是厥陰病的火熱證,不是厥陰病的傷寒證。
《內經》說:「一定要先控制它所主管的,然後考慮它產生的原因。可以收斂、可以疏散、可以順應、可以反向,要根據情況選擇有利的方法來進行。調和身體中的氣機,使之平和,這是治療厥陰病的方法。」(柯韻伯的觀點)
另外說明:在厥陰篇中,病症的先後次序不一,有純陽無陰的證狀,有純陰無陽的證狀,有陰陽氣偏多偏少的證狀,有陽氣漸好轉而陰氣還沒有好轉的證狀,還有陰氣佔八九成而陽氣只佔一二成的證狀。厥冷卻發熱,而且熱越深厥冷越深,熱向上攻導致喉嚨腫痛,熱向下攻導致大便有膿血,這是純陽無陰的證狀。脈象微細到快要消失,厥冷用艾灸都不能溫暖,怕冷,大汗,腹瀉嚴重,煩躁不安睡不著,以及小腹冰冷,這些都是純陰無陽的證狀。
厥冷三天發熱也三天,厥冷五天發熱也五天,手腳冰冷,而邪熱在胸中,火熱在胃中,這是陰陽氣偏多偏少的證狀。口渴想喝水,肚子餓想吃飯,脈象滑數,手腳自己溫熱起來,這是陽氣漸好轉的證狀。默默的不想吃東西,寸脈雖然浮數但尺脈卻澀滯,嘔吐口水,肚子脹痛,身體疼痛,這是陰氣還沒有好轉的證狀。腹瀉不止,大便清稀,身體內部寒冷而體表發熱,嘔吐但脈象虛弱,小便不利,本來就是寒證引起的下利,又誤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導致脈象沉微厥冷,面色反而出現虛陽外越的現象,這是陰氣佔八九成而陽氣只佔一二成的證狀。總的來說,屬於陽脈陽證的,應當採用三陽經的治療方法;屬於陰脈陰證的,應當採用少陰經的治療方法。
厥陰病,出現陽證容易痊癒,出現陰證很難痊癒。如果表證和裡證雜亂交錯,就要先溫補裡,再攻表。如果出現咽喉不利,咳嗽吐膿血,那麼溫補的方法就不能用,仍應先解表。再次說明:厥陰經,原本沒有瀉下的方法,開頭就告誡說:瀉下會導致腹瀉不止。因為厥陰病大多會出現腹瀉,腹瀉中又有可能出現死亡的證狀。《金匱要略》說:「五臟的氣息在體內耗盡,就會導致腹瀉不止。」
這就是為什麼要告誡不可以瀉下。中間雖然有用小承氣湯這個方法,那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稍微清理一下胃,不是清理腸道。雖然有厥冷應該瀉下這種說法,那是針對發汗而言,意思是說厥陰病要從體內解除熱邪,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怎麼可以執著於「應該瀉下」這兩個字,就犯下厥陰病的大忌呢?從晉朝到現在,傷寒的知識已經失傳,遇到陽明病二三日內應該瀉下的證狀,以及少陰病二三日應該急忙瀉下的證狀,都不能瀉下,等到厥陰病六七日不應該瀉下的時候,反而用瀉下的方法。在熱深厥深的陽證,使用瀉下的方法已經遲了,萬一僥倖活下來,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